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
举凡世事,皆须首先明确目的,要设定一个目标,树立一个理想。人有了理想,就有了不断追求和前行的方向和动力,人类社会才能不断地发展进步。所以,课堂上常常会听到老师讲“要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开篇所论,就是要明确学习目的及如何学习这门课的提示等,以使学习者先有一个清楚明了的目标,看准前进的方向,认清理想的彼岸,从而努力去扫除任何可能出现在学习过程中的障碍,克服学习的被动性、盲目性,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较好地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实现学习应有的最大效果。
一、为什么要学习新闻评论?
学习者在今后的学习与实践中,将不断地要面对这样的疑问。对于新闻评论的学习及写作来说,“为什么呢?”将是一个贯穿始终、永无止境的问题。
(一)对新闻评论关注度的提问
作为新闻与传播学科的学生,作为对新闻事件及新闻评论有关注、有兴趣的读者,是否对新闻报道及新闻评论作品保有足够的或是基本的关注?
可以先做一个测试:作为学习新闻传播学的学生,作为选择本课程的学生,作为新闻评论的写作爱好者,提问各位对新闻评论的关注——
1.始终持续关注的请举手
2.持续关注一周的请举手
3.持续关注三天的请举手
4.阅读本教材之前看过新闻评论作品的请举手
请关注的人谈谈(或读者自问自答)为什么关注?请不关注的人谈谈(或读者自问自答)为什么不关注?以对进一步的学习确立一个基本的态度。
毫无疑问,做这个小测试就是为了说明:学习这门课程的人理所当然地要关注新闻、关注新闻报道、关注新闻评论,否则,是无法学好这门课的。为什么这么说,下面将提出相关理由,做出说明。
(二)关于学习新闻评论的五个理由
第一个理由——从学校专业设置及课程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看,新闻评论这门课是新闻系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学分较高(通常为2~4个学分),说明了它在新闻与传播学专业课程中的地位重要。而且,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起新闻与传播学学生的专业主义精神及职业素养和操作的本领与技能。
第二个理由——一般来说,新闻评论是媒体的旗帜和灵魂。学习者将来大多可能要从事新闻工作,不懂新闻评论,不会写作新闻评论,做新闻工作就难免会失去极其重要的话语权和在媒体上作重要发言的机会。
关于这一点,有一个可以作为注脚的论证,就是新闻出版总署2005年10月21日颁布、当年12月1日正式施行的《报纸出版管理规定》,其中对于报纸的定义是这样的:“报纸是指有固定名称、刊期、开版,以新闻与时事评论为主要内容,每周至少出版一期的散页连续出版物。”这里尤其要请大家注意的是:作为报纸,就必然要有“新闻”和“时事评论”这两项主要的标志性内容。从另一个角度说,正是“新闻”加上“时事评论”这两样东西,才构成了叫作“报纸”的出版物。可见“时事评论”作为报纸组成部分中“主要内容”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反过来也可以说,没有“时事评论”的报纸,就不能称其为报纸。我们今天所要学的新闻评论,正是从报纸的“时事评论”走来的。
从新闻传播的渠道来考察,新闻评论是与新闻报道的消息、特写、通讯等传播样式共同担负传播责任的。
新闻评论在新闻传播中的重要性不仅仅基于自身,它还对其他的新闻传播报道手段和传播样式起到核心、统领和指导的作用。
