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运筹学:技术及方法应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物流学概述

一、现代物流概述

(一)现代物流的产生与发展

物流概念的发展经过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回顾物流的发展历程和理解历史上经典的物流概念,不仅有利于我们了解物流的发展规律,更有利于我们全面深入地理解物流运筹学的内涵。

物流(Logistics)是指在合适的时间,将适当数量的正确的产品准确地送达用户手中的一系列活动。它连接生产与消费,使货畅其流,物尽其用,以促进生产不断发展、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生产消费需要。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1年批准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18354-2001)中“物流”的解释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存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的结合。

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基础,物流活动起源较早。从古代商品交换开始,物流就伴随着生产、交换而存在。但在早期生产、生活过程中,物流活动处于分散与孤立的状态,始终附属于生产和流通,如物流功能中的运输、仓储、库存、搬运、采购、包装与设施区位选择等。真正对物流活动的系统化分析与管理,则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军事后勤体系。对军事后勤保障问题和后勤服务中的物资和武器设备调运问题的研究,向实际组织运作管理方向发展就形成了现代物流学,而向数学理论发展则形成了运筹学。

随着运筹学学科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对现代物流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大量的运筹学理论与方法又被广泛运用到物流系统规划、物流系统运作和物流系统控制当中。因此可以说,在运筹学的研究中融入了物流学的基本概念和内容,在现代物流学的发展中包含了运筹学的思想和精髓。目前一般将现代物流的发展过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物流观念的启蒙与产生阶段(1901—1950年)

物流的早期含义是实物配送,英文为Physical Distribution(简称P.D.)。20世纪初期,西方工业国家出现了生产大量过剩、需求严重不足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经济衰退、企业利润下降,企业开始提出销售与物流的问题,物流的概念由此产生,对物流的研究也从此展开。

1901年,约翰·F.格鲁威尔在美国政府报告《农产品流通产业委员会报告》中第一次论述了对农产品流通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和费用,从而揭开了人们对物流活动认识的序幕。

1915年阿齐·萧在《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一书中首先提出了“Physical Distribution”的概念。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犹尼里佛·哈姆勋爵成立了“即时送货股份有限公司”,其宗旨是在全国范围内把商品及时送达批发商、零售商以及用户的手中。这是人类社会早期的系统性的物流活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根据军事上的需要,在军火的战时供应中,首先采用了后勤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这一概念,对军火的运输、补给、调配等进行了全面的统筹管理,这对战争的胜利起到了积极的保障作用。

2.物流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实践推广阶段(1950—1978年)

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后,人们对物流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物流理论的研究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彻底改变了企业经营管理的行为,为顾客服务成为经营管理的核心要素,物流活动在顾客服务中的重要作用被普遍认同,其逐渐成为社会经济中的研究热点。

1954年,在美国波士顿工商协会所召开的第26次波士顿流通会议上,鲍尔·康柏斯在其题为“市场营销的另一半”的演讲中,号召学术界和实业界重视、认识、研究市场营销中的物流,真正从战略的高度来管理和发展物流。这是物流管理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对于物流管理学的形成产生了直接影响。

1962年,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财富》杂志上发表了《经济的黑暗大陆》一文,强调应当高度重视流通以及流通过程中的物流管理,这对实业界和理论界又是一次重大的推动。进入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全球石油危机以后,人们通过改善物流系统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物流是节约费用的广阔领域”的论断,再次得到证实,物流的价值也再次为人们所公认,被评价为“经济领域未开垦的新大陆”和“第三利润的源泉”。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许多国家如美国、日本、英国等都致力于物流的研究与实践,很多有关物流的论文、著作、杂志大量出现,有关会议频繁召开,包含有系统物流思想的logistics代替physical distribution成为世界范围内“物流”的通用称呼。现代物流科学开始登上社会经济的历史舞台。

