2.3 古希腊与古罗马的传统
从这一节开始,本讲将会对西方从古希腊至今的政治学脉络作一概要介绍。西方的政治学传统可以追溯至古希腊。两位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就讨论过政治学的基本问题,被视为西方政治学的重要源头。上文业已提及,政治学最早被视为历史或哲学的分支。希罗多德所写的古典历史名著《历史》,主要记述的是古希腊与波斯帝国的战争。对于希罗多德《历史》一书是否可信,国际历史学界充满争议,暂且不论。但希罗多德在这部书中阐述了很多政治观点。特别是,他记录了波斯帝国内乱以后几位主要政治人物对于政体问题的讨论,这是有文字记载的政体类型学的最早起源。事件的背景是公元前6世纪波斯帝国发生内乱,内战结束后几个主要政治人物围绕建立何种统治秩序展开了争论,其中的代表人物是欧塔涅斯、美伽比佐斯和大流士。
欧塔涅斯是民主制的支持者、独裁制的反对者。他认为独裁统治带来了种种坏处,主张让全体波斯人参与国家的统治和管理。他这样说:
美伽比佐斯并不看好民主制,他是寡头制的拥护者。他既不信任独裁的君主,亦不信任普通大众。他这样说:
大流士是后来波斯帝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在当时,大流士认为应该推行独裁统治,理由在于无论民主制还是寡头制都会带来不好的结果,而等到这种结果显现的时候都要靠独裁制来解决问题。他这样说:
希罗多德这里记述了关于民主政体、寡头政体和独裁政体的讨论。争论的焦点是:究竟何种政体最好?何种政体最适合波斯帝国?实际上,这是政治学的基本问题。这里首次出现的政体类型学讨论,可以被视为后来亚里士多德发展更完善的政体类型学的基础。当然,这一争论到今天都还没有完全结束。
修昔底德所著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则是对古希腊内部发生于公元前431—前404年的两大城邦联盟——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和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之间战争的记述。这部书的主题固然是城邦间战争与政治关系(今天被理解为国际关系),但是该书有较大篇幅记述了古希腊——特别是雅典城邦——的很多政治细节。所以,这部书是今天研究古代雅典民主制的重要史料。其中,雅典政治家伯里克利在将士葬礼上的演说,则是论述雅典民主的名篇。伯里克利这样说:
伯里克利的演说片段至少涉及三个关键内容:一是雅典民主制是多数人的统治,“城邦是由大多数人而不是由极少数人加以管理的”;二是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划分,他提到了“公共生活”与“私人关系”两个不同概念;三是雅典公民既享有自由,又懂得服从法律和权威。伯里克利身为雅典的政治领袖,对此感到非常自豪。
古希腊的政治学传统自然离不开著名哲学家柏拉图。柏拉图是一位众所周知的人物,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极高。到了20世纪,英国数学家与哲学家阿尔弗雷德·怀特海甚至这样说,后来的哲学研究不过是对“柏拉图的一系列注脚”。通过这一非常夸张的表述,可以看出柏拉图对整个西方哲学的影响。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开篇就讨论“什么是正义”,这是政治哲学的经典议题之一。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的对话,柏拉图一一抛出了诸如“欠债还债就是正义”“以善报友、以恶报敌就是正义”“正义是强者的利益”等不同观点,然后他借苏格拉底之口提出了自己的正义观,即公平对待每个人,服从等级秩序,以及使每个人各安其位。
柏拉图非常关注的是什么是最好的政体,以及什么是善的社会。那么,理想的统治秩序应该是怎样的呢?理想的统治者应该是怎样的呢?他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
柏拉图的一个招牌概念就是哲学王的统治。柏拉图何以对政治持有这样的见解呢?柏拉图的立论有两个基础:第一是对人性的基本判断。柏拉图认为,人性当中有向善的成分,又有堕落的成分。就德行而言,凡人皆有弱点,而多数人易于堕落。实际上,不同的人性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思考政治问题的不同起点。柏拉图在不同地方都讲到对人类易于堕落的担忧。所以,他认为,如果一个城邦按照普通人的德行水准来统治,很有可能是糟糕的统治。由此可见,柏拉图并非民主的朋友。
