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能表现一切”
——《象征派诗选》编后记
这本诗选,以中国新诗中初期象征派的代表人物为主,同时选入了同时期属于这一潮流的其他几位诗人的作品。
李金发的象征派诗最活跃的是20年代中期,直到三四十年代他的诗风仍没有很大变化。虽然30年代他又加入了戴望舒代表的现代派的创作行列,但还保持着原有的特征。为了避免与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这一套《中国现代文学流派丛书》中另一本《现代派诗选》重复,就把他后来的诗作也一并选了一部分在这里。对于这时已开始写象征派诗后来成为现代派领袖的戴望舒,以及受李金发影响很深而其主要成就或出版诗集则在30年代以后的侯汝华、林英强等人的作品,这里都未选入。穆木天、冯乃超等另外几个诗人,后来诗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有的走上现实主义道路,唱出了新的歌声。那些不同作风的诗篇已不属这一流派的范畴。这里也就截止于他们初期的创作,而未选入后来的那些或许更有价值的作品。
李金发和其他初期象征派诗人喜欢在诗中夹杂一些外文,或在诗前引用外文诗句的片断。为了免去读者阅读与理解的障碍,我们尽量作了一些必要的翻译和注释。在这一方面,北京大学西语系研究生金丝燕、陈力川两位热心的同志做了许多译注工作。本书交稿以后,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同志对于序言、选目以及所选作品原有文字的错讹,提出了许多细致而宝贵的意见。当时我已出国任教,而由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江锡铨同志协助做了繁琐的校核工作。对于这些同志,我一并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这些已是1983年3月之前的事了。从那以后,由于学术研究气候的某些变异的影响,我又身在异域,无暇远顾,这本诗选也就搁下来了。回国以后,由于我忙于课事,精力不济,又压了四个月。至今才匆匆改写了前言,浏览了一下所选内容,仍感到这虽是一个曾引起多少争议和非难的诗歌流派的很不理想的选本,却还有它本身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我仍愿意把它呈给读者,呈给那些新诗的国土里正在勇敢执著探索的青年诗人们和诗歌的爱好者们,让他们看到前辈探索者的艰辛而又迷惘的足迹。在中国,要做好一件事是多么艰难啊!
是为记。
1985年7月7日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