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全国高职高专人文素质规划教材人文艺术欣赏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文学欣赏知识概要

一、中外文学发展史

(一)诗歌

1、中国诗歌发展概述

(1)古体诗的产生与发展。中国的诗歌是在人们的劳动、歌舞中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诗经》是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汇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共305首诗歌,分为“风”、“雅”、“颂”三类。“颂”是统治者祭祀的乐歌;“雅”是用于宴会的礼乐,分为大雅和小雅;“风”是地方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

公元前4世纪,伟大的诗人屈原横空出世,屈原和他的学生宋玉等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楚辞。楚辞发展了诗歌的形式,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从三、四言发展到五、七言。在创作方法上,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创作道路。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

汉代出现了汉乐府民歌,流传至今的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五言体诗。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日趋成熟,代表作是《古诗十九首》,其特点是长于抒情,善用比、兴。汉末建安时期,“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籍、应旸、刘桢)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并普遍采用五言形式,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的诗作体现了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气派,形成为后世所称道的“建安风骨”。

东晋末年,出现了“田园诗人”陶渊明,他将田园生活作为重要的创作题材,同时的谢灵运开创山水诗派。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七言四句的七绝体诗歌,并发展成七言古诗和杂言体诗,代表作是叙事诗《木兰诗》,它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南北朝时最杰出的诗人是鲍照,他继承和发扬了汉魏乐府的传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五言和七言乐府诗,《拟行路难》18首是他的代表作。南齐永明年间,出现了讲究格律的“永明体”,这是格律诗的开端,代表诗人是谢眺。

唐代是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在唐代近300年的时间里,留下了近5万首诗,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约五六十个。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之后的陈子昂明确提出反对齐梁诗风,提倡“汉魏风骨”,《感遇诗》三十八首即是他具有鲜明革新精神的代表之作。

盛唐时期格律古诗发展到顶峰。这个时期除了李白、杜甫两个伟大诗人外,还有很多成就显著的诗人。他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孟浩然和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另一类是以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之焕为代表的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边塞诗大多用乐府旧题抒写战士思念家乡、立功求胜的心情,他的《从军行》、《出塞》历来被推为边塞诗的名作。李颀的边塞诗数量不多,成就却很突出,《古意》、《古从军行》是他的代表作。王之焕是年辈较老的边塞诗人,一首《凉州词》写尽了远征人思家的哀怨,另一首《登鹤雀楼》诗意高远,富于启示性。

中唐诗歌是盛唐诗歌的延续。这时期的作品以表现社会动荡、人民痛苦为主流。白居易是中唐时期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诗经》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从文学理论上和创作上掀起了一个现实主义诗歌的高潮,即新乐府运动。元稹、张籍、王建都是这一运动的中坚人物。除此之外,这一时期还有另外一派诗人,以韩愈、孟郊、李贺为代表,他们诗风险怪,独成一家。

晚唐时期的诗歌感伤气息浓厚,代表诗人是杜牧、李商隐。杜牧的诗以七言绝句见长,他的诗于清丽的辞采、鲜明的画面中见俊朗的才思。李商隐则以爱情诗见长,他的七律学杜甫,用典精巧,对偶工整。

诗发展到宋代已不似唐代那般辉煌灿烂,但却自具风格,即抒情成份减少,叙述、议论的成份增多,重视描摹刻画,大量采用散文句法,诗歌和音乐关系逐渐疏远。最能体现宋诗特色的是苏轼和黄庭坚,黄庭坚诗风奇特拗崛,他与陈师道一起开创了宋代影响最大的“江西诗派”。国难深重的南宋时期,诗作常充满忧郁、激愤之情。陆游是这一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与他同时的还有以“田园杂兴”诗而出名的范成大和以写景说理见长的杨万里。文天祥是南宋最后一个大诗人,张扬宁死不屈的民族精神的《过零丁洋》是他的代表作。

清代龚自珍以其进步的思想,打破了清中叶以来诗坛的沉寂,领近代文学风气之先。他的诗常着眼于社会、历史和政治来揭露现实,使诗成为现实社会的批判工具。后来的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等新诗派更是将诗歌直接用作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宣传载体。

(2)词的产生与发展。源于唐代的词,鼎盛于宋代。唐末的温庭筠是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诗人。他的词作词藻华丽,多写妇女离别相思之情,被后人称为“花间派”。南唐后主李煜在词的发展史上占有较高的历史地位,他后期的词艺术成就很高。

宋初的词人晏殊、欧阳修都有出色的作品,但依然没有脱离花间派的影响。其后的柳永开始创作长调慢词,透露出婉约之风。到了苏轼,词的题材又得以进一步发展,怀古伤今的内容进入了他的词作,苏轼的词风豪放,大大提高了词作境界。与苏轼同时代的秦观和周邦彦也是非常出色的词人,秦观善作小令,通过抒情写景传达伤感情绪的《浣溪沙》、《踏莎行》、《鹊桥仙》等是他的代表作。周邦彦不仅写词且善作曲,他创造了不少新调,对词的发展贡献很大。他的词深受柳永影响,声律严整、适于歌唱、字句精巧、刻画细致,代表作有《过秦楼》、《满庭芳》、《兰陵王》、《六丑》等。在两宋词坛上,女词人李清照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婉约词派的力将。

南宋初年,面临国破家亡的危局,诗词作品多表现作家们的爱国之情,辛弃疾被誉为爱国词人,受辛词影响,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人形成了南宋中叶以后声势最大的爱国词派。南宋后期的词人以姜夔最为著名,姜词绝大多数是纪游咏物之作,词中多含身世之叹和失意之情,代表作是《长亭怨慢》,他的词沿袭了周邦彦的道路,注意修辞琢句和声律,但内容欠充实。

词在南宋已达高峰,元代散曲流行,诗词乃退居其后。清代诗词流派众多,最著名的词人当属清初的纳兰性德,以悼亡词见长,文风凄清哀怨。

(3)白话诗的产生和发展

在“五四”文学革命中,诗歌首当其冲受到改革。1917年胡适首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白话诗8首,并提出“诗体大解放”的主张,倡导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的“胡适体”诗。随后,刘半农、刘大白、康白情、俞平伯创作大量白话诗,逐渐形成了不拘格律、不事雕琢、不尚典雅、只求质朴、以白话入诗的诗歌新特性。最早出版的新诗集有胡适的《尝试集》、俞平伯的《冬夜》、康白情的《草儿》和郭沫若的《女神》。

郭沫若的《女神》带着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开浪漫主义的先风。《女神》也是新诗真正取代旧诗的标志,它成功地创造、运用了自由体形式,将新诗推向新的水平。

文学研究会的作家们创作了大量的自由体诗,他们的诗多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觉醒后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追求与苦闷。其中朱自清的成就较为突出。文学研究会中自成一家的冰心,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创作了《繁星》、《春水》两部诗集,她的这些诗都被称作“繁星体”。

在当时众多诗人中,提倡格律诗的是新月派。闻一多提出建设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并为此进行了创作实践。徐志摩是新月社的另一重要诗人。他的诗主要表达对光明的追求、对理想的希冀、对现实的不满,表现个性解放、追求爱情的诗在徐志摩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几乎与新月派同时,象征派的诗也出现在中国的诗坛上。象征派的诗既不描摹现实,也不直抒胸臆,而是采用不同于常态的联想、隐喻、幻觉、暗示等手段制造诗歌的朦胧、神秘色彩。代表诗人是李金发,他著有《微雨》、《为幸福而歌》等诗集。

