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
本体论是确立世界观的基本前提,因而也是一种哲学或美学、文艺学理论的基本前提。一个时期以来,受西方思潮的影响,国内有的学者宣传本体论思维方式已经过时,有的则宣扬什么“实践本体论”、“主体性哲学”,等等。有意思的是,他们的共同点是都反对物质本体论,而且都批判辩证唯物主义,指责它是形而上学机械论,但都缺乏令人信服的论据。我认为,在本体论上分歧不在于重视实践和主体性,而在于能否把实践、主体性与物质对立起来,把实践、主体的作用极端夸大,把实践提升为本体,用它来否定取代物质的本体地位,结果就必然使实践成为脱离物质实体而独立存在的绝对物,导致唯心主义。其实,主张“实践本体论”、“主体哲学”等等都是表面,试问什么是实践?谁在实践?如果不是神而是人,那么什么是人?所谓“主体性”也有一个主体是谁的问题。所以,围绕本体论展开的争论,焦点是实践和物质、人本和物本的关系问题,实质是在世界观和价值观上究竟是坚持辩证(历史)唯物主义呢,还是主张人本主义!人本主义是当代西方许多社会思潮(特別是反马克思主义和反科学社会主义思潮)的共同的哲学基础。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执政理念之后,有人就迫不及待地把“以人为本”歪解为“人本主义”,企图把水搅浑。因此,我把自己的认识发表出来,希望引起大家对人本主义的关注。该文曾在《红旗文稿》2009年第20期上刊发,特此说明。
2003年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把它放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执政理念的重要位置,实际上成为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核心范畴。六年来的实践证明效果是好的,得到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拥护。但在理论上,学术界对以人为本的理解和解释不完全一致。主要涉及如何认定“以人为本”的内涵,如何认识“以人为本”与中国民本主义、西方人本主义的关系,需要从理论上分清是非。2008年我发表了几篇关于“以人为本”的文章,其中着重阐述了我们党提出的现时代的“以人为本”与中国古代“民本主义”的关系。本文则着重分析“以人为本”与西方“人本主义”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