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时间指示
时间指示就是交际中说话双方用话语传递信息时所涉及的时间信息,它常以说话人的说话时刻为依据。由于语境不同,说话人使用时间指示语表达的指示信息也不一样。要准确理解时间指示信息,必须考虑到说话人使用的是哪一类时间指示、在什么场合、用什么时态的动词来配合等。
与英语相比,汉语中的时间指示更复杂,因为时间信息的体现方式更多,除了直接表示时间指示信息的时间副词或结构以外,在缺少时间副词的情况下时间指示信息则是通过一些常见的助词(比如“过”、“了”等)体现的,另外“曾经”、“已经”也是常见的时间指示词语。一般情况下,时间副词“今天”指说话当天,“现在”表示说话时刻,“昨天”表示说话的前一天,同样“上个月”指说话的前一个月,而“下周”就一定指说话之后的一周。再如,“曾经”表示时间一般不是最近,“已经”所表示的时间一般在不久之前。但在具体的交际语境中,它们所指示的时间信息并非如此,有时具有时间所指的不确定性,比如例(1)中的“今天”(参阅2.1):
(1)a.我们今天的生活很幸福。
b.今天我们有三节课。
c.你今天是球打得最好的一天。
正如本章开始所指出,a中“今天”可指现阶段或这些年;b中“今天”可指说话的当天,或仅指说话的当天上午或下午;c中“今天”可指说话当天进行比赛的某个时段。再如,“现在”可指示“今天”、“此时此刻”、“本周”、“这个月”、“今年”、“本世纪”等。因此,时间指示信息的确定离不开特定的语境条件。
2.4.1 时间单位
时间单位可分为历法时间单位和非历法时间单位。时间单位就是指国际通行的历法——公历,它的起点与终点是固定的,一个大的时段由一定数量的小时段组成。比如历法年(如1999年,2005年)由月份(如1月、2月……12月)组成;月份又由日子(如1月1日、1月2日……1月31)组成。历法年、历法月份都有固定的命名,但不同语言可因文化差异而不同。历法年的起点是1月1日,终点是12月31日,如果在2005年说“去年”,一般就是指2004年1月1日开始、12月31日结束的历法年。星期由七天(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六)组成,也有固定的命名,英语中通常将“星期天”作为一周的第一天,但在实行五天工作制地区的人们却习惯于将“星期一”作为一周的第一天。季度也可看做历法时间单位,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一般认为每个季节有三个月,但季度的起点和终点并非严格按照月份起止来划分,因而无所谓哪个季节是起点,哪个季节是终点。人们往往以本地区的气候来区分哪月属于什么季节或季度,且每个季度的长短也不尽一致;有的地区不一定有四个季度或四季不明显。
非历法时间不存在固定的起点与终点。比如“学年”就是一个非历法时间,可指2005年9月1日到2006年8月31日;从2006年2月到2007年2月也是非历法年份。再如,从2006年1月20日到2月20日的时间可看成一个非历法的月份。将历法时间单位和非历法时间单位区别开来,对理解时间指示信息有重要作用。例如:
(43)a.一周后发生了交通事故。
b.第二周发生了交通事故。
上例中,“一周后”是非历法时间单位,而“第二周”则属于历法时间单位。例(43a)表示交通事故发生在某时刻的七天以后;但(43b)表明交通事故发生在某时刻之后的第二个星期,间隔的天数可以是三天,也可能四天,还可能是六天。因此,对于交际中出现的时间指示信息,我们需要首先明确它究竟是历法时间还是非历法时间。
2.4.2 时间修饰语
时间修饰语就是那些与表示时间信息的名词联系在一起的词语,包括一些代词或副词,如“这……”(这周、这个月)、“前……/……前”(前几年、一年前、一个月前)、“……以后”(一周以后、两年以后)等,以及英语中的this, next, last等;汉语中也有时间名词用做修饰语的,如“今天晚上”、“昨天上午”、“本世纪初期”等。这说明,英、汉语存在不尽相同的时间修饰语,用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它们与某一时间名词共同构成时间指示语,其时间指示信息需要结合一定的语境条件才能确定,或需要结合一定的时间参照点。