新月派之后,描写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的现代情绪的现代诗派兴起,代表诗人是戴望舒,他因1928年发表的《雨巷》一诗而获“雨巷诗人”的美名。他的诗表现了知识分子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感和孤独感,诗歌大量采用象征手法,富于节奏。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诗歌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题材、新主题伴随着新生活应运而生。主要作家作品有:邵燕祥的《歌唱北京城》、《到远方去》,森林诗人傅仇的《伐木者》,严阵的《老张的手》,未央的《祖国,我回来了》,李瑛的《军帽下的眼睛》,公刘的《边城短歌》和《黎明的城》,顾工的《喜马拉雅山下》等。

新时期以来,沉寂的诗坛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新景象。诗歌在形式上趋于松散的自由体,风格千姿百态。新老两代诗人同时活跃在诗坛上,老一辈诗人流沙河、郑敏、公刘、艾青、绿原等人重新崛起,新一代诗人郭路生(笔名食指)、舒婷、顾城、北岛、江河等快速成长起来。80年代中国诗坛出现了“朦胧诗”,它因一批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年轻诗人常常用一种晦涩、迂回、象征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复杂情绪而得名。主要作家作品有郭路生的《相信未来》、舒婷的《致橡树》、北岛的《回答》、顾城的《一代人》等。

2、外国诗歌发展概述

西方的诗歌创作可追溯至古希腊的史诗,其中最富盛名的是荷马史诗,荷马是一位民间说唱诗人,荷马史诗包括《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伊利昂纪》以“阿喀琉斯的愤怒”主题,讲述了特洛伊战争第10年最后51天的事情;《奥德修纪》则描述了奥德修10年漂泊历程中最后40天的事情。两部史诗反映了在和自然及神斗争的过程中人的奋斗精神和进取精神,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各方面情况。

中世纪的法国出现了“骑士文学”,主要形式是诗歌,多表现骑士与贵夫人之间的爱情。“英雄史诗”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成,主要讴歌英雄拯救民族脱离苦难的事迹,风格庄严激越,代表作品有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和俄国的《伊戈尔远征记》。中世纪最著名的诗人要数意大利诗人但丁,他创作的《神曲》将中世纪文学推向高峰。全诗共分三部,每部33篇,最前面增加一篇序诗,一共100篇。描述诗人在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和他的初恋情人贝阿特丽采的带领下游历地域、炼狱和天堂的经历。

14世纪末期到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法国出现了著名的“七星诗社”,随后意大利诗人、“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创造了十四行诗的诗歌体式,籍由英国天才诗人莎士比亚的不断完善,使得十四行诗成为欧洲诗歌史上重要的体裁之一。

17世纪是古典主义思潮盛行的时期,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突出成就的是英国,代表诗人有约翰·弥尔顿,他创作了两部长诗《失乐园》和《复乐园》以及诗剧《力士参孙》,取材自《圣经·旧约》,试图以宗教内容来宣扬革命思想。

18世纪欧洲出现了启蒙主义的文学思潮,这一时期的文学家常常在其作品中正面宣扬自己的启蒙思想和社会改革主张。代表诗人有德国的歌德,他一生横跨两个世纪,领导了德国“狂飙突进”文学运动。他的创作极其丰富,诗歌方面主要有抒情诗集《西方和东方的合集》,诗剧《浮士德》、《普罗米修斯》等。浮士德形象来源于德国的民间传说,作者以此为基础,描写了浮士德精神世界的追求史,包括学者、爱情、政治、艺术和事业等五个生活阶段,借此歌颂了资产阶级进步人物不断探索人生真谛和理想社会的进取精神。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迅速弥漫到整个欧洲,火山爆发一样的激情以及大河奔流似的思绪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这一时期,各国都诞生了天才的作家作品,如德国的海涅,其代表作是《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英国则在这一时期大放异彩,有“湖畔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他们憎恶资本主义城市文明和冷酷的金钱关系,远离城市隐居在昆布兰湖区,寄情山水,怀念中世纪的宗法社会,创作歌颂大自然、美化宗法制农村生活的诗篇,以此抵制资本主义社会。后期浪漫派的代表人物有拜伦、雪莱和济慈,拜伦的《唐璜》、《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以及《东方叙事诗》,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西风颂》、《云雀》,济慈的《夜莺颂》、《秋颂》、《希腊古翁颂》等,都以高昂的激情,叛逆的精神以及高超的艺术手段,冲击现实,歌唱未来,张扬个性,呼吁解放。

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也深刻影响到了俄罗斯,俄罗斯出现了标志性的人物——普希金。他是“俄国文学的太阳”,其代表作品《致恰阿达耶夫》,被刻在十二月党人的党徽后面;《强盗》抨击暴政,歌颂自由;《短剑》则公然号召以行动来反抗暴政,歌颂了不畏强暴的刺客;《致西伯利亚的囚徒》热情鼓励服苦役的十二月党人。他创作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开创了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

19世纪的世界诗坛中值得一提还有美国诗人鲍狄埃和惠特曼,鲍狄埃所创作的《国际歌》成为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战歌。民主主义诗人惠特曼则极力宣传“自由言论、自由劳动、自由人”,这些思想在他的诗集《草叶集》中得到充分体现。《草叶集》打破了英国传统的美国诗歌,创造了“自由体”诗歌形式,这一重大革新在美国诗歌中具有划时代意义,无论在思想内容以及外部形式上都影响了世界诗歌创作的走向。

19、20世纪之交,印度诞生了一位具有世界声誉的著名诗人——泰戈尔。他以他的创作成为亚洲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同时将东方文学介绍给西方,成为东西方文学交流的桥梁,其代表作品有《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流萤集》、《园丁集》等。

20世纪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文学流派,其中在诗歌创作方面取得了较高成就的有象征主义、未来主义等。未来主义的创作特点是极端形式主义,他们号召破坏句法,创造出一种电报式的语言,代表诗人有苏联的马雅可夫斯基《穿裤子的云》、《列宁》等。象征主义最早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法国,主张发掘隐匿在自然界背后的理念世界,侧重描写个人幻影和内心感受,尼采、弗洛伊德和柏格森的思想是象征主义的哲学基础。象征主义的早期代表有法国诗人波德莱尔(《恶之美》)、魏尔仑(《三年以后》、《白色的月》、《狱中》)、马拉美(《牧神的午后》)、美国诗人爱伦·坡(《醉舟》、《元音》)等,后期代表有法国诗人瓦雷里(《脚步》、《海滨墓园》)、奥地利的里尔克(《杜伊诺哀歌》)、爱尔兰的叶芝(《驶向拜占庭》、《丽达与天鹅》)等。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是象征主义的后期代表诗人,他的代表作《荒原》和《空心人》集中表现了西方人所面临的现代文明濒临崩溃、信仰丧失的生存困境。1948年他因《四个四重奏》获诺贝尔文学奖。

(二)散文

1、中国散文发展概述

我国散文发展很早,商周时代有了文字,也就有了记史的散文《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这可看作是最早的记事散文。

