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大都通惠河水系与湖泊
元大都的水系是通惠河水系和金水河水系,主要湖泊为积水潭、太液池、玉渊潭、下马飞放泊等。
通惠河
通惠河是由郭守敬主持疏浚的源自白浮泉,流经瓮山泊、高粱河、积水潭直至通州的河流。元大都新城的兴建,彻底放弃了莲花池水系,选择了金中都城北侧的高粱河水系。元世祖命刘秉忠选择以白莲潭琼华岛为中心兴建新都城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以琼华岛为中心的新址,景色优美,环境宜人,有山有水有岛,是一处难得的园林;原因之二,是城市建设的客观要求,新都城的修建,必须很好地解决皇家用水和漕运的需要,这是更重要的原因。
元大都路管辖6县10州,州领16县。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置大都路总管府,有147590户,401350人,据《元史·食货志》记载元大都一年最多要从全国征收粮食300万石,因此漕运任务繁重。
金朝想通过莲花池水系解决漕运而失败,元朝移址建大都城后,通过高粱河水系解决漕运问题获得成功,主其事者为郭守敬。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郭守敬提交了内容包括兴修11项水利设施的奏章,最重要的一项水利设施是兴修运粮的漕河。元世祖看完后立刻下令赶快修建。郭守敬发现元大都西北六十里外的昌平县白浮村神山有白浮泉(在今北京昌平区化庄村东,京密引水渠的北岸,有白浮泉的旧址),出水甚旺,其地势略高于元大都,可以开渠引水至大都城。郭守敬决定先引白浮泉水沿等高线西行,饶过沙河和清河谷地,到西山山麓转向东南,汇集附近山泉流水,将水引入瓮山泊,经高粱河,从和义门北水关入元大都城,汇入积水潭,为元大都城开辟了前所未有的丰沛的水源。其下游从积水潭东出万宁桥(即后门桥),沿皇城东墙外南流与金水河汇合,至丽正门东水关,转向东南至文明门外,与旧闸河相接,东至通州高丽庄入白河,总长一百六十四余里。至元三十年(1293年)元世祖忽必烈从上都回到大都,路过积水潭,见舳舻停满了湖面,十分繁华和壮观,特别高兴,命名为通惠河。
白浮泉旧址
郭守敬纪念馆位于积水潭北岸,北二环南侧。明永乐年间姚广孝在积水潭边修建了汇通祠,20世纪70年代修地铁时汇通祠被全部拆除,1988年堆土为山重建汇通祠,祠内建郭守敬纪念馆,祠后建碑亭,亭内立乾隆御制诗碑。
元大都附近河渠水道示意图
金水河与元大都太液池
金水河是一条专为元大都皇城提供水源的人工河,河水来自玉泉山。原来玉泉山的泉水向东流入瓮山泊,再经过高粱河流入积水潭,积水潭之水再往南流入北海和中海,北海和中海后来成为元大都皇城内的太液池。元朝为了保证皇城用水的清洁,于是把太液池与积水潭隔开。当时新开一条人工河——金水河,把玉泉山的泉水自和义门南水关(今西直门南120米处)引入城中,曲折南下,经赵登禹路和西斜街到甘石桥,经过东斜街到厂桥,再往东,在今北海北门南下,注入太液池;另外玉泉山水自甘石桥往东经隆福宫前注入太液池(相当于今中海)。太液池水经宫城正门,往东到文明门外向东,汇入通惠河。为了皇家园囿和宫廷用水的清洁,金水河在与其他河流交叉时采取“跨河跳槽”的方法跨越过去,玉泉山泉水通过金水河流入太液池前,普通百姓是根本不能染指的。
