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研讨平台】
田汉是个浪漫主义者还是现实主义者?
提示:1949年之前的田汉研究中,钱杏邨和茅盾的观点较有代表性。钱杏邨将20年代的田汉戏剧分为三个时期,认为他是从“艺术至上主义”走向“以社会问题为中心题材”,再到“抛弃人生主义走向无产阶级的转向”的阶段,这是以作家的创作主题变化来印证时代精神的变迁。茅盾在高度赞誉田汉反映工人斗争的剧作《梅雨》时,就指出该剧“除了‘革命的浪漫主义’而外,还相当的配合着‘社会主义的写实主义’”。1949年后,对田汉的研究大体限定于政治视角,或者不承认田汉早期创作中的浪漫主义,或者因其浓厚的“颓废感伤”而贬其为浪漫主义。比如刘绶松对田汉早期的感伤情绪提出了批评,指出这是作家在社会和艺术选择上的二元见解造成的。陈瘦竹在充分肯定田汉前期创作成就的同时,也对作者前期的“幻灭的悲哀”持批评态度。他认为田汉的创作是从前期(1930年前)的浪漫主义(或积极的浪漫主义)到中期(1930—1949)的革命浪漫主义,再到后期(1949年后)的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结合。这一观点在后来相当长的时期里被广泛认同。80年代以后,田汉创作的浪漫主义特点得到了正面评价,而且研究的视角也进一步扩大。一些学者从田汉接受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如新浪漫主义、唯美颓废主义和象征派主义的影响,结合他对传统戏曲艺术的借鉴,来重新评判田汉戏剧的审美风格,对田汉在中国话剧现代化和民族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