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说过:“好的新闻记者一定是有自己的思想的。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长范长江,到改革开放后的副总编辑范荣康,人民日报社的老领导老同志都曾提到这个问题。如果新闻记者没有一定的认识水平和思想高度,对新闻没有‘评论’的眼光,怎么能写出思想性强的新闻报道呢?在人民日报社各个专业部门的相关领域有思想的记者也能写出好评论。他们对所在行业有独到的认识,对采访领域有长期的跟踪调研和独立思考,因而拥有发言权。”
经济日报前总编辑艾丰,为人民日报原评论部主任李德民所著《新闻评论探索》一书所做的书评中说:“不会写评论的编辑、记者,恐怕是‘瘸腿’的新闻工作者……写评论对于记者写报道有极大的好处。它可以帮助记者锻炼提炼思想观点的能力,可以帮助记者提高自己凝练语言的能力。而这些正是我们许多记者所欠缺的。就这个意义上说,写评论是写好新闻报道的一种重要的基本功。”艾丰在这里说的是“基本功”,也就是说,要做好新闻工作,写好新闻报道,不会写评论是不行的。这是一位具有新闻与传播学专业多年治学背景,和多年实践与研究的老新闻工作者的忠告。
新华社前社长穆青早在1963年一篇题为《提高新闻报道的思想性》的文章中提到“如何提高新闻报道的思想性,这是改进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问题”,并说“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完全靠新闻,还有赖于社论、理论文章等等来详细地阐述”。20年后的1982年,穆青在与新华社四川分社负责人的谈话中还说过:“在外国记者的一些成功的新闻报道中,有两个明显的变化:一个是注重评论,就是不完全是用事实本身讲话,而是利用各种事实来发表议论,发表看法。”前后相隔20年的这两次论述,分别从不同的侧面阐述了他对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关系的意见和想法。
由此可见,学习新闻评论理论,学会并掌握新闻评论写作之道,与新闻与传播学专业的学生以及新闻与传播工作从业者的关系,是多么的密切和重要!
第三个理由——恩格斯1895年在《社会主义大学生》杂志第20期上发表的《1894年1月25日写给瓦·博尔吉乌斯的一封信》中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将这段话的意思借用到今天我们的现实中来,也就是说,如今的社会现实对于新闻评论是有着迫切需要的。
当今的社会对新闻评论有怎样的现实需要呢?我们知道,科学技术和社会迅猛发展,使得互联网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地在我们这个时代发生、发展起来,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正是互联网的蓬勃兴起,在物质基础和开放条件上,再次催生了新闻评论的复兴,使得各类媒体上的新闻评论风生水起。
一方面,媒体竞争的白热化,新闻报道的同质化,使得见仁见智的新闻评论正可以张扬个性、体现水平、宣示独家、大显身手。而且,作为媒体的灵魂和旗帜的新闻评论,是最能够展现一家媒体的独特风格和精神特征的。
媒体间的竞争已然由传播消息等新闻报道的竞争,转向传播思想的观点竞争。媒体也由“卖消息”的新闻经销商进而成为“卖观点”的思想批发商。有的报纸就明确提出:应对新媒体挑战,传统纸媒要做“思想者”。
从更大的格局上看,2009年国务院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有关部门提出,中国的传媒产业也要“打造国际一流传媒集团,让‘中国声音’走向世界”。在“中国声音”之中,新闻评论传播的无疑是最强音。