3.物流理论的成熟与物流管理现代化阶段(1978—1985年)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世界各国相继修正了与物流相关的法规以适应和加速物流业的发展,物流活动的经营环境有了巨大的变化。物流市场的全面自由化,对于物流从业者来说,不仅带来了激烈的行业竞争,也使得物流从业者能够真正满足顾客需求,实现与其他公司在物流服务上的差别化。而对于货主来讲,一方面接受服务的水准和物流的效率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对物流服务的选择余地也大大增加。此外,从全球看,物流的管理理论在这一时期也有了飞速发展。随着MRP、MRPⅡ、DRP和看板制等先进管理方法的开发及其在物流管理中的运用,人们逐渐认识到需要从流通生产的全过程来把握物流管理,而计算机等现代科技的发展,为物流全面管理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

1984年美国的学者哥拉罕姆·西尔曼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物流再认识》一文,指出现代物流对市场营销、生产和财务活动具有重大影响,因此,物流应该在战略意义上得到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充分重视。最具有历史意义的是1985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的更名,这标志着现代物流观念的确立,以及对物流战略管理的统一化。

4.物流理论、实践的纵深化发展阶段(1985年至今)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人们对物流管理认识的提高,经济环境、产业结构和科学技术迅猛的发展,物流理论和实践开始向纵深发展。在理论上,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物流与经营、生产紧密相连,它已成为支撑企业竞争的三大支柱之一。

1985年,美国学者威廉姆·哈里斯和斯托克·吉姆斯在密歇根州立大学发表了题为《市场营销与物流的再结合——历史与未来的展望》的演讲,对现代物流的本质给予了高度的总结,这也推动了物流顾客服务战略以及供应链管理战略的研究。从物流实践来看,20世纪80年代后期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物流软件的发展日益加快,进而更进一步推动了现代物流实践的发展;EDI的运用不仅提高了传递效率和信息的正确性,而且带来了交易方式的变革,为物流的纵深化发展带来了契机。

二、物流学的理论体系框架

组成物流学科的要素很多,国内外过去几十年的深入研究实际上已经涉及了所有这些要素,但是为什么还是没有形成物流学科体系呢?为了深入探讨物流学科体系的建立问题,本书引入一套物流学科体系模型和理论体系,如图1-1所示。图中的物流学科体系框架分为四个层次物流学科体系的发展同样依赖于其他学科的发展,如电子、机械等学科。由于类似的相关学科有很多,故图1-1中对这一层未予具体显示。

图1-1 物流学科体系框架

第一层:物流学科体系的核心

物流学科体系的核心是物流系统的基本概念,这是由一组最关键的核心概念组成的。这些概念可能还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完善,但是它们是存在的,比如物流、配送、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要理解物流,必须借助于这些概念,物流学科体系的所有其他组成部分都是通过这些概念来表现并由此而展开的。这些概念是人类在逐步归纳和综合几千年的社会实践基础上抽象出来的,当这些概念足够稳定,其内涵和外延能够被准确地表达的时候,说明以这些概念体系为基础演绎出一个学科的时机已经成熟。这一层是物流学科体系的基本内核。

第二层:物流学科体系的四大支柱

物流学科体系的四大支柱是基本假设、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和基本方法,这四大支柱与物流学科体系的核心概念一起演绎出物流学科体系的基本框架。物流的核心概念和这四大支柱组成了物流学科体系的主要理论,这一层次是物流学科体系的基本内涵。

第三层:物流学科体系的理论基础

物流学科的建立,本身依赖于其他已经成熟的学科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物流理论就是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也是物流与其他相关学科间联系的具体反映。不过,与物流相联系的学科很多,它们本身分成不同的层次,与物流学科紧密联系的理论主要有四类:系统论、运筹学、经济学与管理学。系统论提供了物流学科最根本的思维方法和逻辑;运筹学提供了实现物流系统优化的技术与工具,它是系统论在物流中应用的具体方法;经济学提供了物流系统资源配置的基本理论,物流系统的资源配置服从经济学的假设、原理和规律;管理学提供了物流系统具体运作的基本假设、原理和规律。

