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战场的磨砺
罗斯托早年的学术生涯时常被一些公务打断。罗斯托在学术方面成绩卓著,他作为总统的顾问以及在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方面也同样著名。在学术之外,人人都知道他是约翰逊总统的国家安全顾问,而且大多数美国人都会毫无疑问地把他的名字同这种可见的高职务以及他在越南战争中的作为联系起来。其实早在二战期间,罗斯托就参与了政府工作,而且这种经历对他日后的对越政策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35—1939年间,美国对德、意、日在欧洲、亚洲和非洲的侵略政策执行的是以“中立”、“不干涉”为形式的姑息政策。但随着战局的发展,德、意、日法西斯侵略扩张的加剧,美国政府和人民开始改变其孤立主义和和平主义立场。1941年12月的珍珠港事件更是让美国直接参与到战争中来。
1941年,像其他年轻学者一样,热爱祖国的罗斯托响应国家召唤,辞去哥伦比亚大学的职务,来到位于华盛顿的美国战略情报局(Office of Strategic Services, OSS)做情报协调员。美国战略情报局是一个经济学家云集的地方,其研究经济与军事问题的机构负责人是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家爱德华·梅森(Edward S.Mason)。罗斯托作为梅森的助手在那里工作了一年。之后,他作为战略情报局的一员前往伦敦。这次与他六年前去英国的目的截然不同,和他所看到的情景也相去甚远。
1942年9月,罗斯托乘坐“雅致但功率低下且性能不稳定的美国西科斯基公司的飞机‘飞船’号”飞离华盛顿。在当时,不论是乘飞机还是坐船跨越凶险的大西洋都是一件极危险的事。罗斯托的同事梅森就曾因飞机在起飞时断成两截而险些掉到大西洋里淹死。
罗斯托一到伦敦就被分配到“敌方目标研究组”里。敌方目标研究组隶属美国战略情报局美国驻英国大使馆经济战争部门,是一个保密性极高的机构,只有包括美国大使和研究组负责人在内的几个人允许进入。它的创始人是休斯上校(Colonel Richard Hughes)。二战爆发后,休斯上校很快就发现只能完全依赖英国的情报来源,没有美方独立的人员帮助他对情报、信息进行评估、分析,以便他能据此制订作战计划。于是,在征得艾森豪威尔将军的同意后,休斯通过美国驻英国大使约翰·怀南特(John G.Winant)向美国国内提出派一些受过训练的人员来伦敦为他工作。各方面都有杰出表现的罗斯托无疑是最佳人选,他有幸成为首批派往英国参加敌方目标研究组的三个成员之一。实际上,罗斯托在战争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这个位于伦敦的敌方目标研究组中度过的。
敌方目标研究组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什么设施是德国最易受到攻击且关键的军事目标。一旦袭击了这个军事目标,战争就能尽早结束。
作为一个研究机构,敌方目标研究组先后呈交了280多份报告。在这些报告中,研究人员对德国的一些特殊工业设施和工厂进行了分析,指出最易受攻击的目标,并说明这一目标遭到破坏后会对德国的工业设施或工厂造成多大影响、德国需要多长时间进行修复以及其对德国战争潜力的影响。这样的研究除了常规的方法外,还需要研究人员深入到英国的一些同德国相当的工厂中去作实地调查,并对伦敦提供的情报进行详细分析、利用。这对罗斯托和其他成员来说都是一种宝贵的经历,因为这让他们受到了另一种在学校中无法得到、在校外也不可多得的训练。
1942年12月,休斯上校开始放手让敌方目标研究组的人员在攻击敌人目标的选择上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这个由经济学家组成的小组在攻击敌人的目标选择上就形成了自己的理念。
首先,要确保平民伤亡最小化。他们认为空军和攻击敌人目标分队应在白天实施精确轰炸,这样可以把平民的伤亡减小到最低程度,因为要轰炸的工厂都在人烟稀少处。虽然欧洲的天气会迫使飞机使用雷达在云层上端进行轰炸,从而造成飞机有时会在平民居住区的上空徘徊,而且轰炸机偶尔也会在酣战中失去目标,但令该小组成员十分自豪的是,他们在寻求把战略轰炸这一固有的作战计划改变成一种战争工具,而不是任意屠杀平民。