而且,从受众对媒体的发展要求来看,受众不仅仅要了解新闻,而且要借助新闻评论来透过现象看本质,追问新闻背后的原因、意义、价值、趋势等等思想。在“信息爆炸”及“新闻同质化”的当今时代,受众已不满足于媒体仅在第一时间提供信息的报道和传播,他们还需要追索信息的背景、缘由,事件的起因、结果及影响。就是说,如今新闻传播已经进入新闻解读、新闻判断、新闻评析的时代。这就需要具有说理分析功能和作用的新闻评论,更多地对新闻信息进行深度拓展及广度延伸的判断、分析、解说、预测等,能提供独到的见解,理性的分析,权威的解说,有力的评判。在这样的时代,在这样的环境中,做一个媒体人,不会评说解析,不会操作新闻评论的写作,是难以完满地胜任媒介工作的,也是没法做好新闻传播工作的。因为,受众有了这种阅读需要,有了这种阅读期待。
另一方面,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的各类新媒体兴盛,网络评论专栏需要大量写手,报刊等媒体的言论专栏、专版的大幅扩张,也需要大量的专栏作家、评论家及评论作品。这就使新闻评论和从事新闻评论工作,呈现出异乎寻常的热闹场面,并展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媒体竞争的必然,受众需求的引领,科技发展的推动,共同打造了社会对于新闻评论大发展的需要和可能。社会的这种需求,又必然导致新闻评论人才的缺乏。
第四个理由——社会的需要必然会产生满足这种需要的人和对这种需要的满足。在就业压力如此之大的情况下,学会了新闻评论的写作,就完全不必亟亟于就业与否、如何择业,可以免除选择就业的烦恼。可以选择做个自由职业者,像20世纪上半叶的鲁迅那一代人一样潇洒地生存,坐在“亭子间”喝着茶或咖啡,会友、聊天、读书、思考、写作,“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地从事着“个人写作”。做个自由撰稿人,在笔墨生涯里,既可以“风前闲看月精神,雨后静观山意思”,又可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第五个理由——今天,我们已经或正在进入公民社会,公民社会要求有公民自由表达的权利和可能,同时,也需要公民有能够自由表达的能力和水平。
在今天这样时代进步的新形势下,在今天这样社会发展的新环境里,没有言说表达的素质、能力和愿望,缺乏自由表达的职责履行与担当,是很难承担一个合格公民的社会责任的。
学习新闻评论的写作,就是培养一种表达的素质和能力。学习新闻评论写作的过程,就是学习和培养做一个合格公民的素质与素养的过程。也就是说,在公民表达的时代、观点竞争的时代,人人都有表达意见和想法的需要和权利。
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家都该来学学新闻评论的写作,人人都应该懂一点新闻评论的常识,最好还能写作新闻评论,这是非常必要的。各大学仅仅在新闻与传播学院或新闻系开设这门专业课是不够的,应该把这门课同时作为培养未来合格公民的素质教育的通选课程,让更多的人来学习新闻评论的写作,养成新闻评论的思维与素质,增长新闻评论的意识和能力。
进入新世纪,更有专家学者提出“新闻评论应成为一种民众传播素质”。在这种形势和条件下,无论是做一个合格的公民,或是做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写手,能充分有效地行使这样的自由和权利,拿起“评论权”这个利器,实现充分的、有效的表达与传播,你,准备好了吗?
二、新闻评论写作并不难
在解决了“为什么”的问题之后,随之而来的就应该是回答“怎么做”的问题了。但在这个问题提出和解决之前,往往首先会冒出来的“拦路虎”则是畏难情绪。有人觉得新闻评论是新闻写作十八般武艺中的高端武艺,似乎有点儿高不可攀的感觉。那么,与其写那样难以操作的高端文章,还不如只满足于写写消息算了。对此畏难情绪,我们可以很郑重地、非常负责任地告诉你:新闻评论的写作并不难!如果说,许多前人、名人提出了“人人学会写评论”的要求,这里我们要说的是:人人都可以写评论。
这里就有一个现成的例子:
李而亮在人民日报做记者的时候,曾经尝试着为《人民日报》的《今日谈》写过稿子,结果稿子被“枪毙”了;后来他又试着给《人民论坛》专栏投稿,也没被采用。由此他给自己的能力定性:“我写不了评论”“我不是那块料!”