春秋战国之交,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了说理散文的发展。代表著作有《论语》、《孟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先秦诸子的说理散文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汉初,政论散文有所发展。贾谊是西汉初年杰出的文学家,他的散文如《过秦论》善用比喻,语言富于形象性。除贾谊外,晁错(《守边劝农疏》)和邹阳(《论贵粟疏》)的散文成就也较高。汉武帝时,封建王朝迫切需求总结古代文化,给大一统的政治局面以哲学和历史的解释,于是司马迁的《史记》应运而生,他开创了以文学手法写史的先河。

汉代还出现了一种新的文体“赋”。这种体裁讲究文采和韵律,具有诗歌和散文的双重性质。接近散文的称“文赋”,接近骈文的称“骈赋”,贾谊、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都是汉赋名家。

唐朝韩愈大力反对浮华的骈俪文,提倡古文,一时从者甚众,后又得柳宗元推波助澜,古文创作一时大兴,史称“古文运动”。以韩柳为首的古文家们以他们的创造实践树立了一种摆脱陈言俗套、自由抒写的新文风,大大提高了散文的抒情、叙事、议论的艺术功能。

宋代,欧阳修再次掀起古文运动,此后的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等人都在古文革新运动的影响之下进行散文创作,后人将他们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合称为“唐宋八大家”。古文运动的成功,使散文更切合实际,南宋时出现的大量笔记杂文便是明证。洪迈的《容斋随笔》、王明清的《挥尘录》是笔记杂文中的佳作。此外,朱熹的古文长于说理,造诣非浅。

明初的宋濂是“开国文臣之首”,他的传记文很有现实意义。明中叶以后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倡导复古运动,提倡“文必秦汉”。“公安派”对此进行了反拨,公安派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为代表,他们认为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文学,因此反对贵古贱今,模拟古人,他们提出了“直抒性灵”的文学主张。与“公安派”同时的还有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他们也主张作文应独抒性灵。这两派的文学创作促使晚明出现了大量的小品散文。张岱是小品散文大家,他的《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等散文名篇清新生动,独树一帜。

清代最著名的散文流派是桐城派古文,主要作家有方苞、刘大櫆、姚鼐等,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因此得名。方苞继承归有光的传统,提出“义法”主张,并使之成为桐城派古文的基本理论。桐城派古文作品选材用语只重阐明立意,而不堆砌材料,因而文章简洁自然,但缺乏生气,代表作品有方苞的《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记》等。

康有为、梁启超是清末改良运动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散文无视传统古文的程式,直抒己见,畅所欲言,是政治斗争的有效工具。他们的新体散文为晚清的文体解放和“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开辟了道路。

在“五四”时期,伴随着对封建主义文学和文言文的批判,最早的一批现代散文作品诞生了,其中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周作人、钱玄同、刘半农等为代表。他们的作品以随笔、杂文为主要形式,内容包罗广泛,重点在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上。其中以鲁迅的成就最高,其风格峻冷峭拔,其他作家风格不一,如周作人平和冲淡,朱自清、冰心等清新雅致,郭沫若、郁达夫等豪迈奔放,叶圣陶、许地山朴素平直,徐志摩浓艳绚丽等。

何其芳的抒情散文在30年代别有风姿,被称为“诗人的散文”。做为现代派诗人,他将现代派的一些方法融入散文创作,其散文语言精雕细琢,极富意味,代表作为《画梦录》。

建国后散文创作出现了冰心、巴金、叶圣陶等大家,以及杨朔、刘白羽、秦牧等后起之秀。他们的散文创作各有风格,如杨朔的散文似轻风抚柳般清新优美、婉转动人,刘白羽的散文如同熔岩爆发般恣肆汪洋、炽热如火,秦牧的散文则将知识性、趣味性融合起来,如数家常、娓娓道来。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出现了一批反思“文革”、揭示生活哲理的散文,如丁玲记叙与丈夫牛棚生活的《牛棚小品》,严阵追忆女教授高风亮节的《水仙》,张抗抗歌颂群众中蕴藉的无穷力量的《地下森林断想》,管桦和丁宁托物言志的名篇《竹》和《仙女开花》等。

这一时期,游记散文也日渐繁荣,它们大多继承古典散文中寄情于景的传统手法,于一山一水中寄托自己的情怀。如萧乾的《美国之行》、王蒙的《德美两国纪行》、穆青的《在斜塔下》、刘白羽的《一曲清清塞纳河》、韦君宜的《故国情》等都是鼎力之作。

进入世纪之交与新世纪之后,散文也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如贾平凹的美文、余秋雨的大文化散文等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尤其是余秋雨的散文从历史入手,开辟了新的散文创作道路。

2、外国散文发展概述

在古希腊,散文被广泛应用在历史、哲学著述、演说辞等各个方面,其最早形式是历史著作。随着希罗多德以及《历史》的出现,希腊历史散文写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希罗多德、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和色诺芬(《远征记》)三大史家异彩纷呈,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希罗多德在古希腊的地位相当于中国的司马迁,他的《历史》主要记述的是公元前五世纪初期希腊和波斯间的战争,作者在书中不仅记述了惊心动魄的政治、军事和思想斗争,而且凭着自己独特的观察力,表达出整个人类的精神面貌。

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和公元前4世纪是古希腊哲学最辉煌的时期,出现了苏格拉底、德谟克利特、柏拉图等大家。苏格拉底虽思想深刻,但并没留下什么著述,他的学生柏拉图则著述甚丰,以《理想国》为代表。柏拉图的作品大都用对话体写成,语言优美华丽,论证严密细致,内容丰富深刻,达到了哲学与文学、逻辑与修辞的高度统一。

古希腊还有着悠久的寓言文学传统,代表作有《伊索寓言》,它主要以动物世界的生活为题材,以拟人化手法来讽谕现实。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散文作品丰富,16世纪的英语虽然稍嫌芜杂,却十分富于表达力,叙事、状物、写景、辩难,无所不能。17世纪初法国最重要的散文作家是蒙田,他的《随感录》是一部修短不齐、笔调轻松的散文集,他所创立的这种随笔的体裁对后来的法国散文有很深的影响。英国的散文成就体现在弥尔顿的政论文上,如《论离婚》、《论出版自由》等,句式繁复,具有雄奇之美。

18世纪在启蒙主义思潮的感召下,法国的散文出现了很强的说理色彩,其代表人物是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孟德斯鸠不仅思想深刻,而且文笔机智风趣,他的《波斯人信札》表现出某种怀疑主义甚至犬儒主义思想,晚年的《论法的精神》则表现出更多的宽容、理解和乐观。伏尔泰在哲学、史学、文学等各领域都有重要的著作,在文学领域他最擅长的是哲理小说和包括随笔在内的各种散文作品,他的随笔细腻而轻灵,狡黠而准确,文笔机智而暗含嘲讽。卢梭喜欢在大自然中冥想,他的《漫步遐想录》是最真诚的作品,亲切、透明,像湖边的丛林一样安详静谧。

18世纪对英国来说是一个散文的世纪,出现了期刊文学《闲谈者》、《旁观者》等,发表了大量以街谈巷议和俱乐部里的风趣幽默故事为内容的散文。18世纪美国的散文作家代表要数托马斯·杰弗逊,他的《弗吉尼亚笔记》在美国首度有力地鼓吹了自由与平等,由他起草的《独立宣言》(1776)不仅作为一份向英国殖民统治宣战的檄文,而且作为一篇言词简练、毫无矫饰之意的文学作品流传至今。