郭守敬纪念馆
元大都新城金水河太液池示意图
翁山大玉海
太液池是元大都皇城内御苑的湖泊,太液池俗称海子,海子周围约五六里,位于元大都皇城的中部,太液池的东部为宫城,太液池的西部为兴圣宫和隆福宫。元大都太液池分为北海和中海两部分,海子中有岛,金人叫做琼花岛,并在琼花岛上修建了一座面阔七间的广寒殿。元人把琼华岛又叫万岁山,广寒殿内置瓮山大玉海。广寒殿东修建了金露亭、广寒殿西修建了玉虹亭。金露亭南修建了方壶亭、玉虹亭南修建了瀛洲亭。广寒殿南修建了仁智殿,仁智殿东为荷叶殿、西为温石浴室,以及介福殿、延和殿。万寿山琼华岛东修建了石桥,长约六十七尺,可以到达海子东岸。琼华岛南为一小岛,名叫圆坻,上建仪天殿。圆坻东有木桥与东岸相连,圆坻北有约二百余尺的白玉石桥与琼华岛相连,圆坻西有长四百七十尺的木吊桥,与西岸相连。圆坻与木吊桥成为北海和中海的分界线,圆坻与木呆桥之北为北海、圆坻与木呆桥之南为中海。中海内又有一小岛名叫犀山台。元大都太液池呈长方形,南北长、东西窄,其上游为金水河。元大都太液池北不远为积水潭和万宁侨,但积水潭的水不流入太液池,而是沿皇城东墙外南流再与太液池金水河汇合。元大都太液池四周岸边广植树木,风景优美。
积水潭和万宁桥
积水潭是京杭大运河的终点,是通惠河流域上的一座天然湖泊。元朝的积水潭水面远比今日的什刹前海、什刹后海、什刹西海即积水潭的水面大得多,《元史•河渠一》记载:“海子一名积水潭,聚西北清泉之水,流入都城而汇于此,汪洋如海,都人因名焉。”由于元大都海拔比通州海拔高出20余米,因此都水监郭守敬在开凿通惠河时,决定从通州到积水潭共设20多座闸门,使漕运船可从通州向西逆流而上直到积水潭。积水潭沿岸运货船只众多,积水潭北岸的斜街,商家荟萃,形成街市,积水潭成为元大都最繁华的地方。元人宋本《海子》诗:“渡桥西望似江乡,隔岸楼台罨画妆。十顷玻璃秋影碧,照人骑马过宫墙。”
万宁桥俗称后门桥,在积水潭的东端,始建于元代,为一座木桥。明代重修,改建为单孔石拱桥,拱高约3.5米。1951年政府曾对万宁桥进行养护维修,后来万宁桥以东河道改为暗沟。近年来,疏浚万宁桥以东河道,维修万宁桥,在万宁桥两岸发现了元明两代的镇水石兽六尊,栩栩如生,表达了当时百姓希望靠神兽的法力镇魔护水的愿望。2000年万宁桥得到了重修,万宁桥和万宁桥镇水石兽至今保存完好。万宁桥现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通惠河的开凿,目的是解决漕运问题,但元代从始至终,通惠河时常受到水源不足的困扰。原因是通惠河的上游,自白浮泉以下过双塔、榆河、一亩泉、玉泉诸水直到瓮山泊这一段引水渠,每到雨季,山洪暴发,引水渠道经常被山洪冲毁,从而引起下游水量不足。
元大都城四面有护城河,其上游是高粱河,从丽正门与文明门之间,向东南流入城外通惠河。护城河构成了城市的防御工事,同时也是城市的排水的干道。
元大都积水潭万宁桥
元大都积水潭镇水石兽
芦苇园
元大都新城本是一座土城,每年夏秋雨季,雨水经常冲坏土城墙,元世祖命令在文明门外向东五里建收集芦苇的苇场。元大都的文明门大约在今北京东单十字路口附近,向东五里大约在今广渠门至左安门一带。这一带地区地势低洼,明清乃至民国年间都有很多的湿地。明清天坛北有芦苇园,离广渠门不远,或许是元代的苇场的一个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