后来在1995年,他被人民日报作为援藏干部,派往西藏日报担任副总编辑,后来又做到总编辑。作为抓报社采编业务的副总编辑、总编辑,不会写评论是说不过去的。当写社论、评论员文章和编者按等言论成了他的工作必需的时候,他开始采取的是“依葫芦画瓢”的办法,以《人民日报》的风格和写法作为模本,再套进西藏的内容。这样的评论格式显得很规范、语言很“标准”,却没有个性与特色。文章发出来了,自己看着都别扭。
于是,他在极度苦闷之中开始寻求突破和改变,决定要抛开《人民日报》的模式,尝试以一种新手法来写评论。于是,他采取了以散文化的语言来写社论,以跳跃性的段落结构布局文章的方法。结果,他写出的评论受到了各方的好评与表扬。于是他越写越多,越写越放开,越写越自信。在藏6年,他在《西藏日报》上留下了四十多篇社论,六十多篇评论员文章,无数的小言论、编者按、编后等,许多文章在全国性的新闻奖评选中获奖,还为《西藏日报》培养了几个评论写手。
而且,曾经的“写不了评论”的自我定性,变成了“被我以自己的努力扔到雅鲁藏布江去了”这样的结论。
当然,我们说“人人都可以写评论”“新闻评论的写作不难”。这是从总体上来说的,是从事物的客观规律性上考察的,是从人的表达本能来看的。而且,我们要真正理解并做到这一说法的内涵和本质内容,是有一定的前提和要求的,是需要付出相应的智慧与努力的。前人的实践也是这样昭示我们的,这也是本教材所要讲述的内容,在“绪论”里只能先说个概要,是一个初步的认知。在此,我们先总结三句话,来进行一般性的普及。
(一)第一句话:写新闻评论并不难,只要你有嬉笑怒骂的“血性”
大凡我们要写文章,尤其是写作新闻评论一类的文章,总是因为我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遇到了不吐不快的人、事、物、矛盾、问题、现象等,如鲠在喉,胸中有块垒要化,或有激情要抒发,或有牢骚要表达,甚至要吵架、要骂人。好像鲁迅在他的第三本杂文集《华盖集续编·小引》中说的:“将我所遇到的,所想到的,所要说的,一任它怎样浅薄,怎样偏激,有时便都用笔写了下来。说得自夸一点,就如悲喜时节的歌哭一般,那是无非借此来释愤抒情”,是“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的。
新闻评论的写作就如剧作家、杂文家夏衍在《人民日报》《今日谈》第一辑的“代序”里说的:“其味就在于有话就说,有气就出”,也好像司马迁说过的:“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所以说,只要你还有内心的血性,就可以有能力写出新闻评论的。
(二)第二句话:新闻评论写作不是学会的,而是写会的
写作新闻评论说难也不难、说易也不易,关键在于要去写,要经常地写;就是说在战略上要藐视它,但在具体的战术上要重视它。
新闻评论在新闻与传播学科中属于应用型课程,是操作的技巧、实用的学问,所以强调的是实践性。作为应用型课程,新闻评论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它的政治性、政策性很强;二是它的实践性、操作性要求很高,即要求有动手的能力,写作的功夫,是扎扎实实写出来的本事。
艾丰在评介《新闻评论探索》一书时说:“我不敢说,读了这本书就一定会写评论了,甚至可以写好评论了……这本书至少可以帮助你轻轻地撩起评论的神秘面纱,也就可以让你品出一些写评论的苦辣酸甜来。或许你会因此爱上她。”
美国佐治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在美国新闻界实践、执教了四十多年,号称“在报业和报业研究两大领域有丰富、深厚的经验”的康拉德·芬克也告诫人们:“学习写作效果强的报纸社论有两个步骤:阅读专业人士的作品;然后写作、写作、写作,直到手指麻木。”这也就是说,要多看别人好的评论作品,再加上自己多练习、勤写作。
这就好比学习开车一样,把交通法规、操作技巧、机械原理之类的理论常识背得滚瓜烂熟、头头是道,就是不上车实际操作,总是不行的,是不可能立刻开车上路的,更不可能熟练地掌握驾驶车辆技术。因为,驾车这件事终究不单是个技术活,也不是个简单的理论问题,而是个实践的问题。
从写作训练及写作规律的摸索与把握来看,写作时需要人脑的逻辑思维来调度、运用知识,可以说每一次的写作过程,都是个人脑力劳动、思维训练、思想风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思维、认识不断得到思考、磨砺、提高、升华,经常反复这样的历练,必然不断提升个人的思考能力。所谓刀越磨越快,枪越擦越亮,头脑越用越灵活,就是这个道理。另外,正是在不断的写作与积累、调度知识的过程中,才会不断地产生“学,然后知不足”的效果和欲念,才会越发地逼着自己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才可能在写作中产生“厚积薄发”的条件反射,才可能使写作走向越写越好的境界。
(三)第三句话:有了好的选题(想法)一定不能轻易放过
写作新闻评论的人多知道,评论的选题不易得,好的选题更是千载难逢。而一旦有了一个选题(想法),必须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三思而后行,胸有成竹了,才能落笔如有神。我们常常说,真正写文章都是很快的,关键在思考慢。想通了,想明白了,想清楚了,落笔为文就是很容易的事情了。
关于选题问题,一句话总结为:选题不易得,捕获须珍惜;三思再落笔,成文犹可期。
三、如何展开新闻评论写作的学习?