19世纪是浪漫主义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英国著名的散文作家有哈兹里特和兰姆等,前者的《时代的精神》是精辟的文论,后者的《伊利亚随笔集》以其风趣、典雅得到了英国和世界无数读者的欣赏。此外德·昆西的《一个英国鸦片服用者的自白》、兰道尔的《幻想的对话》都堪称“美文”。平民政治家科贝特的《骑马乡行记》则结合对民生疾苦的观察和美好山水的感兴,表现出朴实有力的散文特色。

法国的夏多布里昂以他的《墓中回忆录》为法国散文树立了一座丰碑,他的散文节奏疾徐有致,音节高亢响亮,写景力求深广,达情则不避微细,具有大河奔涌的宏阔气势。雨果在散文上也颇多成就,其《亲见录》表现了一个富有正义感的伟大诗人的胸怀。梅里美惯于在浓烈的地方色彩中选择鲜为人知的场景,用隐含讽刺的笔法进行描述,呈现出流畅明快的特点。在美国散文创作史上最具划时代意义的事件莫过于以爱默生为首的新英格兰超验主义的兴起,他的代表作有《美国学者》、《历史的哲学》等,他的散文,特别是演讲辞在端庄凝重的说教之中每每流溢出富有魅力的睿智和幽默。

20世纪的散文创作继承19世纪的余绪,更见精彩。其中纪德是散文大家,用词准确,句法丰富。普鲁斯特的散文舍弃了他小说的长句,不再以模仿时间的流逝和心理时间的往复为能,但是保留了讽刺色彩。萨特的散文以雄辩著称。加缪是一个语言艺术家,文句简洁而留有想像的空间。居尔蒂斯是仿作的高手,其散文语言纯净,善于讽刺。其他如日本作家川端康成、东山魁夷的风景随笔、游记;吴尔夫、略萨的文学评论;肖伯纳的序跋、书信、音乐和戏剧评论;罗素涉及哲学、政治、科学、历史、宗教、道德、伦理、文艺等领域的大量文章;丘吉尔、马丁·路德·金的演讲辞;丘吉尔对一战、二战的历史回忆录和大量传记;里尔克、何塞·马蒂的书信;罗曼·罗兰的人物传记;帕斯的社会学随笔,等等,都是二十世纪颇有影响的优秀散文作品。

此外,诗歌与散文相结合的散文诗出现了诸如高尔基的《海燕之歌》、《鹰之歌》等佳作名篇。博尔赫斯则把小说和散文融为一体,使散文作品具有了小说的悬念和意味。

(三)小说

1、中国小说发展概述

小说是作者对社会生活进行艺术概括,通过叙述人的语言来描绘生活事件,塑造人物形象,展开作品主题,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从而艺术的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我国最早的小说是从神话传说开始的,如《穆天子传》、《山海经》等。诸子散文中的寓言、史传、野史传说中也都孕育着小说艺术的因素,为小说文体的形成准备了条件。“粗陈梗概”的六朝小说被鲁迅称为“古小说”,是中国的“童年期小说”,以刘义庆的志人小说《世说新语》和干宝的志怪小说《搜神记》为代表。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皆非有意为之,因此作者作文强调事物的“真实”而非艺术的真实,即便所写乃鬼神,亦相信其为世间实有。

“小说亦如诗,至唐而一变”,唐代小说发生了质的飞跃。仅《太平广记》一书就收录有传奇、志怪小说千篇之多。唐人小说繁荣发达与当时的政治昌明、说话、变文等俗文学兴盛以及科举“行卷”、“温卷”之风有密切关系。唐代文言小说以“传奇”为名,源于晚唐裴铏的文言小说集《传奇》。

初、盛唐是唐传奇的发轫时期,代表作有王度的《古镜记》、无名氏的《补江总白猿传》等,内容近于志怪。中唐是唐传奇的鼎盛时期,出现了众多名家名作如李朝威的《柳毅传》、元稹的《莺莺传》、白行简的《李娃传》、蒋防的《霍小玉传》、陈鸿的《长恨歌传》等,内容题材涉及到爱情、历史、政治、豪侠、志怪、神仙等,但大多数作品体现了较强的现实精神,创作方法与艺术技巧更加成熟。晚唐传奇创作逐渐衰落,以豪侠题材的作品成就较高,如杜光庭的《虬髯客传》。

唐传奇是“有意为小说”,因此在创作手法上较六朝志人小说偏重写实而言增强了虚构性,对生活的描写和人物的刻画走向了细致化的艺术境地,注重生活细节的描写和人物的刻画,小说的审美价值和娱乐功能逐渐强化。

宋朝话本的出现使小说的发展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至此,中国小说由文言、白话两条线索交互发展。宋代文言小说分为传奇、笔记小说和志怪小说三类。传奇和志怪多取自历史,成就不高。倒是笔记小说如洪迈的《夷坚志》、吴淑的《江淮异闻录》等颇有异彩。一直到金元时期元好问的《续夷坚志》、刘祁的《归潜志》、淘宗仪的《南村辍耕录》等,笔记小说得到长足发展。

话本是宋代小说的重要代表,它原是说话人的底本。宋代是一个平民冶游的时代,娱乐业十分发达。像“说话”这种类似于讲故事的民间伎艺在当时非常受欢迎,不仅出现了“说话”名家,而且也有编写话本的专业团体。话本逐渐被印刷流传,白话小说也因此诞生。话本大多描写平民百姓的生活,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受众面也大大扩大,为明代的长篇小说奠定了基础。

明代是白话小说蓬勃发展的时代。在白话短篇小说方面,明人不仅整理、润色了很多宋代的话本,而且创作了大量的拟话本。最有代表性的是洪缏的《清平山堂话本》、冯梦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及凌蒙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在长篇白话小说的创作方面,明代出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既是历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历史小说的典范,《水浒传》是第一部全面描写农民起义的英雄传奇,《西游记》是一部长篇神魔小说,《金瓶梅》则是第一部由文人独力创作的长篇世情小说。“四大奇书”的巨大成就深刻影响了中国小说的发展。

清乾隆年间,又出现了《儒林外史》和《红楼梦》这两部长篇巨著。《儒林外史》成为讽刺小说的典范。《红楼梦》无论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是中国小说史上的巅峰,也是世界文学中的名著。它的巨大成就,可视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现实主义创作艺术的光辉总结。对《红楼梦》的研究,早已形成一种学派——“红学”。《红楼梦》之后,小说创作曾一度消歇,至晚清再度繁荣,出现了“四大谴责小说”: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他们的小说创作不论内容还是技法,都有许多新因素,体现了变革时期的特点。

清代的文言短篇小说以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为代表,他将文言短篇小说的创作推向了高峰。“用传奇法而以志怪”,这是鲁迅对《聊斋志异》创作方法和内容的评价。《聊斋志异》风行后,纪昀创作了《阅微草堂笔记》。