汉语的“这周”、“今年”、“今天下午”、“本世纪”等都是从说话人出发,以说话时刻为参照点。比如,“这周”、“本周”就是指说话人说话时所在的星期;“这周四”、“本周四”也指说话人说话时所在的星期,说话时刻可以在星期四之前,也可在星期四之后,但如果说话当日是星期四,就不能使用“这周四”和“本周四”。因此,含有修饰语的时间指示语的情况比较复杂,具体情况需视语境才能决定。无论是在汉语还是英语中,如果说话当日是星期三,人们多倾向于使用“明天”或英语中的tomorrow,一般不会使用“这周四”、“本周四”,即英语中的this Thursday,来讲述第二天的事情。不过,如果是在星期二谈论星期四的事情,人们可选择“这周四”、“本周四”或“后天”。需要指出的是,根据国际惯例,尽管一周的起点是星期天,但在汉语中很多人还是习惯于将星期一视为一周的第一天。
另外,在汉语中“今天”还可用于修饰“早上”、“上午”、“下午”、“晚上”等,构成“今天早上”、“今天上午”、“今天下午”、“今天晚上”之类的时间指示语,相当于英语中的this morning, this afternoon, this evening,但英语中一般不用this night和this day来表示说话的当晚和当天,而采用tonight和today。以上时间指示语都是以说话人所处的时间为参照点,所表示的指示信息是比较明确的。
另外,汉语中的“下……”(下月、下季度)和“上……”(上月、上季度)分别相当于英语中的next和last。前者表示说话人所指的时间处于某一历法时间单位的后一个单位,即表示将来;后者表示说话人所指的时间处于某一历法时间单位的前一个单位,表示过去。“周”、“月”、“年”、“天”等常与以下时间修饰语连用,体现一定的时间指示系列。
不难看出,汉语中“上”与“下”分别指示过去和将来或未来;同样“前”与“后”也具有相同的时间信息指示。
2.4.3 时间指示副词
我们仅以汉语中常见的“已经”、“曾经”为例,探讨时间副词所表达的时间指示信息。根据《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1999), “已经”表示事情完成,时间一般在不久以前;而“曾经”表示从前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时间一般不是最近。例如:
(44)a.这本书我已经买到了,不用你费心了。
b.这本书我曾经买过好几回,都没买到。
据此,我们发现“已经”和“曾经”都涉及过去的时间指示信息,表示已然态,即表示某一行为、动作或情况在说话时刻之前进行、存在、发生或完成(曹凤霞,2002)。在实际使用中,“已经”与“曾经”有三种用法:
(a)不与其他时间副词共现,只表示过去的已然,而且暗示过去一度如此,现动作已结束或状态不复存在。例如:
(45)你才二十八岁,我都已经五十了。(不再是四十九岁)
(46)他曾经学过俄语,后改学英语。(不再学俄语)
例(45)中,“已经”不能替换成“曾经”;例(46)中,“曾经”不能替换成“已经”。有时“曾经”可换成“已经”,但意义会发生变化。例如:
(47)a.他的胃病已经好了。(他得过胃病,但现在没有胃病了)
b.他的胃病曾经好了。(他得过胃病,但现在可能又有胃病)
此类例子说明,“已经”和“曾经”是不能任意替换,但它们都表示过去发生的事情,所表示的时间信息指向过去。
(b)与其他时间副词或表示时间信息的结构共现。例如:
(48)当知青那些年头,咱们也曾潇洒过。
(49)刚才,小张曾表扬你的勇敢。/刚才,小张已经表扬了你的勇敢。
(50)十天前,我们就已经停工了。
一般而言,“曾/曾经”与表示久远的时间词语或结构共现,如例(48);但也可与表示近指时间信息的词语共现,如例(49)出现了“刚才”与“曾”共现,这说明“曾/曾经”不一定比“已经”表示的时间指示信息更久远,如例(50)。再如:
(51)a.昨天我曾去过广州。
b.前天我已去过广州。
(c)“已经”和“曾经”还可用来指示将来的信息,表示将来的已然态。例如:
(52)等你高中毕业,他大学都已经读完了。
(53)再过二十年,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曾经奋斗过。