(一)新闻评论写作要学习四个方面的内容
1.学知识
学习有关新闻评论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相关论述等学理性质的内容,还要学习他人的新闻评论作品,学习他人的写作经验谈,等等。通过学习,对于新闻评论及新闻评论写作的要求等,就会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基本的判断、基本的把握。
2.学理念
理解新闻评论在新闻传播中的性质、地位、作用、价值及其与新闻报道的关系等问题,诸如“双通道”“双手段”“双途径”等概念;“以事实为依据,以道理为准绳”“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序,自圆其说”等写作要求等。
3.学思维
培养起新闻评论的思维意识和思维方式,在公民表达的社会里养成凡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的习惯,进而做出符合逻辑的分析判断和符合实际结论的思路——是什么?怎么办?——的思维过程和顺序。
4.学技能
要学会写作的技艺、方法,学得鉴赏的眼光,做一个既能看得到热闹,也能看得出门道、眼高手也高的行家里手,在不断的鉴赏与写作练习中,去把握技巧,掌握技能,学会写作。
(二)新闻评论写作要践行三个字
1.读——读书
读书就是学习和积累知识的过程,是掌握本领的一个基础。要从事写作事业,就必须要有知识。康拉德·芬克就说过:评论“总是用知识撰写出来的”。可见,不读书、不学习、没有知识,是写不了评论的。学习这门课程至少要读四类书:
(1)专业书
(2)参考书
(3)文、史、哲、经、科、法等理论书籍
(4)新闻评论作品
为什么要读这些书呢?至少有以下几个理由。
第一个理由——用以丰富我们的思想,拓宽我们的见识,提高我们认识社会、认识问题的深度、广度、力度。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走读天下,行者无疆,是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的。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读书学习的广度和厚度,决定了思想的深度和思考的力度,也决定了新闻评论写作立论的高度。
第二个理由——写评论是搞文字工作的,而且是需要有思想性的文字工作,离开了哲学、史学的认识根底和思想理论营养,也就难以为文,更难以成就有深刻思想性的文字。有了一定文史哲的修炼,写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就容易形成了。
第三个理由——现在是经济社会,作为经济社会中的人,特别是要评说经济社会的事,不懂一点经济学,显然是要捉襟见肘的。而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因此,不懂法、做法盲,是无法进行工作的。同样的,今天科学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做科技盲也是不能从事新闻评论工作的,连操作电脑都不行,无法上网进行交流,还谈什么现代新闻传播工作。
新华社有一位记者,长期以来对房地产市场的经济问题感兴趣,并对房地产市场作了较长时间的观察与研究,进一步钻研、积累了一定的房地产市场经济学知识和想法,于是,才能抓住一个个事例写出一些有分量的房地产市场的评论。这名记者于2007年7月9日播发的时评《警惕概念“忽悠”房价》,不仅被媒体广泛采用,而且获得了较高的评价:“时评对房地产市场的价格规律、概念与房地产市场的关系等经济知识都做了简明扼要的阐述,使读者在了解事件本质的同时也进行了一次经济知识学习,既是一则评论,同时也像是经济知识的科普短文。”从中,我们可以获得一定的启示。
