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和美学的根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实践是人的两大能力之一

从逻辑上讲,实践是与理论对应的概念,它在一般意义上的内涵,大致是与空想、空谈、空写相对应的有目的的行动、真做、实干。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回答“什么是实践?”那就是:实践是人为了更好地生存发展而有目的的行动。简言之,实践是有意识的人的有目的的行动。“实践”一词的本义,就是“实际践行”、“实际践行某个意图”,就是“有目的的真抓实干”。说到这里,我们许多中外的“实践派”朋友们认为,主张“实践本体论”、“实践一元论”、“用实践唯物主义去取代辩证唯物主义”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不就如同说主张“实干本体论”、“实干一元论”、“用实干唯物主义去取代辩证唯物主义”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样,有点滑稽吗?“实践”一词除了“实际践行”、“实干”的本义之外,没有任何哲学意义,真正有哲学意义的是“怎么”去实践,“循什么道理”去实践,“依什么规律”去实践,“靠什么哲学”去实践。“实践”及所谓“实践哲学”都不能算是哲学,实践所依靠的哲学,如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

马克思将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关于社会历史发展之一般规律的学说——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而“实践”是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一个重要的出发性的基础概念——有思维能实践的个人——下面的两个子概念(思维与实践)之一。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不仅具有知行关系上的一般意义,而且把它当成一把钥匙,去开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秘密之门。马克思认为,在人的精神所支配的实践活动中,生产实践是决定其他各种实践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因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74页。。而这种“通过头脑感觉到饥渴引起的”实践活动,首先是为了满足吃喝、维系生命而去创造生活资料的生产实践,进而才引申出“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一系列结构性的社会概念,探索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实践”概念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过程中起过重要的作用,但不能因此就怀着感激之情把它抬升到“本体”的高度去取代“物质本体”,用所谓“实践哲学”去取代“辩证哲学”。

有各种生命图存发展理想的有思维、能实践的个人,是统一物质运动世界长期发展的最高产物,它既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起点,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实践”只是人的两大能力(思维与实践)之一,它不可能脱离人的物质存在而独立成为什么“实践存在”或什么“实践本体”。“思维”也一样,它不可能脱离人的物质存在而单独成为什么“思维本体”、“精神本体”。主张用“实践本体论”取代“物质本体论”的哲学家,和主张“精神本体论”取代“物质本体论”的哲学家一样,都片面地强调了人的一面,都忽视了完整的人本身。

“实践”概念被不少理论家赋予了许多他们自己强调的内容。他们讲的实践无非是他们认为的“最重要的实践”,但“最重要的实践”和“实践”,不是一个概念。“实践”这个概念说到底,就是人的行动能力所及的一切活动。人有两大活动能力,一是正常健康大脑的内在的纯思维活动,二是由正常健康大脑思维支配的身体外在的行动能力(精神病患者的思维和行动除外)。一个下肢瘫痪而上肢健全的残疾人,他用双手写作或做其他社会服务性工作,你不能不说他是在“实践”。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四肢瘫痪,由他口述而夫人赖莎笔记完成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你也不能把这种“口述”排除在“实践”之外。当然,躺在沙发上的奥勃洛莫夫的遐想不是“实践”,王阳明所讲的所谓“知行合一”,说“一念发动处即是行”,这也显然不是“实践”。国内外不少理论家热衷研究“人的活动”,搞出了许多结构层次,其实说到底,“人的活动”就是两大层次,思和行,思维和实践。就像不说不写不行动的思维活动是纯思维活动,许多理论家天才大脑中深思远虑的还没有写出来或不想写出来的思维活动也是纯思维活动。但凡是思维活动转化成的行为活动,不论其重要不重要、意义大不大,都应归为人的实践活动。如果概念不这样精确确定下来,关于“实践”问题的争论还会像京剧折子戏《三岔口》一样,在黑暗中无休止地打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