民国是“鸳鸯蝴蝶派”小说盛行的时期,这类小说以描写才子佳人的爱情为主,格调偏于媚俗。代表作家作品有徐枕亚《玉梨魂》、张恨水的《春明外史》。到了20年代张恨水还创作了《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等。这一时期的武侠小说亦十分风行,以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为代表。30年代的还珠楼主创作了《蜀山剑侠传》,是一部集武侠小说之大成的奇作。

“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开展标志着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到来。在小说创作上,鲁迅无疑是先锋和巨人。1918年5月《新青年》刊登了鲁迅的《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继《狂人日记》之后,鲁迅先后创作了《呐喊》和《彷徨》两部小说集。鲁迅的小说的题材主要集中在农民和知识分子两大类上,并重在揭示其精神“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五四”时期的小说流派有“问题小说”、“人生派”写实小说和“自叙传”抒情小说等。问题小说如冰心的《斯人独憔悴》、王统照的《沉思》、叶圣陶的《隔膜》等。“自叙传”抒情小说则以郁达夫为代表,他的作品有《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沉沦》等,在文中作者“赤裸裸”地写出了自己的“苦闷”,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无产阶级革命爆发后,小说创作朝写实主义的方向发展,代表作家有茅盾(原名沈雁冰)、老舍(原名舒庆春)、巴金(原名李尧棠)、沈从文(原名沈岳焕)等。茅盾的小说着重表现在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处于急剧变革、正走向现代化的都市生活,代表作是《林家铺子》、《子夜》等。与茅盾的激进不同,老舍在小说创作中试图超越对时代的急就章式的表现,而是力图探索现代文明的病源,写下了《骆驼祥子》、《猫城记》、《四世同堂》等优秀作品。老舍的小说语言以北京话为基础,凝练纯净,具有浓郁的“北京味儿”和幽默感。

出生于四川封建官僚家庭的巴金把批判的笔触直接指向了封建旧家庭,创作了《家》、《春》、《秋》等小说名篇,热情歌颂了青年一代的反抗和叛逆。巴金的后期创作趋于冷静客观,开始表现社会重压下人们司空见惯的“委顿生命”,如《憩园》和《寒夜》。沈从文来自风景秀丽、富有传奇色彩的湘西凤凰县,这成就了他小说的底蕴和特色,他的小说以对乡村生命形式的歌颂来批判城市对人的扭曲,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他的小说强调叙述主体的感觉和情绪,具有强烈的诗化特征。其代表作有《边城》、《三三》、《长河》等。

除了这些小说大家外,30年代还出现了一些流派及作家,如“左翼作家联盟”的革命现实主义的小说创作,以张天翼《包氏父子》、柔石《为奴隶的母亲》、丁玲《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萧红《生死场》、《呼兰河传》为代表;京派小说着重表现乡村中国,其审美情感从容、宽厚,代表作家是废名的《竹林的故事》、萧乾的《篱下》等;海派小说和他所在的城市上海一样具有很强的世俗化和商业化特征,首倡“都市男女”的写作题材,代表作家有叶灵凤的感伤恋情小说《紫丁香》、施蛰存的新感觉派小说《梅雨之夕》等。

抗战时期出现了一位具有地道的农民气质的小说家赵树理,他创作的是真正为农民所欢迎的通俗乡土小说,代表作有《小二黑结婚》、《李家庄的变迁》等。与赵树理相似的还有孙犁,孙犁的小说着重于挖掘农民的灵魂美和人情美,在艺术表现上追求抒情性和风俗化。钱钟书是这一时期的讽刺小说大家,他的小说《围城》揭露了抗战期间中上层知识界的众生相。张爱玲则是一个特别善于用华美的文辞表现沪、港两地男女生活的女作家,她的小说如《金锁记》、《倾城之恋》等深刻揭示了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处境,对女性的心理刻画入木三分。这一时期的言情小说代表是秦瘦欧的《秋海棠》,武侠小说则出现了白羽、郑证因、王度庐、朱贞木等大家,他们与还珠楼主一起被称为“北派武侠五大家”。

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前的这十七年里,小说创作主要反映当时国家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人情风俗的变化以及战争年代的生活和斗争。为贯彻“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爱情、家庭生活的题材也时有表现。这一时期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有陆文夫《小巷深处》、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柳青《铜墙铁壁》、周立波《山乡巨变》、梁斌《红旗谱》、罗广斌和杨益言《红岩》、吴强《红日》、杨沫《青春之歌》、欧阳山《三家巷》、姚雪垠《李自成》等。

“文化大革命”之后,小说创作受当时反思历史、思想解放思潮以及西方文学思潮的影响,小说创作朝社会型、审美型、艺术方法多元型和独立创造型演化,出现了崭新的面貌。这一时期的小说潮流有伤痕小说、反思小说、社会改革小说、现代派小说等。伤痕小说主要揭露“四人帮”的罪行,表达对人民遭遇的深切同情,代表作家有刘心武《班主任》、卢新华《伤痕》、宗璞《弦上的梦》等。反思小说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有所扩展,真实地表现了各种人物的命运,如鲁彦周《天云山传奇》、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张贤亮《绿化树》、阿城《棋王》等。社会改革小说的开篇之作是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柯云路《新星》等。现代派小说以其作品所使用的现代手法和体现出的现代意识而得名,代表作家是刘索拉《你别无选择》、徐星《无主题变奏》、韩少功《爸爸爸》、残雪《阿梅在一个太阳天里的愁思》、马原《冈底斯的诱惑》等。

到了90年代,小说创作异常繁荣,长江文艺出版社以《跨世纪文丛》(67种)的形式推出了余华、苏童、格非、莫言、刘恒、刘震云、方方、池莉、二月河等一批年轻的小说作家,他们已成为中国文坛的中流砥柱。

在世纪之交的2000年,以探索戏剧《绝对信号》闻名于80年代中国文坛的法籍华人高行健,以小说《灵山》、《一个人的圣经》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文作家。瑞典科学院对他的评价是:“具普遍价值、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为中文小说艺术和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

2、外国小说发展概述

古希腊文学是西方古代文学的起源,其发展经历了“荷马时代”、“古典时期”和“希腊化时期”三个阶段,主要成就是神话、史诗和戏剧,这种叙事性文学的发达为小说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公元1世纪中叶到2世纪末,希腊文学和希伯来文学相交产生早期基督教文学,它与后来的基督教文学一道构成了欧洲文学的另一个源头。其最高成就包括《圣经·旧约》和《圣经·新约》,《圣经·旧约》是希伯来人古代典籍的总汇,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律法、谚语格言以及情歌等;《圣经·新约》是基督教自己的经典,内容是关于耶稣及其使徒们的传说、言行录和书信等。这两部著作在思想上给欧洲文学极大的影响,也为欧洲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

公元467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进入中世纪时代。这一时期基督教得到广泛传播和认可,文学成为为宗教服务的工具,当时的教会文学、骑士文学以及城市文学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其中城市文学在内容上现实性更强,风格也活泼生动,出现了《列那狐的故事》等名作。

中世纪的日本产生了世界上第一部长篇写实小说——《源氏物语》,作者是日本女作家紫式部(978—1016),小说以日本平安时代的摄关政治为背景,通过对主人公光源氏父子的官场生活和放荡的情感生活的描写,揭示了摄政时期大贵族专制统治必然衰亡的历史命运。

