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6.2 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李嘉图模型

李嘉图是马尔萨斯的同时代人。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李嘉图,2011),他在马尔萨斯原理的基础上论述了资源约束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其主要逻辑是,在没有资源约束的情况下,工人的生存工资保持不变,资本剩余因此随着工业的扩张而增加,从而经济可以保持长期增长;但是,当存在资源约束时,粮食价格随着人口的增长而上升,工人的生存工资因此上升,挤占资本剩余,从而减缓经济增长。在本节里,我们利用现代经济学模型重新阐述李嘉图的这个论述。使用经济学模型的目的是为一个论述提供严谨的逻辑推理过程。自然语言是不严密的,当我们自认为是在做严密的推理的时候,我们可能忽视了为得到我们的结论所必需的某些假设条件。经济学模型迫使我们对假设条件进行仔细的思考,并在这些条件基础上进行经济逻辑的推导。这样做的一个好处是能够让其他人对我们的论述进行批评,从而可以促进学术的发展。我们将看到,在一些符合当时条件的假设前提下,李嘉图模型较好地描述了19世纪初期的经济增长情况。下面我们先讨论无资源约束下的情况,然后再讨论有资源约束下的情况。

6.2.1 无资源约束的情况

假设经济开始时的资本存量为K0,劳动力存量为L0。整个经济只有一家代表性企业,利用资本和劳动力生产一种工业品,其生产技术为不变规模报酬,市场为完全竞争,因此生产不产生利润,资本家只得到资本的回报,工人只得到工资。假设资本家将资本收益全部用于投资,工人把工资所得全部用于消费。这两个假设对于19世纪初期是比较合适的。那时,资本家的人数较少,因此他们的消费占社会资本利得的比重较低;而另一方面,由于工人的收入较低,他们不得不把绝大部分收入用于购买食物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由于只有相对价格有意义,我们假设工业品价格为1。这意味着我们用工业品作为整个经济的计价单位。以w代表工人在一个时间区段内的工资,则w是每个工人在该时间区段内挣得的相当于一定工业品数量的货币量。进一步假设社会存在一个生存工资w-,它是工人为购买维持生命所必需的食物需要挣得的工业品价值。

在以上假设下,我们可以利用图6.2来分析李嘉图模型。图中横轴代表劳动力数量,纵轴代表工资。在初始资本存量K0下,资本家对劳动力的需求曲线由DD0表示;劳动力的供给在短期没有弹性,处于L0的水平。假设此时市场出清的工资为生存工资。那么,由于劳动力需求曲线为劳动力的边际产出,工厂所创造的全部价值为ODAL0,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即全体工人的收入Ow-AL0和资本回报w-DA。这里的资本回报相当于马克思所说的剩余价值。资本家把这些剩余全部用于投资,因此第二期的劳动力需求增加,变成DD1。由于劳动力数量在短期没有变化,新的市场出清工资上升到w1。此时,由于工资水平w1高于生存工资水平w-,所以马尔萨斯原理开始起作用,人口(这里和劳动力没有区别)增长至L1,即工资回复到生存工资w-时的人口水平。因此,第二期资本回报增加到w-DA',从而使第三期的劳动力需求扩大到DD2,人口规模也扩大到L2的水平。在长期,劳动力供给是LS,它是完全弹性的。这意味着资本回报不断增加,投资增加,整个经济保持增长。

图6.2 无资源约束条件下的经济增长

6.2.2 有资源约束的情况

前面的讨论将生存工资作为外生给定的。在现实中,生存工资受到粮食价格的影响,较高的粮食价格需要较高的生存工资。在李嘉图所处的时代,农业生产技术很简单,更没有化肥和良种这样的现代投入,在一个静态的水平上,粮食价格取决于生产粮食的土地的质量。土地质量有好有坏,质量好的土地通常位于城市附近,开垦、耕种和产品运输成本较低,而质量差的土地通常离城市较远,开垦、耕种和产品运输成本较高。一个社会总是先从质量好的土地开始开垦,然后再开垦质量较差的土地;这样,土地开垦和利用的边际成本不断提高,粮食的供给价格也要相应提高(回忆一下,产品的供给曲线就是它的边际成本曲线)。一个工人生存所需的粮食数量是一定的,但是,由于工资是以工业品计价的,所以生存工资必须随着粮食供给价格的提高而提高。

让我们利用图6.3来对上述论述进行一个正式的讨论。起初,当粮食产量在Q0以下时,社会利用的是质量较高的土地,我们把它称为“一类土地”。使用这类土地的边际成本较低,因此粮食的供给价格也较低,位于P0的水平。当粮食产量超过Q0时,社会不得不开始利用质量较差的二类土地,它所产出的粮食的供给价格上升到P1的水平。等到粮食产量超过Q1时,社会不得不开始利用质量更差的土地,依次类推。这样我们就可以画出粮食的供给曲线,它是一条分段上升的线。另一方面,粮食需求取决于对劳动力的需求;劳动力的需求越高,则工资越高,根据马尔萨斯原理,人口增长速度就越快。对应于图6.2中的劳动力需求DD0,粮食需求曲线为d0d0,它和粮食供给曲线的P0段相交。此时,粮食的市场价格为P0,相应的生存工资为w-。当资本家在第二期将第一期的资本所得全部用来投资时,劳动力需求变成DD1,在粮食价格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人口增长,从而使对粮食需求曲线外移到d1d1的位置,此时粮食价格上升为P1。拥有一类土地的地主因此获得级差地租,即价格高出边际成本的部分,其总量是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此时,为了满足工人维持生存所需的粮食供应,生存工资必须提高到w-<'。

图6.3 级差地租

生存工资的增加导致资本剩余的下降。在图6.4中,当劳动力需求变成DD1时,最终的人口数量不再是L1,而是DD1w-<'的交点L1<'。这样,资本家的资本所得不再是DA'w-,而是这些剩余用于投资,又会带来新一轮的工资上涨和人口增加,从而迫使社会去开垦质量更差的土地,生存工资进一步提高。如此下去,资本剩余越来越小,最终可能稳定在很低的水平上,经济要么没有增长,要么稳定在很低的增长速度上。

图6.4 资源约束下的经济增长

李嘉图模型看似简单,但却蕴含了一般均衡的思想,具备足够的弹性。它的悲观结论和它的两个重要假设有关,即人口增长符合马尔萨斯原理,经济增长面对资源的硬约束。工业革命之后,这两个假设都不成立了。人口增长不再是收入的被动函数,而是可以被人类掌握的选择过程,收入增加没有进一步导致人口的增长,相反,由于数量—质量的权衡,人口增长随着收入的提高而下降了。另外,资源约束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而是由技术决定的相对概念。在过去的150多年间,由于科学和技术的结合,技术进步呈现指数增长,资源数量的物理约束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了。在第三章里我们已经看到,以现代要素投入为特征的农业技术进步,已经完全打破了土地对粮食供应的约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