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广铭治史丛稿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关于周敦颐的师承问题

南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作翰林学士的朱震写成了一部《汉上易集传》,在其《进书表》中,有一大段文字叙述《易》学在北宋一代的传授源流,说道:

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种放传穆修,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放以《河图》、《洛书》传李溉,溉传许坚,坚传范谔昌,谔昌传刘牧。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敦颐传程颢、程颐。是时张载讲学于二程、邵雍之间,故雍著《皇极经世》之书,牧陈天地五十有五之数,敦颐作《通书》,程颐述《易传》,载造《太和》、《参两》等篇。臣今以《易传》为宗,和会雍、载之论,上采汉、魏、吴、晋,下逮有唐及今,包括异同,补苴罅漏,庶几道离而复合。

朱震为了表述自己的学术渊源有自,而把周敦颐的师承及其传授都指名道姓地说了出来。但他的这番话是否都有根有据,确实可信呢?这却是难以简单地作出判断的,不然的话,就不会从南宋一直纠缠到近今而仍未休止了。现在,暂把周敦颐是否传《太极图》于二程的问题留待下文讨论,先讨论一下穆修是否曾把《太极图》传授给周敦颐的问题。

对于朱震所说穆修传《太极图》于周敦颐之说,首先表示异议的是朱熹。朱熹在《周子太极·通书后序》(《朱文公文集》卷七五)中说道:

熹又尝读朱内翰震《进易说表》,谓此图之传,自陈抟、种放、穆修而来,而五峰胡公仁仲作《通书序》,又谓先生非止为种、穆之学者,此特其学之一师耳,非其至者也。夫以先生之学之妙不出此图,以为得之于人,则决非种、穆所及,以为非其至者,则先生之学又何以加于此图哉。是以尝窃疑之。及得《志》文(按:即指潘兴嗣所作《墓志》)考之,然后知其果先生之所自作,而非有所受于人者。〔胡〕公盖未见此《志》而云云耳。

潘兴嗣在周敦颐的《墓志》中不曾提及穆修传《太极图》于周的事,朱熹便据以断定《太极图》乃周所自作,而不是有所受于人的。

陆九渊不同意朱熹的这个判断,在一次致函朱熹时,他说道:

朱子发谓濂溪得《太极图》于穆伯长、伯长之传出于陈希夷,其必有考。希夷之学,老氏之学也。“无极”二字出于《老子·知其雄章》,吾圣人之书所无有也。……潘清逸诗文可见矣,彼岂能知濂溪者。明道伊川亲师承濂溪,当时名贤居潘右者亦复不少,濂溪之《志》卒属于潘,可见其子孙之不能世其学也。(《象山全集》卷二)

陆九渊所持的反对理由只此两点:一是朱震所述《太极图》的传授源流“其必有考”(意即或许有据);二是潘兴嗣在周的《墓志》中之所以不载《太极图》之传授,是因为潘兴嗣的学识不能理解周氏,而周的子孙又“不能世其家学”之故。但这两个理由全是陆九渊的臆断之词,既不足以折服朱熹,更不足以使后人相信无疑。因此,我们还应就这些问题作跟踪的考察。(陆函谓“明道伊川亲师承濂溪”,其误与朱熹正同,此当于下节详论。)

最先谈及穆修的《易》学授受的,是程颢所写的《邵康节先生墓志》(《二程全书》卷四一),其中说:

千余岁师道不立,学者莫知其所从来,独先生之学为有传也。先生得之于李挺之,挺之得之于穆伯长,推其源流,远有端绪。今穆、李之言及其行事概可见矣。

这段文字所述,有一点应予注意:邵雍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长于周敦颐六岁,而且生于中原地区的共城,但他却只是穆修的再传弟子,而不是及门弟子。

在晁说之(1095—1129)的《嵩山文集》卷一九,有一篇《李挺之传》,写于北宋末年,其中所述穆修传《易》于李之才的事实甚明确,其中却未谈及《太极图》事。《传》云:

李之才字挺之,青社人,天圣八年同进士出身。……师河南穆伯长,……尝与参校柳文者累月,卒能受《易》。时苏子美亦从伯长学《易》,其专授受者惟挺之。

伯长之《易》受之种征君明逸,种征君受之希夷先生陈图南,其源流为最远。究观三才象数变通,非若晚出尚辞以自名者。

今也先就这篇《传》中所涉及的陈抟、种放以外的几个人的年岁考察一下。穆修为郓州汶阳人,后徙家蔡州,生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卒于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李之才生年无考,但天圣八年(1030)既已“同进士出身”,估计其年龄必已在二十岁以上,则当出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之前,他卒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苏舜钦为梓州铜山人,后家苏州。他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卒于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是则李之才、苏舜钦均年长于周敦颐十岁左右。当穆修卒前,他们都已是成年人,所以都能从学于穆修(《宋史·苏舜钦传》谓“当天圣中,学者为文多病偶对,独舜钦与河南穆修好为古文、歌诗,一时豪俊多从之游”,这与《李挺之传》所说“亦从伯长受《易》”之说稍不同)。而周敦颐则于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方生于湖南道州之营道县,至天圣九年(1031),年十五,方到开封去依靠他的舅氏郑向(据度正所编年谱)。以此与朱震的《进书表》所述种种相对照,自不免启人疑窦:何以穆修不肯把《太极图》传授于已成年的李之才、苏舜钦等人,而专要授予最后到来的一个不满十五岁的学童周敦颐呢?而何况,周敦颐于天圣九年方到开封,翌年九月穆修即病死在回蔡州的途中(一说死在蔡州家中),在这个短促的时间之内,周敦颐果曾得到从学于穆修的机会吗?对此,事实只能作出否定的回答,从而朱震所独家提出的“穆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之说,便只能是一种无稽之谈了。

根据以上的论述,可以总结说,周敦颐的《太极图说》,确实是如朱熹所说,是周敦颐“所自作,而非有所受于人”的,也就是说,并不是由穆修传授给他的。然而正因如此,却更证明了周敦颐所接受的道家者流的思想是非常深重的。清代的全祖望在其《周程学统论》(《宋元学案·濂溪学案》附录)的最后,说:“而‘无极之真’(按:即指《太极图说》),原于道家者流,必非周子之书,斯则不易之论,正未可以表章于朱子而墨守之也”,这也是非常缺乏说服力的一种武断。

在度正所编的《濂溪先生年谱》(《周濂溪集》卷一〇)的最后,还附载一事云:

或谓先生与胡文恭公(按:即胡宿)同师润州鹤林寺僧寿涯……遂同授《易》书。

今查《欧阳文忠公集》卷三四有为胡宿撰作的《墓志》,说他卒于治平四年(1067),年七十三。据此上推其生年,当为宋太宗的至道元年(995)。是则胡宿年长于周敦颐二十二岁。《墓志》谓胡宿于天圣二年(1024)中进士乙科,其时周氏方在童年,且尚未至开封。到景祐四年(1037),周的母亲去世,葬于润州其舅氏郑向的墓旁。即便此时有可能与胡宿邂逅相遇,其时胡宿已仕宦十数年,周敦颐也已因郑向恩荫而入仕两年,两人均不可能长期逗留其地,则共同学《易》于僧人寿涯之说,自也必然是一种无稽之谈,我们也不必再加追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