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诠释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成中英先生序

1989年秋,赖贤宗教授作为一个年轻的学子选修了我的本体诠释与分析哲学的研究生课程。在此后的20年里,从台湾到德国,从德国再回到台湾,我看到了一个年轻哲学心灵的蓬勃成长与欣荣发展,也见证了此一成长与发展的成果。贤宗是一位敏思多才、勤于研究并具有创意的新一代哲学学者。他在他的哲学研究中逐渐认识到并掌握了我的本体诠释学的本体论与诠释学方法,因而为众多的哲学传统找到了一个统合连贯的思考基础,正如他所说,期勉自己进行钩深致远、统之有宗、会之有元的哲学思考,并立意要成为一位哲学家。我认为他已相当的成功。

虽然他的诸多论文是在不同时期对不同科目所做的哲学研究成果,我却感觉到他在本体诠释学的基础上已有把伦理学、宗教学与艺术美学结合在一起的意思,透露出一个活泼生动思维生命的本体以及其向多面展开的潜能。也使人们意识到宗教的信仰、伦理的善意、美学的意境都有其内涵的真实,一方面自成一体,另一方面却又彼此涵摄,相互旁通。这里我想指出,虽然贤宗把Heidegger、Beck等哲学家的哲学视为“本体诠释学”(Onto-Hermeneutics),此一理解正显出本体诠释学的包含与融摄精神。因为只有在此基础上方可能把东西及中西的本体哲学与价值哲学融会在一起,同时又对Heidegger等进行了一项本体融合(不只是视野融合)的再诠释。

我所说的本体诠释学是基于我对西方哲学形上学及知识论与中国哲学中的易学、儒学与中国道佛学(含禅学)的综合体会与思考而来。我提出“本体”一词,是要显示“本体”不同于“存有”而又包含了“存有”。而我的所谓“诠释”则是话语对本体的展现,却又不排除非话语对本体的展现。对本体诠释即在根源上与体系上进行一个包含多元、条理多元的整合与彰明。

基于渊源,我必须说贤宗在诸多学子中最具有本体诠释学的前理解,并对之进行了具有创意的前把握,因而在各个哲学传统中找到其本与体、体与用。他在德国的求学期间更进一步地钻深了他的本体意识(虽然他多用“存有”一词)。他的创意尤其体现在他对佛学与佛教文化、道家哲学与道家宗教的深入探讨之中。他从存有、知识与实践三方面对佛学中的如来藏与唯识思想作了本体诠释,并导向当代的心灵治疗等实践问题。可说对中国佛学作了一个新的整合。贤宗的“道家诠释学”的最大特点是会通了丹道修炼与养生思想,使道家的理论有了一个哲学意义的实践。他自己也修炼丹道,有实际的体验,对他的道家的阐述不无影响,具体的说明了知行会通的重要性。

除了对佛道的诠释外,贤宗也致力于儒家的诠释,这方面他很重视明末清初的儒学与当代新儒家哲学。他对我的“本体诠释学”与“易学本体用论”有鲜明的解说,并由此凸显了厘清诤议、会通观点、开启新视角的本体诠释学的观点。基于对佛道儒的本体诠释,贤宗最新的创意应可说体现在他的“意境美学”之中。到此可以见到贤宗把他融会了的本体诠释的本体与方法用在当代中国美学文学诸学者的理论之上,而统合成为他所说的中国的“意境美学”。对此我极为赞赏。这是一项跨世纪、跨哲学、跨文化的重要思想硕果。

值此贤宗有关本体诠释及其应用的四本书出版之际,特写此序以志之。

成中英序于北京西山庭院

2008年9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