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的基本内容
实践本体论似乎极端重视实践,但是,真正重视实践并给实践的内涵、地位和作用以科学说明的,不是实践本体论,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当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就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中,而不在它们之上或之外。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论的实践观点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强调:“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这个论断集中体现了辩证唯物论的实践观点。概括说来,它包含了以下意义。
第一,认识来源于实践,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认识产生于实践,认识过程是基于实践的由浅入深的辩证运动,实践不断发展,人的认识也随之推移和发展,实践发展没有止境,人的认识也没有止境。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概括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唯心主义认为意识决定存在,人的思想认识来自意识自身,或是上帝的赐予。但客观实际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马克思以前的唯物主义离开社会实践,用直观的静止的观点来考察认识,不能把握认识对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科学实验的依赖关系,也不能把握随着社会实践而生动发展的认识运动。
第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获得理性认识,但认识的过程并没有完结。要检验理论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实际,只有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同时是发展真理的过程。所以,应当把实践标准作为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基础。
实践本体论强调实践,却执意排斥认识。他们认为,“通过实践,社会在自然中灌注了自己的目的”,这就是“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天地立心’”,从而“实践构成了现存世界的本体”。这里只有人的主观目的,无视事物的客观规律,甚至连自然界的客观存在也根本否定。但是,如果违背了客观规律,人们的实践只会失败,主观目的只会碰壁。列宁说得好:认识只有在它反映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真理时,才能成为对人类有用的认识。“在唯物主义者看来,人类实践的‘成功’证明着我们的表象和我们所感知的事物的客观本性相符合。在唯我论者看来,‘成功’是我在实践中所需要的一切,而实践是可以同认识论分开来考察的。”
第三,理论和实践相统一。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强调认识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认识以实践为基础,又反过来服务于实践。理论若不和实践相联系,就会变成空洞的教条;而实践若不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南,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它的一个基本原则。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指导中国的具体实践,形成列宁所说的“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那样的生动局面。这也是我们认识真理、发展真理、实现真理的正确途径,是我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这个统一,恰恰是实践本体论的盲点。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论的实践观点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这被实践本体论当成了支撑他们论点的依据。的确,这部著作是重要的。恩格斯在马克思的一本旧笔记中找到了它,并说明:“这是匆匆写成的供以后研究用的笔记,根本没有打算付印。但是它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不过,马克思上面那些话,根本没有用实践去囊括“物质实践、精神实践、话语实践”、然后去充作世界本体的用意。在上面那些话之后,马克思特意指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要真正克服“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缺点,必须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在历史观中的实践观点。这些观点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生产实践虽不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却是现实的物质力量,是一切社会历史活动的基本前提。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其他活动和各种观念都从这个基础上发生发展,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是历史唯物论关于实践的一个基本观点,与那种以“物质实践、精神实践、话语实践”作为世界本体的观点是根本对立的。
第二,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是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是历史中现实的能动的物质力量,它们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冲突所决定,在这种矛盾冲突基础上发生与发展,又推动着这种矛盾冲突解决与演进。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总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如果它们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就必然要发生调整和变革。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或历史必然性。这种历史必然性,在社会运动中通过各种偶然性为自己开辟着道路。历史唯物论充分肯定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科学实验这些物质力量的革命意义,又高度尊重社会发展规律,要求正确地把握客观规律、积极推动社会进步。这与否定社会发展规律的实践本体论也是根本对立的。
第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是历史唯物论的一个基本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亿万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力量。人民群众不但是物质生产的主体,发展生产力的主体,而且是社会变革和社会建设的主体。因此,尊重实践,最根本的是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倾听实践的呼声,最根本的是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必须把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尊重并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性和历史首创精神统一起来。而实践本体论声言尊重实践,却并不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反倒表现出把实践个体化、意识化的理论倾向,这当然不是历史唯物论的理论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