总之,尽可能多读书、博览群书总是有好处的。可是,这么多的书,汗牛充栋,浩若烟海,怎么读得过来呢?这就有浅阅读、深阅读的差异,有急阅读、缓阅读的分别,用古人的话说叫“急用先学”“立竿见影”“活学活用”。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有“香菱学诗”的故事。香菱是甄士隐早年丢失的女儿,后来做了宝钗的使唤丫头。她看姑娘们都能诗善词的,也心里痒痒地萌生了学诗作词的愿望。她想就近跟宝钗学,宝钗不教她,她就找到了林黛玉。好为人师的黛玉非常乐意教她,并不无自负地说:“既要学做诗,你就拜我为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但要求她:“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律;次之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做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这样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香菱依计行事,果然就学有成效,并手痒不止,竟做了不少的诗。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鲁迅也曾在《致董永舒》中说:“此后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第二是要看别人的作品,但不可专看一个人的作品,以防被他束缚住,必须博采众家,取其所长,这才后来能够独立。”他在《致赖少麒》的信中再次提到这样的问题:“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
所以,读书自学是第一等重要的事情,要多看、多比较别人的作品,反复揣摩、研习。因此“读”或“看”要摆在第一个“字”来讲。古今中外,没有进过学堂,而通过大量地自习苦读、苦修、苦学而成才成名成大家的,比比皆是。
2.思——思考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什么?怎么思考?可从三个方面着手。
(1)思考专业教科书、参考书、理论书上说的道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用自己的大脑去比较、研究,以提高认识。
(2)思考别人作品的好坏优劣以及理由,练就品评赏析的能力。从别人的作品中既学习“应该这么写”,又学习“不该那么写”。像鲁迅在《不应该那么写》里说的:只有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才能更好地明白“应该这么写”,“这确是极有益处的学习法”。
在思考别人的作品时,可以思考这样几个方面:前(他)人是怎样表达对问题的看法的?同样的问题,还有没有别的表达方法、角度?如果是我,将如何表达?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循环往复,收获就会很大,提高就会很快。
(3)思考各种问题、现象。注意积极主动地观察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新闻事件,分析其缘由、趋向、意义和发展规律及深层本质等,并不断地形成自己的判断,形成自己的观点,形成自己的积累。
写作新闻评论的人,平时要有两个基本的积累:一个是事例的积累,一个是观点的积累。有了这样两个基本的积累,到需要写评论的时候,就可以应付自如,随时可以拿出来用。
3.写——写作
新闻评论写作这件事,仅仅读书学理论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或者说关键的是要去实践。
在大量的读书、学理论、看别人的作品、学习别人的写作的同时,不能总是仅仅在学,总是站在一旁品评叫好,还得自己去写,去实践,去创作。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你要想在写作上有所作为,就得自己去写,大量地写,不断地写;写然后知不足,知不足再去学、去补充,然后再去写,就可以不断地获得提高了。
总之,学习了一番,思考了一番,研究了一番,总得检验一下、见证一下效果吧。而这也正是本门课程教学的终极目的:学了之后,会鉴赏,会写作,这才算教学的成功。
(三)新闻评论写作要树立的意识
1.评论意识
面对社会现象、新闻事件或新闻报道,首先就要想一想,有没有评论的价值。这是把新闻评论当作新闻传播的一种重要手段,一种特别的传播渠道,一种高屋建瓴的传播声音平台的意识。而不是把新闻评论当作新闻报道的简单配合和点缀。就是说,一事当前,总要问一问自己:这件事要不要评论?可不可以评论?怎样进行评论?久而久之,就能养成评论的意识和评论的习惯。
2.思辨意识