14-17世纪,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产生了新兴的资产阶级思想运动,史称“文艺复兴”。文艺复兴的实质是反对封建观念、摆脱中世纪宗教教义和封建思想的桎梏,建立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思想新文化。这一时期,小说得到长足发展,人文主义的发祥地意大利,诞生了欧洲第一部短篇小说集——薄伽丘的《十日谈》。这部小说集使用阿拉伯故事《一千零一夜》的框型结构,写了100个故事,故事内容主要是反对腐败的罗马教廷,反对禁欲主义,歌颂青年男女的爱情等。法国诞生了欧洲第一部长篇小说——拉伯雷的《巨人传》。小说通过主人公卡冈都亚及其儿子庞大固埃的成长过程,以神话般的人物形象、荒诞不经的故事情节、妙趣横生的语言表现了反封建、反教会的严肃主题,歌颂了新兴资产阶级“巨人”般的力量。西班牙人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是欧洲第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描写一个瘦弱的没落贵族堂吉诃德因迷恋古代骑士小说,而假扮骑士去扶弱锄强的故事,小说反映了走向衰落的西班牙王国在政治、经济、道德上的各种矛盾。

在17世纪古典主义的文艺浪潮中,小说创作成就并不突出。到了18世纪,欧洲出现了启蒙主义文学运动,要求文学为现实服务,把第三等级的资产阶级和平民作为主人公来正面歌颂。主要代表作家有英国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的《格利佛游记》、卢梭的书信体小说《新爱洛绮丝》、歌德的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以及伏尔泰的作品等。其中,《少年维特之烦恼》通过对维特人生苦恼的深入揭示,批判了封建社会对有为青年的扼杀,在欧洲各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19世纪外国文学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出现了大批文学巨匠和艺术珍品。同时,美洲文学异军突起,进入了世界文学的殿堂。这一时期,文学发展流派纷呈,浪漫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接踵而来。

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是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重视民间文学,且想象丰富、感情真挚、表达自由、语言朴素自然,喜欢运用对比、夸张等表现手法。代表作家有雨果,他1827年完成剧本《克伦威尔》及序言,这是一篇浪漫主义的宣言。他的小说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等。雨果善用美丑、善恶强烈对照的艺术,组成惊心动魄的情节,塑造异乎寻常的人物,给人们展现一幅光明与黑暗抗争的图面。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思想性,语言高昂、激烈、热情,叙述有史诗的风格。

19世纪30年代左右,资本主义社会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粉碎了人们对现存秩序的幻想,人们不得不冷静地认识现实,探索新的改造现实的途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应运而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突出特征是注重对客观现实生活本来面目的描绘,并对生活现象进行严肃的分析、深沉的反思、强烈的揭露和深刻的批判,在艺术表现上批判现实主义注重人和环境的典型化描写。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有巴尔扎克、斯丹达尔、福楼拜、莫泊桑等。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批判了金钱统治和庸俗丑恶、腐化堕落的资产阶级社会现实,他在创作上提倡“客观而无动于衷”的原则,以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的精神状态和刻意追求形式的完美著称。莫泊桑一生创作了300多篇中、短篇小说和6部长篇小说,以《羊脂球》、《项链》、《一生》、《俊友》为代表,主要揭露资产阶级上层社会的腐朽黑暗以及小资产阶级自私、伪善、追求虚荣的心理。其小说创作技巧高超,是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家。

斯丹达尔是一个“几乎在资产阶级获得胜利的次日即开始尖锐而鲜明地描写资产阶级内在的不可避免的社会解体的征兆及这个阶级的鼠目寸光”的作家(高尔基语),他的代表作有《红与黑》、《巴玛修道院》等。《红与黑》是一部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长篇小说,作品成功塑造了于连这样一个在王政复辟时代备受压抑而敢于反抗的个人奋斗者的艺术典型,强调了具体的社会环境对人物性格发展所起的决定性影响。

巴尔扎克将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推至高峰,他在作品中注意经济对社会以及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他擅长从经济角度来反映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重视环境描写以及细节的真实性。他的重要代表作有《人间喜剧》,包含91部小说。其中有反映封建贵族没落衰亡历史的《高老头》,描写资产阶级可憎、可怕的罪恶发迹史、揭示资产阶级卑鄙而残酷的本性的《高利贷者》、《欧也妮·葛朗台》等。

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是狄更斯、萨克雷、夏绿蒂·勃朗特、爱米尔·勃朗特、托马斯·哈代等人。狄更斯被恩格斯称为“时代的旗手”,他的小说创作接触到慈善机关、教育制度、高利贷者、孤儿问题等社会现象,虽然批判尖锐,但基调是乐观的。作者站在人道主义立场上同情小人物,把丑恶现象当成个别现象,把希望寄托在善人身上,体现了作者的改良主义。他的重要代表作有《大卫·科波菲尔》、《艰难时世》、《双城记》、《远大前程》、《我们共同的朋友》等。萨克雷是著名的讽刺小说家,他的小说如《名利场》,刻画了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的势力者;勃朗特姐妹的小说真挚、淳朴、富有人情味,如《简·爱》、《呼啸山庄》等;哈代的小说通过对底层人物悲惨遭遇的描写,控诉了资本主义制度对人的迫害,作品流露出较强的悲观情绪,如《德伯家的苔丝》。

60年代欧洲出现了自然主义的文学思潮,其哲学基础是孔德的实证主义,提出种族(遗传)、环境(地理、气候)、时代(一个国家的思想、文化传统)三种因素共同决定文学创作的理论,其中遗传最重要。这一流派的重要作家有左拉、龚古尔兄弟等,左拉受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影响,也创作了一座“文学大厦”——《卢贡——马卡尔家族》,包含20部长篇小说,通过对一个家族的社会史和自然史的描写,全面展现了第二帝国时代政治、经济、军事、科学、宗教等社会生活的广泛图画。其重要作品有《萌芽》、《金钱》等。

19世纪的俄国文学有其鲜明的特性,作家关注最多的是有关俄国专制制度和农奴制的题材,以反专制制度和农奴制为主题,揭露“小人物”的不幸,塑造“多余人”形象,表现俄罗斯人民的困惑、追求与抗争。

普希金是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开创者,他既是俄罗斯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又是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开辟了“小人物”、“多余人”的先河。他的名篇《驿站长》写了俄国文学中的第一个“小人物”——一个下等文官驿站长维林辛酸悲惨的一生。他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则塑造了第一个“多余人”形象。所谓“多余人”指的是既不与贵族社会合作、也不与人民为伍的贵族青年的典型。莱蒙托夫在长篇小说《当代英雄》中塑造了第二个多余人形象毕乔林。屠格涅夫在他的长篇小说《罗亭》中刻画了第三代多余人形象。与奥涅金、毕乔林相比,罗亭的性格更加单一化、特征化,更多显现的是人物性格悲剧的社会因素。冈察洛夫的长篇小说《奥勃洛摩夫》塑造了“多余人”的末代子孙奥勃洛摩夫。

