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冠鹤(灰冠鹤、东非冕鹤)又叫“皇冠鸟”,因其头顶类似皇冠的金色羽毛而得名。这种鸟因体态优雅、行走威仪而深受东非人的喜爱,其形象经常出现在邮票、明信片上,并且还出现在乌干达国旗的图案中,是乌干达的国鸟。
乌干达妇女在首都坎帕拉举行的庆祝国际劳动妇女节活动上表演传统舞蹈。
2011年5月,来自乌干达、肯尼亚和南苏丹的数百名部族武士在乌东北部莫罗托(Moroto)参加以和平为主题的马拉松比赛,号召该地区人士放下武器,拥抱和平,图为一名女性部落武士。在南北苏丹和乌干达等一些非洲国家,部分部落一直保留着纹面习俗。过去40年中,在乌干达东北部、肯尼亚西北部和南苏丹的交界地带,活跃着部分持枪部落。该地区自然条件干旱,为争夺有限的水资源和草场资源,部落武士们会经常越境抢劫牲口,并伴有互相残杀。
在乌干达西部的基索罗(Kisoro),一名部落人士带领游客进入丛林体验部落生存方式之前,向人们展示其部落狩猎用的矛。乌干达史称布甘达。公元1000年,地处乌南部的布甘达地区就建立了王国。目前的乌干达共和国是一个多部族国家,有着丰富的部落文化和超过40种语言。世界知名出版商“孤独星球”(Lonely Planet)在2011年底出版的旅游指南中将乌干达列为“2012年最值得游览的国家”。
在乌干达西部的土柔王国(Toro Kingdom),20岁的欧尤国王从宫殿门前走下,准备进行传统仪式。
在乌干达西部姆巴拉拉(Mbarara),一位母亲带着她的女儿在巴希玛(Bahima)部落传统茅草屋前做饭。巴希玛是乌干达古老的游牧民族,没有固定的住所,根据水源和自然牧地而迁徙,住在颇具特色的茅草屋中。
乌干达西部姆布罗湖国家公园里的长角牛(Ankole long horned cattle)。长角牛广泛分布于非洲大陆,其牛角弯曲,长度可达2米以上,是乌干达一些部落财富、地位的象征和一种文化符号。
辛勤劳作的肯尼亚女性。尽管多数非洲国家在法律和制度层面上保护女性与男性平等的社会地位,但在日常生活中,妇女仍时常处于性别弱势地位。
乌干达西部布谢尼(Bushenyi)附近的某一湖边,两名乌干达男孩向笔者投来简单羞涩的微笑。
乌干达西部姆巴拉拉(Mbarara)的一个“香蕉”林。乌干达产有一种被称为“马托基”(Matoke)的绿香蕉,是该国三分之二人口的主食。
在乌干达姆巴拉拉,蕉农用自行车将绿色饭蕉“马托基”运往附近的交易市场。
咖啡豆是很多非洲国家的特产。
在乌干达东部金贾(Jinjia),一名乌干达男孩正在晒咖啡豆。乌干达是非洲第二大咖啡种植国和出口国,所产咖啡几乎全部供出口。
2008年3月落成的卡扎菲国家清真寺位于乌干达首都坎帕拉老城区的山顶,是乌干达以及东非地区规模最大的清真寺。清真寺由利比亚援助修建,并以当时的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命名。
一位虔诚的穆斯林对本书作者讲述他的信仰。至2010年,非洲总计有4.2亿人信仰伊斯兰教,占非洲总人口的40.84%。
位于坎帕拉的一座基督教教堂。
坎帕拉山顶某小教堂内的唱诗班。
供职于新华社的乌干达籍记者。
一位乌干达青年专注地看着坎帕拉路边的免费报刊。
拉是东非历史比较悠久的一个城市。15世纪后,这里是布甘达王国的都城,坎帕拉一词在当地语的意思是“小羚羊之地”。1890年坎帕拉开始建城,非公司总部所在地,后来成为英国在乌干达殖民统治的首府。1931年肯尼亚—乌干达铁路通达,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发展。1964年成为乌干达首都。维多利亚湖,由40多个山头组成,其中大山头7个。古老的建筑物依山而建,极有韵致。
乌干达国家体育场由中国援建。
中国援建的乌干达国家体育场内部。
非洲政区图
帝国主义对非洲的瓜分(1914年)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学资源,http://kc.njnu.edu.cn/rw/document-48-62.aspx。
非洲独立进程图
来源:教师园地网络教学资源,http://teacher.3x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