总的来说,时间副词“已经”和“曾经”都表示已然态。“已经”既可表示过去的已然,也可表示现在的已然,时间一般在不久以前或现在,并能与表示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时间副词或时间指示结构共现;与特殊将来时间副词或时间指示结构共现也能表达特殊的已然。“曾经”多表示过去的已然,时间一般不在最近;当与时间副词或时间指示结构共现时,可表最近或很久以前的已然。但它们也可表示将来的已然或已然态。
其实,在英语中,“已经”和“曾经”的时间指示信息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时态标志,也就是说,时态具有时间指示的功能。时态是表示说话行为与时间指示关系的重要标志,换句话说,要正确理解时间指示的语用意义,不能单靠时间指示本身,还要依赖动词时态的配合。有时时态本身就是时间指示,其选择取决于语境要求。例如:
(54)A:Have they ever been there before?
他们以前曾去过那里吗?
B1:Yes, they were there yesterday.
是的,他们昨天在那里。
B2:Yes, they go there every summer.
是的,他们每年夏天都去那里。
B3:Yes, they have been there twice.
是的,他们已经去过两次。
由此例可见,汉语中的时间副词“已经”和“曾经”在英语中体现为一种时态标志,传递过去的时间指示信息。B1使用时间指示语yesterday配以be的过去时态,表达一个过去特定时间内发生的行为;B2使用every summer配以go的一般现在时态,表达习惯性行为;B3使用twice配以be的现在完成时态,表示到目前为止,在过去不确定时间内发生过两次这样的行为。由此可见,英语等语言中时态具有时间的指示功能,而汉语中多数情况下会出现一定的时间副词,比如“已经”和“曾经”等,直接表示时间信息。
2.4.4 语用时间指示
汉语中,我们常见一些涉及时间信息的词语或结构,比如表示时间长短、年龄大小等,但它们所指示的时间信息往往带有一定程度的含糊,或指向一定范围与程度的时间信息;同时在话语理解中听话人一般也不会刻意探求类似词语或结构的精确信息。例如:
(55)甲:你今年多大了?
乙:唉,已到而立之年了。(三十岁左右)
(56)小尼姑年方二八,正青春被师傅削去了头发……(十六岁左右)
(57)好教材,十年磨一剑,哪有这样容易。(表示时间长)
(58)昙花一现,黄粱一梦,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表示时间短)
此外,汉语中的“不惑”、“知天命”、“耳顺”、“花甲”、“古稀”等都指示一定的时间信息,这体现了字词可以指示年龄上特有的语用时间(余维, 1997)。不仅如此,汉文化中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以及春、夏、秋、冬、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二十四节气,也涉及一定范围的时间指示信息,因而,也属于时间指示语。
另外,我们还需注意,一些日常用语也隐含了一定的时间指示信息,并体现出语言或文化差异,比如汉语中的问候语“早上好/早晨好”与英语中good morning之间所指示的时间信息并非完全等值,折射出一定的语用差异。一般来说,汉语中的“早上/早晨”指上午8点之前,而英语中的morning则指示上午12点之前的时间信息,由此可见日常用语所隐含的语用时间指示信息。
以上例子说明,不同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差异必然会体现一定的语用差异。再如,英语中的now就是一个含糊性的时间指示语,因具体语境而确定其意义,如在汉语中它可以表示“此时此刻”、“现阶段”、“目前”等类似的时间指示信息,可表示言语行为的瞬间,也可表示期间,存在所指时间信息的长短问题。类似现象可视为因语言差异而引发的时间指示信息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