其次,力争摧毁最少的目标,但能取得最大的效果。他们相信进攻敌人的石油设施、桥梁和军用物资堆积处是攻击敌人的最佳目标。当然,如何评估这种攻击所带来的潜在效果,也就是说这种攻击对德国自身的经济和军事体系的影响有多大、这种影响需要多长时间可以传递到德国前线、影响会持续多久,以及针对经济战而言,直接的军事进攻的后果将是什么,所有这些都需要敌方目标研究组的成员们进行严谨的研究、论证。此外,他们还要全面考虑进攻所带来的军事影响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被德国缓冲掉,因为德国可以通过把民用产品或服务转移到军用上,或通过消耗现有的物资来抢修被损坏的设施等方法来缓冲对它所造成的军事影响。为此,这些经济学家们深入基层获取基本的原始资料、阅读大量相关报告并实地去考察、测量和记录有关目标的情况。
实际上,在应该攻击敌人的什么目标这个问题上一直存在争议。有主张点对点轰炸的,如轰炸敌人油厂、飞机制造厂、发电厂等;有主张对城市中心进行轰炸的;也有主张轰炸敌人最大的工厂的。简而言之,精确轰炸还是对城市狂轰滥炸、对炼油厂和桥梁轰炸还是对铁路轰炸成为争论的焦点。
尽管罗斯托等人主张轰炸敌人的石油设施和桥梁,但坚持攻击敌人运输基础设施的大有人在,其代表人物是艾森豪威尔的副帅、空中力量使用的主要负责人、英国空军元帅泰德(Sir Arthur Tedder)。泰德认为进攻敌人铁道枢纽的优点是它们目标大、容易搞定,且一旦成功,就可以使铁路运输瘫痪。他还傲慢地说,这“是基于我在地中海的经验,……它就像是一根线贯穿所有军事行动直至战争结束”。最终,泰德的方案被艾森豪威尔所采纳。
然而,富有戏剧性的是:空军在罗马尼亚的普洛耶什蒂(Ploesti)实施轰炸铁路枢纽的任务时,作为次要目标的炼油厂被击中。随后,德国中部的石油目标包括德国最大的合成油厂遭到轰炸。油厂遭袭立即引起德国的恐慌,其反应远比铁路枢纽遭袭来得强烈。它使盟军的决策者们醒悟:“攻击炼油厂将直接导致德国的失败,而攻击铁路只会起到骚扰作用。”终于,艾森豪威尔改变了他的态度,罗斯托等人的轰炸敌人石油设施的计划被提到了议事日程。美国第八航空军在盟军大反攻前即4月19日对德国合成油厂实施了两次攻击,5月12日又对德国莱比锡附近的罗伊纳发起了进攻。
也是在这一时间段(5月7日),盟军又炸毁了位于佛农的塞纳河桥。至此,敌方目标研究组的专家们在3月提出的轰炸敌人石油设施和桥梁的主张终于在盟军大反攻之前得以实施。
但是,罗斯托却认为,做出这一决定用了太长时间。如果这一方案能更早执行的话,效果会更好。根据罗斯托的观点,拖延对德国石油设施的轰炸,“其代价不仅是更多的人员伤亡,而且也对西方战后外交造成不利影响。因为最终苏联和西方军队在胜利日那天所处的位置……使苏联在东欧建立一个苏联帝国成为可能”。罗斯托确信,如果不是因为艾森豪威尔在轰炸敌人目标这个问题上决策的失误,就不会减缓盟军东进的速度,从而也就不会让苏联有足够的时间把自己的势力渗入到东欧,那么战后的欧洲及美苏冷战就会是另一番模样了。
对罗斯托来说,虽然二战的胜利最终是靠地面部队取得的,但空军的力量为赢得这场战争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战争中选择从空中对目标进行轰炸的策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尤其是在现代战争中。罗斯托对此深信不疑。二战让罗斯托看到了空军在战争中的优势。这也是他为什么在越战中极力主张对北越的目标进行轰炸的原因,因为他确信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减少作战部队的损伤,而且可以大大加快战争结束的步伐。
到1945年春季,罗斯托认为欧洲已经没有值得盟军从空中进行战略进攻的目标了,他同时也谢绝了前往亚洲、用他在欧洲战场的经验帮助进行对日作战,因为那里的“一切尽在掌握之中”。所以,在欧洲战场胜利日到来的时候,罗斯托回到了美国的家中。
1945年二战结束后,罗斯托被授予优秀退伍军人勋章
由于罗斯托在二战中的出色表现,他被授予了英帝国勋章和美国优秀退伍军人勋章。当然,二战的经历带给罗斯托的远不止这些。作为一名年轻的学者,二战经历印证了他的能力以及他的判断力,从而让他更加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