第二是他认为任何事情都需要专门的技艺,统治亦不例外。柏拉图举过很多例子,比如海上航行的船应该选谁作舵手或船长呢?是选一个很受欢迎的人,还是找一个掌握航海技艺的人?显然是后者。在他看来,航海、医疗、手工活等都需要专门的技艺,而统治同样需要专门的技艺。所以,他的结论是应该由哲学王来统治,亦即上面提到的掌握统治技艺的文武双全的人物。为了建成善的社会,当哲学王成为统治者以后,还应该把所有人都纳入到国家权力统一的安排当中,教育、子女、家庭、婚姻甚至性都应该纳入国家的统一安排。这是柏拉图的理想政体类型。当然,柏拉图的这种观点也遭到后世学者的激烈批评。特别是,卡尔·波普尔在《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中把柏拉图视为现代极权主义思想的滥觞。[26]后来,柏拉图在《政治家》和《法律篇》等著作中则退了一步,他也认为哲学王的统治实际上是较难实现的。所以,混合政体被他视为一种次优选择。
在古希腊的政治学传统中,亚里士多德的开创性贡献是对政体类型进行了研究,并首创了比较研究的方法。他在《政治学》第3卷中认为:
在上述简短精练的文字中,亚里士多德根据两个标准区分了政体类型:一是统治者数量的多寡,二是统治的目的是否服务于全城邦的利益。这样,他划定了六种政体类型,分别是三种正宗政体: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共和政体,以及相应的三种变态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甚至还颇有远见地讨论了19世纪以来愈显重要的阶级斗争问题,论述了贫富冲突的危害以及中产阶级的重要性。他在《政治学》第4卷中说:
即便是今天,亚里士多德对阶级问题的观察仍然很有意义。读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的论述,就会知道阶级斗争并非19世纪的全新事物,亦不会随着1991年苏联解体和弗朗西斯·福山预言的“历史的终结”而归于消逝。
“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这行被误译却颇为传神的诗,赞美的是古希腊与古罗马的荣耀。古罗马产生了不少重要的政治思想家,这里主要介绍西塞罗。西塞罗(公元前106年—前43年)生活在古罗马共和国时代,他是古罗马较重要的政治家,同时还是一位哲学家。总的来说,西塞罗作品的原创性并不突出,但他的作品在同时代最为流行。
1888年,甚至还出现了一幅以西塞罗为主角的油画,名为《西塞罗谴责喀提林》。这幅油画描绘的就是古罗马元老院里的场景,元老院的座位呈半圆形摆放,一批身穿白色袍子的元老们围坐四周,而西塞罗正站在中间对其他元老们进行演讲。当时有人试图发动政变,西塞罗的演讲重点是谴责贵族试图发动针对共和国的政变阴谋。在今天的罗马,古罗马市场遗迹群中仍然可以看到有一个保存较好、规模不大的房子,是当年古罗马元老院的遗址。
西塞罗较为重要的贡献是对混合政体思想的发展,他是混合政体的忠实信徒。什么叫混合政体?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在论述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时认为,三种政体各有缺陷,最优良的政体是把这三种政体的有利特性结合起来。西塞罗则在古罗马发展了这种观点。他以问答的方式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有人问:“你认为这三种形式中哪一种最好呢?”他这样说:
实际上,古罗马共和国的政体构造就体现了混合政体的思想。古罗马共和国的执政官就代表君主的因素,元老院代表贵族的因素,公民大会及保民官则代表了平民的因素。古罗马历史学家波里比阿认为,罗马能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从一个小小的地方扩张到整个地中海,主要原因就在于古罗马共和国在政体上的巨大优势。执政官、元老院和公民大会及保民官三者的共同治理,使得各方的利益都够得到兼顾,这是混合政体的最早实践。[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