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前言
在《动物生理学》(第一版)出版19年之后再来修订第三版,很自然地想起当年指导我编写这本书的赵以炳先生(1909-1987)。今年(2004)是赵以炳先生诞辰95周年。赵先生已经离开我们17年了,但是他的风范,他的教诲却长留在我们的心中。
北京大学生理学的教学传统是我们的老师赵以炳先生建立起来的。
从1935年赵先生回国到1966年“文革”开始前,赵先生先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1952年以后)主讲生理学30年。20世纪40年代他在清华大学讲生理学时就已经形成了他自己的教学系统。1952年以后全面学习苏联多年,全国生理学课程几乎成了一个模式。到了20世纪60年代赵先生注意吸收世界各国的教学经验,主持翻译了美国生理学名著《何威氏生理学教科书(第18版)》(又名《医学生理学和生物物理学》)。全书约140万字,23位生理学教师参加翻译,由于“文革”的干扰,直到1978年才全部出版。同时,他研究综合大学生理学教学的改革,着手编写新的教材。赵先生根据高等教育部教学改革的要求编写了《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此外,他还翻译了一本动物生理学名著——施密特-尼尔森(Schmidt-Nielson)编著的《动物生理学》。这两本书都已完稿并交付出版社,都因“文革”而报废。
十年动乱之后,赵以炳先生虽然健康情况不佳,仍然关心生理学教学的改革,他进一步研究了国际生理学发展的动向[1],结合他几十年的经验提出了改革综合大学理科生理学教学的建议[2]。
……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根据赵以炳先生的这些意见,调整教学内容,拓宽视野,加强基本理论的教学,收到了一定的效果。这本书就是实行这些建议的一次尝试。
根据赵以炳先生一贯的倡导,本书还注意以下两点:
1. 通过实验论证理论,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理科大学的培养目标主要是科学研究人才,在基础课教学中就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思考方法和研究方法。生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它的知识、理论都是从实验中得来的。学习生理学只记住一堆资料是不够的,还必须使学生懂得这些知识是怎样得来的。本书在讨论许多重要的生理学问题时都注意介绍是通过哪些实验从哪几个方面论证了这些结论的。这样的讨论不但使学生了解这些概念原理的来龙去脉,因而容易理解它们的含义,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从这些概念理论的提出和论证过程中学习科学的思考方法和研究方法。这样编写的教材比较符合理科大学培养科学研究人才的目标。
2. 在适当的章节讲点生理学发展的历史。
本书用了相当多的篇幅结合教学进程讲生理学发展史。这不只是为了向学生介绍一些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利用这些生动的历史材料启发学生的创造精神。每门科学的发展都是人类创造精神的体现。生理学发展的历史同样充满了生理学家尊重事实,敢于创新,敢于争论,因而推动生理学发展的史实。生理学发展的历史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的好教材。
本书在1985年出版后得到有关教师和学生的肯定,于1988年获国家教委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这些成绩的取得首先要感谢赵以炳先生。本书能有一些特色主要来源于赵以炳先生的教导,40年来赵先生对我的教诲,我是不会忘记的。
“文革”以后赵以炳先生要我接替他讲授生物学系基础课动物生理学。这时我任北京大学副教务长等职,行政工作繁忙,后来又患癌症做了手术,20年来能够坚持教学并编写出教材实赖我的夫人贺慕严教授的全力支持。没有她的帮助,就不会有这本书以及其他的许许多多。
本书的出版还要感谢高等教育出版社和责任编辑刘阜民女士。当年(1984)整理修改书稿时我正在手术之后,身体衰弱,她照顾我的健康状况,多方协助,这本书才能及时出版。
1995年本书第二版修订时,老同学邝宇宽学长退休后又出任本书的责任编辑给予帮助,北大旅美青年学者程和平、肖瑞平给我寄来新的图书资料,张人骥教授、梁凤霞硕士提供图片,王宝女士协助绘制部分插图,在此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第三版的修订过程中,曾向北京大学吴相钰教授、蔡益鹏教授、王镜岩教授、曹焯教授、戴灼华教授请教,多次得到他们的帮助。王重庆教授审读了新增的第十五章人体的免疫机能的书稿,并协助修改。旅美北大校友周毅、吴宇英博士赠送新版生理学教材。石慧敏同学协助录入第二版作为修改之用。谨向这些老师和同学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第三版的修订入选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立项项目,得到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的资助,谨此致谢。
陈守良
2004年11月12日于未名湖畔小楼
[1] 赵以炳.生理学发展的动向.生物学通报,1981,(1): 35~38.
[2] 赵以炳等.关于改进理科生理学基础课的建议.生理科学进展,1980,11(1): 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