新闻评论属议论性文章,要求有理论性和思辨性,要透视现象,评述事件,分析问题,辨证实质。要不断地解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问题。就是凡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要思辨一番,要三思而后下论断,没有思辨的能力是不行的。要有思考有分析,所以要讲辩证法,一分为二,甚至一分为三,多维立体、多角度、多侧面地思考问题、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在这里,常常要发散性思考,也常常要逆向性思维,还需要有追踪思维等多种思维方法的运用。总之,尽可能把问题想深、想通、想透彻,借以把事情看得清清楚楚,把情况分析得头头是道,把道理说得明明白白。
3.批判意识
新闻评论是免不了要有批评或批判的文体,甚至可以说新闻评论总是要批评或批判的,尤其是在舆论监督的时候。除去那些传达政令、部署工作的新闻评论,80%的新闻评论都是有或隐或显、或轻或重的批评甚至批判意味在里面的。极而言之,如果从“不破不立”这一新闻评论的价值标准出发,则100%的新闻评论都是有批评或批判性的。
有人对美国的新闻评论做过研究,发现它的评论里面取指摘态度的占到80%,并得出结论“美国新闻评论写作多以揭露和抨击权力上层及强势群体为旨趣”“作者以独立的权力监督者自命,挑剔当局,指摘时弊成为评论写作的主旨,强有力的批判是其崇尚的风格”。
可见,新闻评论的批判性质是中外共通的。在这里,批判的意识,既包括对错误的、虚假的、丑恶的、腐败的东西的揭露和否定,也包括对正确的、真实的、美好的、善意的东西的怀疑和反思精神。总之,没有批判的意识和精神,是写不出也写不好新闻评论的。
4.应诉意识
因为要批评、要批判、要骂人,所以难免要“惹祸”,要引起反批评,甚至要对簿公堂。所以,在写作之初就要有应诉意识,要谨小慎微、如履薄冰。写作中要以事实为依据,以道理为准绳,要以无可辩驳的论据,以切中肯綮的说理论证,臧否人物、评议事件、论说真知。要大胆批判,小心求证,还要把有关的事实证据细心地保留下来,以防万一。
5.调研意识
首先,要写出、写好新闻评论就需要有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如果不能把一个事件、一个问题搞清弄透,甚至写作者自己还不能摆脱一问三不知的窘境,又如何能把一个事件、一个问题说清楚、讲明白、评到位?
其次,从反面来看,要避免应诉,要不留后患地批评、批判,要有胆有识地臧否人物、论理说事,就要有可靠的证据、准确的事实做保障。这就需要做深入严谨的调查研究,一丝不苟地了解来龙去脉,充分细致地分析思考,尽可能把基本事实搞清楚,把基本问题想清楚,把基本概念弄清楚。
总之,就是要能够把事情说得清清楚楚,把道理讲得明明白白,把结论做得扎扎实实,确保准确无误、万无一失。要始终牢记: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评论权。
6.编辑意识
要把自己放在编辑的位置上,把出手的稿子当作可以直接拿去发表的成稿。要让稿件在自己的手中就做到文从句顺,逻辑严谨,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序。
7.借鉴意识
这是所有的学习都应该有的一种科学的、有效的、实用的精神意识,新闻评论的学习与写作也不例外。
这种借鉴可以从别人的作品中获得,看别人的稿件是怎么写的,问题是如何提出的,怎样进行分析的,如何立论、推理、判断,怎样布局谋篇,如何遣词造句,怎样得出结论的。进一步再思考:别人为什么这么做?如果是我会怎么做?还可以从自己写作的稿件被别人修改当中去借鉴,去学习,看看别人都做了哪些修改,分析为什么被修改,是改得好还是不改好,或有没有别的改法?对照比较原稿与修改稿,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如此循环往复地交换、对比、思考,久而久之,必定可以获得极大的突破和提高。
8.创新意识
因为是新闻评论,总是要常写常新的。要创新,不仅要突破别人,也要突破自己。突破自己往往可能更难,但一定要有这个意识,要有这个决心,要如蚕破茧、蛇蜕皮一样去蜕变、去创新。
课后练习
1.阅读本节内容,先行树立本课程学习的明确目的及远大志向,坚定学习信念。
2.消除对新闻评论写作的恐惧、畏怯,培植学习的信心。
3.确立自己的学习方法,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途径。
4.找一些同一题材的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作品,预先辨析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