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和美学的根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唯实践主义不是实践的唯物主义

“实践存在论”、“实践本体论”是一种主张唯有实践才是世界的本体、本原的理论,因此,我们可以称之为唯实践主义,这就如同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分别是主张唯有物质或意识是世界的本体、本原的主义一样。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同上书,第75页。的话,常常被一些论者解释为马克思称自己的哲学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这是一种误解或曲解,因为这段话讲的是人(即“唯物主义者”、“共产主义者”)而不是“主义”如何如何,这里只有“唯物主义者”这个关于人的概念,而没有“实践的唯物主义”这样的哲学概念,“实践的”在这里是“唯物主义者”而不是“唯物主义”的限定语。在马克思的其他著作中,也找不到“实践的唯物主义”这样的哲学概念。这一曲解是应该澄清的。不过,马克思没有这样称呼自己的哲学,并不妨碍后人可以在一定的意义上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它是一种以实践性为显著特征的唯物主义哲学。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同时,也可以称之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将这二者看作是统一的,而不是相互排斥的。

这里我们关心的是,“实践本体论”、“实践存在论”这样的唯实践主义,是不是实践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是从实践观点萌芽而形成的,又以实践性为显著特征区别于包括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内的所有旧哲学,这一事实使人们形成了一种看法,似乎只要重视实践,把实践提到首位,就可以同一切非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区分开来,就是坚持实践的唯物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实际上,得出这样的结论在逻辑上是很成疑问的。因为,重视实践不一定对实践有科学的理解,重视实践也不一定能保证一种哲学始终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旧哲学都不懂得实践的重要性,不等于在此之后不可能出现重视实践却又属于唯心主义的哲学。哲学的历史发展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产生于19世纪后期的从20世纪初开始在美国流行的实用主义,就是一种把实践提到首位,以强调实践在西方哲学流派中独树一帜的唯心主义哲学。列宁在1908年就敏锐地指出了实用主义强调实践的特点和它的唯心主义性质,他指出:实用主义“认为实践是唯一的标准”,它“极其顺利地从这一切中推演出上帝,这是为了实践的目的,而且仅仅为了实践”《列宁全集》第1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58页。。实用主义哲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标本,它证明以强调实践为特征的唯心主义哲学不仅是可能产生的,而且确实已经出现了。这种哲学,笔者称之为“实践的唯心主义”。笔者曾以实用主义为代表分析了实践的唯物主义与实践的唯心主义的对立,论述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必须警惕和反对实践的唯心主义。田心铭:《实践的唯物主义与实践的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与实用主义哲学的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

恩格斯在《路德费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提出了著名的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他依据对“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的回答把哲学家区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提出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他特别强调:“除此之外,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个用语本来没有任何别的意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23—225页。哲学界有些人不赞同恩格斯的这些观点,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用这个标准去衡量包括他们的思想在内的各种哲学,因为恩格斯的这一理论是符合哲学发展的实际的。哲学上的派别和观点虽然极其复杂,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是一种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区别,而区别的标准,只能是对精神和自然界何者为本原的回答。对于以马克思主义自居的“实践本体论”、“实践存在论”,我们理所当然地应该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观点根据对“本原”问题的回答去分析它、鉴别它。

“本原”和“本体”这两个概念有所不同,但密切相关。“本原”是对“派生”而言的,它所回答的是意识和物质,或精神和自然界二者之间归根到底谁决定谁的关系问题。“本体”直接回答“世界是什么”或“存在是什么”的问题。并非所有的哲学都直接回答了“本原”的问题,有的哲学还有意回避或明确否定这个问题,但由于人们在实践中无法回避自己的精神同自然界之间究竟是何关系的问题,所以各种哲学终究不能不以各自的方式对“本原”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这种回答体现于它们对各种哲学问题的解决之中,而其中最集中最直接的,就是对“本体”问题的回答。

“实践本体论”、“实践存在论”把实践或人的存在宣布为世界的本体,反对把物质或自然界看作世界的本体,这已经是对本原问题的一种回答。虽然其中一些论者没有明确地、直接地宣称意识或精神是本原的,但是当他们宣布人或人的实践之外的自然界都是“无”的时候,确实已经否认了物质或自然界的本原地位。

他们还提出,不赞成他们的“实践本体论”,那就是“自然本体论”或“抽象的物质本体论”。他们是坚持反对“自然本体论”或“抽象的物质本体论”的。在我们看来,“自然本体论”或一般意义上的“物质本体论”是否正确,是否合乎实际,同一般意义上的唯物主义是否正确、是否合乎实际是同一个问题。如恩格斯所说,“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这“各种学派”中,有各种旧唯物主义哲学,它们在历史观领域陷入了唯心主义;同时,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唯物主义,也包括在这“各种学派”之中。“自然本体论”或“物质本体论”这样的表述,可以将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区分开来,但是还不能将马克思主义同旧唯物主义区别开来,因此,它不能准确地表达马克思主义对世界本体问题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本体论,或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本体论。它把世界看作多样性统一的物质世界,看作辩证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看作包括人类社会、包括社会实践在内的物质世界。这种辩证唯物主义的本体论,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或等同于“自然本体论”或“物质本体论”,否则就抹杀了它与旧唯物主义的原则区别;但是又不能把它同“自然本体论”或“物质本体论”分割开来或根本对立起来,否则就离开了一般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抹杀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本质区别。“实践本体论”、“实践生存论”反对“自然本体论”、“物质本体论”,是反对把自然界或物质看作世界的本体,因而同它们之间的对立,本质上是同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的对立,而不只是同旧唯物主义的某些错误观点的对立。由此看来,反对“实践本体论”,决不是笼统地主张“自然本体论”或“抽象的物质本体论”,而笼统地反对“自然本体论”或“物质本体论”,则离开了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实践的唯物主义,既是实践的,又是唯物主义的。离开了实践性,不是马克思主义;离开了一般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更不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本体论”不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而是一种具有明显的实践唯心主义倾向的哲学观点。这种唯心主义倾向,在“实践存在论”中表现得更加强烈,也更为明显。有些论者并不讳言自己的“实践存在论”同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本体论的渊源关系,声言自己是将马克思的实践论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结合”起来,并且这样“结合”的结果,就转移到了“存在论的新的哲学根基”上了。海德格尔的本体论的“根”是人,是个人的存在。在他那里,个人的存在被当作一切存在的出发点,而非理性的心理体验又被当作人的存在的基本方式。把这样的存在论作为哲学的根基搬来改造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离开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走向实践的唯心主义当然是并不奇怪的事情。

实践这种物质运动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人所特有的活动,是包含着精神因素的物质活动。由于实践所固有的这一特点,那种夸大人的作用、夸大意识因素的唯心主义,也可以在实践的旗号之下,通过夸大实践的作用而表现出来。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既要反对历史上常见的“不知道”、“不懂得”实践的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又要警惕和反对实践的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这既是实用主义哲学给我们的历史启示,也是近些年来我国学界围绕着实践问题的哲学争论给我们的一条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