第四层:物流学科体系的相关学科

现代物流的运作和管理都依赖于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条件,研究这些技术或手段的学科就成为物流学科体系的相关学科,比如电子、电气及信息类学科对现代物流的作用越来越显著,这些学科对其他许多学科都起到类似的作用,因此将其作为物流学科的相关学科来处理。

以上四个层次形成的物流学科体系框架与供应、制造、流通和消费四大环节具有紧密的联系,因为物流活动发生在供应、制造、流通和消费的所有环节,所以,物流学科的研究对象就是供应、制造、流通和消费活动中的物流问题。

三、现代物流管理活动的内容

物流活动包括实现产品时间和地理价值的一切活动。这些活动使得产品能够安全而快速地从生产地转移到消费地。而每一项活动又包含为实现自身目标而发生的子活动。比如采购就包括供应商的选择、采购订单的处理以及供应商品质的评价这些子活动。具体内容如下:

(一)采购与供应商管理

采购与供应指的是保证原材料及时供给的各项活动。对于采购经理来说,最困难的莫过于选择一家或几家合适的供应商,以及如何在供应商之间分配订购数量。能否从供应商那里及时得到高质量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关系到企业自身是不是可以按时、准确地满足客户需求。对于供应商的选择主要依据几项比较重要而又相互影响的指标,包括价格、质量、配送时间以及服务等。

(二)运输管理

运输指的是商品从生产点到消费点的有形运输。运输成本是物流总成本中主要的一部分,约占到总成本的40%。运输通常包括两部分,一是进入生产过程的原材料运输,一是运送产品给客户的运输。运输管理问题包括一系列计划和操作问题,其中包括:选择运输方式、确定车队规模、设定行车路线等。

(三)需求预测

有效地计划和管理物流活动离不开对供应链中产品和服务流量的准确预测。它要求对客户的未来需求趋势作出准确的判断。一般来说,对客户需求的预测是市场营销的任务,但在物流活动中,对库存或是运输作出计划安排的时候,预测客户的未来需求也是必不可少的。

(四)库存管理

库存管理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保持顾客服务水平一定的情况下,制定合理的库存水平。因为随着库存水平的下降,满足客户的能力也是不断下降的。所以库存水平不是可以无限制地减少的,它是保证顾客服务水平的必要条件之一。要制定正确的库存策略,管理者就必须知道在既定市场上对额外产品的需求量。保持过高的库存水平会增加成本,因此能维持一定客户服务水平的适度库存就是理想的库存。

(五)设施选址

在物流活动执行之前,设施选址决策就应该已经制定了,它是所有物流活动的先决条件。设施选址包括设施地理位置的确定和内部设备的布局。对于确定设施的地理位置,要考虑土地和建筑成本,当地的税收、劳动力,以及设施与设施之间的运输问题等;设施的规模会对库存相关成本产生很大影响。如何合理安排设备布局则会影响设施内部的物流问题。

(六)订单处理

及时有效地处理顾客的订单是提高客户服务水平的重要一环。订单处理所包含的就是为完成客户的订单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高水平的顾客服务要求有快速而持续的订单处理系统。具体来说,订单处理包括:订单准备、订单传递、根据订单提供货物、反馈订单处理结果等。一个强大的信息系统可以极大地提高订单处理的速度,从而改善顾客服务。

(七)客户服务

20世纪70年代,许多公司通过降低成本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80年代,公司的竞争力就是完美的产品;到了90年代,提供优质的客户服务被提升到提高公司竞争力的重要位置。从物流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客户服务是一切物流活动的终极目标。客户服务是以顾客为导向的经营理念的具体体现,它要求整合物流系统进行统一管理从而提供优质的客户服务。对企业来说,百分之百的客户满意度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可以通过研究成本与服务之间的关系来选择最优的客户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