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理论与方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现代管理思想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技与生产迅速发展,企业规模逐渐扩大,对管理理论和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管理工作者和管理学家外,其他领域的一些专家纷纷加入研究管理的队伍,各种新思想和新理论层出不穷,呈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哈罗德·孔茨(Harold Koontz, 1908—1984),美国管理学家,管理过程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在《管理理论丛林》(1961)与《再论管理理论丛林》(1980)两部作品中,形象地把这种现象称为“管理理论的丛林”。文中哈罗德·孔茨在把管理理论学派划分为6个学派的基础上,又增加了5个学派,共划分为11个学派,包括:经验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群体行为学派、社会协作系统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系统管理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管理过程学派、权变理论学派。下面着重介绍管理科学学派、系统管理理论学派和权变理论学派。

一、管理科学理论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自然科学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其最新成果(数学方法、电子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广泛地运用到管理中来,由此形成了一系列新的现代组织管理方法和技术,人们称之为管理科学,把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称为管理科学学派。

(一)管理科学学派的特点

管理科学其实就是在管理中运用数量分析方法,着重于定量研究。其目的在于通过运用数量分析的方法,减少决策中的风险,提高决策的质量。管理科学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伯法、布莱克特等。基于管理科学的特征,部分管理学家认为管理科学只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而不是一种管理学派,它仅适用于解决特定的管理问题。管理科学学派的特点如下。

1.使现代管理决策更科学化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决策和计划的难度将更大,运用科学分析的方法,可以减少风险和损失,使决策更加科学化。

2.各种可行的方案均以经济效果作为评价的依据

管理科学着重于定量研究,是为实现组织的效益服务的。因此,其提出的方案均是以经济效果作为评价的依据,例如成本、总收入和投资利润率等。

3.广泛使用计算机

现代企业管理中影响某一事务的因素错综复杂,建立模型后依靠计算机完成极为繁重、复杂的统计和运算,得出最佳方案。计算机的出现大大提高了运算的速度,使数学模型应用于组织成为可能。

(二)管理科学学派的局限性

1.适用范围有限

管理科学理论是运用数学模型,对管理领域中的人、财、物进行系统的定量分析,并做出最优规划和决策的理论。但在现实中,并不是所有的管理问题都可以定量的,这就影响了管理科学理论的使用范围。

2.管理人员与管理科学专家之间容易产生隔阂

一方面,实际中的管理人员可能对复杂、精密的数学方法很少理解;另一方面,管理科学专家一般又不了解企业经营的实际工作情况,提供的方案可能不能切中要害,解决问题。因此,双方有时可能难以进行合作。

3.费用高,时间长

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大都需要花费较高的费用,用时较长。因此,此方法往往只是用于大规模的复杂项目。

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管理科学是一种重要的管理技术和方法,但它绝不是万能的,在管理中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所以,管理人员应掌握管理科学,并与其他管理方法相结合,以便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系统管理理论学派

系统管理理论是弗里蒙特·卡斯特(Fremant E.Kast)、詹姆斯·E·罗森茨韦克(James E.Rosenzweig)和约翰逊(R.A.Johnson)等美国管理学家在一般系统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卡斯特在《系统理论和管理》(1963)和《组织与管理——一种系统学说》(1970)两本书中,比较全面地论述了系统管理理论。

系统管理理论是应用系统理论的原理,全面分析和研究组织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的理论。它的主要特点是把组织看成一个开放的系统,组织与环境存在着广泛的联系。系统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如下。

(一)组织由许多分系统组成

组织作为一个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是由五个不同的分系统构成的整体。这五个分系统包括:目标与价值分系统、技术分系统、社会心理分系统、组织结构分系统、管理分系统。这五个分系统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不可分割,从而构成一个整体。

(二)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卡斯特认为,以往的管理理论都把组织看成一个孤立的、封闭的系统,强调研究组织内部的结构等,而系统管理理论则强调组织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不仅受环境的影响,而且还影响环境,总是处在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

(三)系统的观点有助于提高组织的效率和效果

系统管理理论提示管理人员,不能只注意一些专门领域的特殊职能而忽略了组织的总目标,也不能忽略本组织在更大的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系统管理理论认为,要把资源整合成为一个达到组织目标的整体系统。按照系统的观点来管理组织不会消除组织的各项基本管理职能,而是使这些职能不再孤立,都围绕着整个系统及其目标发挥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一个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组织必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一个组织只有凭借与外部环境的有效交换,凭借外部市场实现自己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才能逐渐发展和壮大。管理人员也只有充分认识到组织的特点,因势利导地进行有效管理,其组织和个人的事业才可能取得成功。

三、权变理论学派

权变理论学派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美国经验主义学派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管理理论。权变理论认为,在组织管理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发展变化随机应变,没有一成不变、普遍适用、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权变理论的代表人物有钱德勒、卢桑斯、菲德勒、伯恩斯和斯托克等。

美国学者卢桑斯在1976年出版的《管理导论:一种权变学》一书中系统地概括了权变管理理论。其主要内容如下。

(一)把环境对管理的作用具体化

以往的管理理论,例如过程学派、行为学派和系统学派等,由于没有把管理和环境联系起来,其管理观念和技术在理论与实践上脱节,所以不能使管理有效地进行。而权变理论就是要把环境对管理的作用具体化,并使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

(二)环境是自变量,管理的观念和技术是因变量

环境是自变量,而管理的观念和技术是因变量,也就是说,在某种环境条件下,要想更快地达到目标,就要采用适合的管理原理、方法和技术。例如,如果在经济衰退时期,企业在供过于求的市场中经营,采用集权的组织结构,就更适于达到组织目标;如果在经济繁荣时期,在供不应求的市场中经营,那么采用分权的组织结构可能会更好一些。

(三)环境变量与管理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是核心内容

环境可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决策、交流、控制、技术状况等管理变量均属于内部环境,它的各个变量与外部环境各变量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可以用一函数关系来表示。

权变理论认为,组织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生存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组织必须去适应环境。权变理论并不是对环境的消极和被动适应,而是提倡一种积极主动的适应,即如何通过组织自身的努力,使环境朝着对组织有利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