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语文课堂教学组织技能训练
训练导言
语文课堂教学的组织是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行为与注意力加以组织调控引导,为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促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体作用并达到教学目的而采取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
语文课堂教学的组织这一概念包含三层含义:其一,它是语文教师的一种行为方式,语文教师凭借语言、动作、身姿、表情等外显行为向学生传递信息,与学生交流;其二,它是为达成教学目的对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组织;其三,它是在语文课堂教学情境中进行的,受到课堂教学时空的限制。
语文教师组织课堂教学不是单纯的教学过程,它贯穿于整个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是课堂教学的支点。语文课堂教学能否顺利进行,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怎样,都与语文教师的组织教学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当课堂教学的组织安排与具体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相适应时,就能有效地稳定学生的学习情绪,唤起学生的注意,保证语文课堂教学正常而有序地进行,从而取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习惯于单一的组织形式,语文教师是课堂上语文知识的权威者和课堂的主宰者,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教与被教”、“给予与接受”的关系,这种传统理解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限制了语文教师和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当中行为方式的变化。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课堂的组织教学也在发生重大变革。新课程对语文教师的课堂角色作出了新的定位,提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把教师作为“组织者”放在第一位,可见组织教学对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为了与新课程同步发展,语文教师必须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对教学过程进行新的组织和设计,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极大地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为课堂带来生动活泼的变化。
语文课堂教学的组织是语文教师对学生、教材、环境等要素的组织、引导、协调、应变,是极其复杂的心智活动技能。要组织好课堂教学,必须符合以下基本的要求。
(一)科学性
组织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科学有序。语文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组合是否科学,直接影响了教学效率。语文课堂教学要素中最重要的是学生,因为没有学生就没有学习,没有学习就没有教学。教是为学服务的,教不能统治学,也不能代替学,教师的教是组织学生学,启发引导学生学。所以,语文教师组织课堂教学不应从教出发,而必须从学出发。语文教材内容的编排,课堂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的组织设计,都应整体计划,循序渐进,力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脱离学生实际和语文课程特点的拼凑教学是无序的、不合理的,必然导致课堂教学活动的低效和失败。语文课堂的科学有序与其他要求相辅相成,是语文课堂教学高效的最根本保证。
(二)灵活性
组织教学的灵活性体现在两大方面。第一,课堂时空的灵活开放。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把课堂圈在45分钟和狭小的教室,固定的时空束缚了教与学的行为方式。教师讲,学生听,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这种让学生“静坐”的单一教学组织形式显然已不适应新时期的语文课堂,重新组织课堂教学,采用多样化的形式,灵活开放,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例如,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可以改变原先座位固定的机械方式,采用自由组合(兴趣爱好相近)、规定组合(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保证最佳效果而分组)和交叉组合(合作交往学习中学生根据学习需要随时调整组别)等方式。将惯常的全体向着老师的“秧田型”空间形态适当地改变为“马蹄型”、“T型”、“(半)圆型”等多种有利于学生交流合作的开放式学习群体空间形态,这种座位方式的改变,也为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点拨反馈提供了方便。又如,课堂也可以从封闭走向开放,走向生活和家庭,走向自然和社会,学生在这种语文课堂时间、空间的拓展中,加强体验,获得真正有用的实践知识和能力。第二,教学方式方法的灵活多样、随机应变。教师单一的教学组织行为,使学生只能机械地记诵、练习,语文素养未得到全面提高,学习兴趣淡化甚至消失。变革教学行为方式方法,就是要变“满堂灌”为师生共同参与。例如,加强课堂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建立网络化课堂教学,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
(三)综合性
语文是综合性、实践性极强的课程。语文新课程把综合性学习不只作为方式,更作为一种课程组织形态,“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因此,组织课堂教学要充分认识语文的综合性,突破“学科”中心,“教师”中心,力求立体设计,组织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其他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进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如果语文课堂教学长期自我封闭,割断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割断与生活的联系,割断与社会的联系,语文教育功能必将随之萎缩,学生也将会变成知识单一、缺乏活力的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提出,为当今的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使语文教师开始注重教学内容的综合、教学手段和学生学习方式的综合以及教学时空的拓展延伸,让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四)互动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入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整个语文课堂是师生群体在多形式交互作用中的活动,充盈在师生之间的是一种精神氛围,师生在交往中共同获得发展。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组织者的角色,由灌输知识、主宰课堂、照搬教案转变为组织对话、鼓励参与、互动交流、归纳评价,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讨论质疑、探究创新,使课堂成为师生快乐成长的天堂。组织教师、学生、编者、文本之间真诚对话的前提是教学中既要发挥语文教师的全面组织能力,又要鼓励学生主动组织,自由选择。长期以来,学生总是“被组织”的,虽然我们也竭力倡导学生的主动性,但却始终没有把“主动权”真正归还给学生。语文课堂应是学生心灵舒展、个性弘扬、情感释放的场所,课堂应是学生意义建构、形成新知的肥沃土壤。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必须放弃“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尊重学生主体,加强师生互动,把教师的组织与学生的自主组织结合起来,给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自由选择同伴、自由表达观点的机会,从而将课堂教学组织的功能发挥到极致。
(五)民主性
民主是语文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民主最直接的体现表现为课程实施中学生能够平等地参与。没有主体参与,只有被动接受,就没有民主可言。要想顺利组织、引导学生开展语文课堂学习,就要建立民主、平等、彼此信任和尊重、相互合作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具体说来,语文课堂组织教学的民主性体现在两方面:首先,语文教师自己要放弃外在性权威,努力形成以知识素养与人格魅力为内容,以与人为善、和蔼可亲为外部特征的内在性权威,走入学生群体,以平等的姿态去感染学生、亲近学生,与学生对话交流。其次,发扬课堂教学的民主,还在于面向全体,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鼓励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教学活动,着眼于全体学生共同发展。这样,才能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参与的人际情境和教学情境,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平等关系,体现语文课堂的真正民主。语文教师若是摆出居高临下的架势,主宰课堂,一人说了算,不尊重学生意愿,伤害学生语文学习的态度、情感,势必严重影响学生的主动性和发展潜能,课堂气氛则会沉闷、压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