40年代,批判现实主义已经成为俄罗斯文学的主潮,出现了果戈里、屠格涅夫、托尔斯泰、托斯陀耶夫斯基等文学大师。果戈理的代表作是《死魂灵》,作品表现了作者在塑造人物方面的杰出才能。屠格涅夫在他的小说《前夜》和《父与子》里最早描写“新人”形象,所谓“新人”形象就是具有民主主义新思想,具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和实干精神,敢于与旧社会、旧制度作斗争的平民知识分子。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个世界观非常复杂而在创作上卓有成就的作家,致力于描写城市贫民的悲惨生活以及他们惊恐不安的心理和思想,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他的主要作品有《罪与罚》、《白痴》、《卡拉马佐夫兄弟》等,他对变态人物的心理描写和象征梦幻手法的运用对欧美现代派文学产生了较大影响,高尔基也曾把他和列夫·托尔斯泰相提并论,说“他们的天才力量震撼了全世界,使整个欧洲惊愕地注视着俄罗斯”。

托尔斯泰出身贵族,却对农民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同情,他讨厌贵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但也有贵族式的妄自尊大和骄傲虚荣。他一生著述甚丰,其中以《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最为有名。《战争与和平》取材于1812年俄法战争,反映了1805至1820年15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作品通过在战争与和平生活中各种人物的活动,展示了极为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提出了许多社会和道德问题。这部作品将对贵族主人公的生活画面的描写,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对人民生活和斗争的描写以及历史哲学的长篇议论交织在一起,兼有史诗、历史小说和编年史特色。《安娜·卡列尼娜》以家庭为中心形象地反映了当时“一切都已颠倒过来,而且刚刚在开始”的俄国社会生活的特点,探讨了婚姻、家庭、道德、经济、政治、美学、哲学、宗教等重大问题,在艺术上以深刻、细腻的心理刻画著称,表现了人物内心世界的辩证发展。《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的作品,塑造了一个贵族阶级的叛逆者形象——聂赫留朵夫,聂赫留朵夫谴责贵族阶级,否定贵族的生活方式和传统观念,甚至放弃贵族特权,直至与贵族决裂,这在某种程度上可看作是作者自身思想斗争的反映。

美国19世纪前半叶产生了“废奴文学”,即以描写奴隶悲惨生活及其反抗斗争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代表作家是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继而掀起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思潮,代表作家有马克·吐温、欧·亨利等。马克·吐温是著名的幽默讽刺作家,代表作有《竞选州长》、《百万英磅》、《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

20世纪是一个文学流派迭出、风格纷呈的时代。20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继续深入,代表作家有法国的罗曼·罗兰,英国的肖·伯纳、高尔斯华绥、毛姆,德国的亨利希·曼(《臣仆》)和托马斯·曼(《布登勃洛克一家》),美国的欧·亨利、杰克·伦敦、德莱塞、海明威,俄国的高尔基等。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被称为“音乐小说”,这不仅因为它写的是音乐家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它用交响乐的模式来建造作品的结构框架,全书4册相当于交响乐的4个乐章,并与其序曲、发展、高潮、尾声形成均衡的对位。肖·伯纳1925年因戏剧上的伟大成就而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小说创作也极富成就,其中《巴巴拉少校》揭露了慈善机关的虚伪,第一次比较抽象地提出了暴力革命的问题。高尔斯华绥于1932年因“描写的卓越艺术——这种艺术在《福尔赛世家》中达到高峰”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毛姆对世界各地文化广见博闻,作品有别具一格的魅力,是英国拥有读者最多的当代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有《人生的枷锁》、《刀锋》。欧·享利是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一生共创作300余篇短篇小说,被称为“美国生活幽默的百科全书”。杰克·伦敦是一个来自下层并靠自学成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是美国第一个直接描写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的作家,有“美国无产阶级文学之父”之称。

表现主义文学产生于20世纪初,它注重表现,强调突破表象,表现抽象的本质和理念精神,在表现形式上多为寓言结构,主要表现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异化以及因此而感到的孤独和苦闷。代表作家是德国的卡夫卡《城堡》、《变形记》、《饥饿艺术家》、《审判》等。

意识流的文学创作产生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指在一种自由流动的意识导引下进行的文学创作,代表作家作品有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爱尔兰作家乔伊斯《都柏林人》、美国作家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意识流手法作为一种创作方法,扩大了文学的心理描写空间,丰富与深化了文学的表现力,对意识流以外的各种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文学创作技巧之一。

存在主义文学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代表作家作品有萨特的《恶心》、加缪的《局外人》等。存在主义作家反对按照人物类型和性格去描写人和人的命运,他们认为,人并无先天本质,只有生活在具体的环境中,依靠个人的行为来造就自我,演绎自己的本质。小说家的主要任务是提供新鲜多样的环境,让人物去超越自己生存的环境,选择做什么样的人。因此,人物的典型化描写退居次要地位。

“新小说”是20世纪50年代中叶出现在法国文坛的一个新的文学流派,因他们的文艺观和写作方法迥异于传统而得名。代表作家作品有罗伯—戈里耶的《橡皮》。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是20世纪50年代崛起于拉丁美洲的文学流派,至今在世界文坛上有着广泛的影响。魔幻现实主义植根于拉美寡头黑暗统治的现实生活中,融汇、吸纳古印第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与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有益经验,将幻象与现实、神话与现实水乳交融,大胆借鉴象征、寓意、意识流等西方现代派文学各种表现技巧、手法,以鲜明独异的拉美地域色彩为特征。代表作家作品有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危地马拉M·A·阿斯图里亚斯的里亚斯的《玉米人》、古巴作家A·卡彭铁尔的《这个世界的王国》、墨西哥作家J·J·鲁尔福的《彼得罗·巴拉莫》、秘鲁作家J·M·阿格达斯的《深沉的河流》等。

“黑色幽默”是20世纪60年代崛起于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它因当代美国作家兼文学评论家布鲁斯·杰伊·弗里德曼在1965年编选的一部文学作品的集子而得名。当代西方的社会现实与矛盾是“黑色幽默”文学产生的土壤,而存在主义哲学思潮以及欧美传统文化中的幽默感,尤其是“病态的幽默”等,则成了这一文学流派的思想基础和艺术形态。其代表作家作品有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平钦的《万有引力之虹》、小伏尼格的《第一流的早餐》、巴斯的《烟草经纪人》、珀迪《凯柏特·赖特开始了》等。

日本在20世纪也产生了几位享有世界声誉的小说大家,如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等。川端康成(1899—1972)是日本新感觉派作家,其代表作是《伊豆的舞女》、《雪国》,他特别注重描写社会下层少女、女艺人的不幸生活。1968年他“以杰出的感受性、巧妙的叙述,表现了日本人内心的精华”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大江健三郎(1935—)是日本又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94年)的小说家,以他的代表作《个人的体验》、《万延元年的足球队》获奖,瑞典科学院对他的评价是“开拓了战后日本小说的新领域,以诗的力量创造了一个想象的世界,并在这个想象的世界中将生命和神话凝聚在一起,刻画了当代人的困惑和不安”。

二、诗歌、散文、小说的审美特点和欣赏要素

(一)诗歌的审美特点和欣赏要素

诗歌是起源最早的一种文学样式,它要求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包含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想象,语言精炼而形象性强,并具有一定的节奏韵律。要学会欣赏诗歌,必须把握诗歌的以下几个审美特点:

1、高度凝炼的语言。诗歌常用最简炼的语言来表达最丰富的内容,诗句间常留下许多空白,给读者留下想象和回味的空间。

2、浓烈的情感抒发。虽然其他文学样式也有抒情,但都不及诗歌情感抒发的这么集中和浓烈,诗歌是以抒情为主的,不惟抒情诗是这样,叙事诗也十分重视作者的情感抒发。

3、优美的诗歌韵律。诗歌的韵律美由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构成,在内容方面,诗歌的韵律美主要由情感起伏变化构成,诗人感情的抒泄一般不会是平铺直叙的,而是具有舒缓、急迫、激荡、平静等时扬时抑的变化,这种起伏变化就会构成诗歌的一种情韵变化之美。从形式方面来看,韵律美主要体现在节奏、押韵、平仄、对仗等诗歌的形式要素上,特别是中国的古体诗,对诗歌的韵律要求十分严格,好的诗歌吟诵起来常常能朗朗上口,有抑扬起伏、和谐悦耳的音乐美。

在了解了诗歌的一般特点后,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切入,来欣赏一首诗歌。

1、意象、意境和意蕴

诗是由意象构成意境,再由意境体现诗的意蕴的。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形象。意境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图景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象和意境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具体的、可感知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来诱发,是抽象的、要体悟的;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意蕴就是作品里面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是作品试图传达的某种思想或主旨。赏析一首诗必须从意象着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诗歌的内涵。

2、诗歌的含蓄美。诗歌因为受篇幅的限制,常常追求一种以少胜多、从无见有的“不言之美”,特别是那些不宜在诗中正面直说的情感和无法直接言明的哲思,通过委婉含蓄的方式表达出来,让读者通过想象和沉思来发现和丰富诗歌的“言外之意,味外之旨”。当然,含蓄只是诗歌艺术魅力的一种表现,但并不是所有的诗歌都必须追求含蓄美,有些诗歌直抒胸臆、气势磅礴,同样具有诗歌的美感。

3、诗歌的“画意”。苏东坡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西方诗坛也有“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西蒙纳底斯)的说法,在诗歌艺术中,诗人们常常追求一种诗情画意之美。我们欣赏诗歌的时候,也可从画家绘画的角度,如色彩、透视、层次等方面去体察诗意、诗境。如白居易描绘江南美景的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红绿对照,极为鲜活。再如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虽是短短两句诗,可诗人采用一种极为独特的相对的方位来构建诗句,特别耐人寻味。

4、诗眼和词眼。诗歌对语言的要求比其他任何文学样式都要高,它不仅要求语言具有韵律美,而且必须高度凝炼,所以古今中外的诗人都特别重视炼字炼句,追求诗歌用语的准确、精炼和传神。如唐代诗人贾岛的“僧敲(推)月下门”的“敲”、“推”之别等。尤其是在古体诗里,常常一个字用的好,会使全句灵动飞扬,甚至提高整首诗的意境。我们在欣赏诗的时候,尤其要注意玩味品析诗词的诗眼和词眼。

(二)散文的审美特点和欣赏要素

散文是一种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它具有以下审美特点:

1、形散神聚。“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广泛,不受限制;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可以叙事、抒情、议论;写作角度也可以任意变化,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神聚”主要是指散文的立意必须明确集中。

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选材上应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或以作品叙述者的视点来作线索,这样文章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有来源点,使读者觉得真实可信、亲切感人。

2、情感真挚,意境深邃,形象直观。散文作者可以借助想象与联想,对所表现的对象进行虚实结合的表现,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散文语言不要求含义深刻,逻辑严密,但要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同时又不能散漫凌乱,华丽堆砌,而要简洁质朴,自然流畅,亲切感人,用短小篇幅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在欣赏散文的时候,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注意把握散文的结构。散文不像小说以情节取胜,也不像诗歌通过意象来表达情感,散文主要通过各部分的结构来表现作者的思想,阐述各部分间的逻辑联系,因此,阅读散文一定要了解散文各部分与主题的关系,从而准确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散文的语言。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一篇好的散文,语言凝练优美,又自由灵活,接近口语,优美的散文更是富于哲理和诗情画意。

3、了解习作技巧。散文又称“美文”,因此在写作过程中会运用渲染、铺垫、象征、伏笔、照应、悬念等技巧,也会大量使用各种修辞手段,了解这些技巧,有利于把握散文的精神内核和艺术魅力。

4、展开联想,领会精神。散文的欣赏不能按图索骥,它要求的是人们精神世界的相通,它所表现的也是作者对人类心理感觉的探讨,因此,它并不要求一定是写实的,可以虚构,可以想象,甚至可以与事实的现象相违背——只要在精神在本质上能够揭示出来此类事物的内涵就可以。因此,欣赏散文不能用考据家的眼光和方法,而是应该“风物长宜放眼量”,从一个全面的角度去了解和把握。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经常读一些好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小说的审美特点和欣赏要素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因此小说最重要的审美特点是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生活环境。

1、人物形象。小说要成功地反映现实生活,就要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完成,这些形象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其中中心人物是故事的主人公,其他人物围绕主人公来展开活动,满足对主人公成长发展的情节需要。

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杂取种种,合成一个”创造出来的。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一般通过对人物的行动、语言、心理乃至外貌神态的描写来完成。

2、故事情节。故事情节是作品所描写的生活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主题思想。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需要作家对生活中发生的真事进行集中和提炼。“虚构性”是小说的本质,“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是小说竭力要挖掘的艺术内容,其感觉经验愈是新鲜、细微、独特、准确、深刻,就愈是小说化。

3、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环境的描写和事情发生的背景的描写,它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也叫做景物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花鸟虫鱼等场景的描写。社会环境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的描写。环境描写主要用来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起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在欣赏一部小说的时候,我们可从它的审美特点入手,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品赏它的艺术魅力。

1、个性化的人物塑造。对于小说人物而言,个性越鲜明越好,而且人物的性格要有内在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小说人物不能成为作者的传声筒或作者手中的泥塑人,随作者的意愿随意捏造。一个人物一旦在故事中成形,他就具有了自己的发展轨迹,只有按照人物自身的发展逻辑塑造出来的人物才是鲜活的、有个性的人物。小说人物描写的主要方法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从描写的角度看,人物描写还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我们分析小说人物塑造是否成功,可从作者描写人物的手段方法等各方面来进行综合分析。

2、独特的结构艺术。小说因为篇幅相对较长,尤其要关注结构的问题。所谓结构,就是谋篇布局,即故事怎么起承转合,哪里是焦点,哪里是高潮,用什么方式讲述,怎么安排、穿插、铺垫、呼应,如何浓墨重彩,如何留有空白,等等。小说结构千变万化,每种题材都有适合于它的结构形式,但总体来说小说结构有两种,一是情节结构,一是情绪结构。情节结构法重外在逻辑形式,要求故事必须传奇,叙述描写手段独特,有新奇陌生感。情绪结构则以人的情绪为线索,文中的各类事件看似互不关联,实则相互辉映。总之好的小说结构要合情、合理、合法、合度,起于新奇,收于共鸣,要有立体化的效果。

3、精当传神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作家对自然、对社会生活中某一具体细微事物所做的细腻逼真、生动具体的描写。恩格斯认为“细节的真实”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两个基本条件之一。好的细节描写对于人物塑造和典型环境的描写起着一两拨千斤的重要作用。如吴敬梓《儒林外史》中写严监生的吝啬,作者选取了他为着两根灯草而不肯闭眼归天的细节,真是入木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