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语用学概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3 人称指示

人称指示语就是言语交际中用以表示说话人、听话人或第三者的词语或结构,可分为三类:第一人称指示语,包括说话人(如“我”、“我们”、“咱们”等),也可能包括听话人(如“我们”、“咱们”等);第二人称指示语,包括听话人(如“你”、“您”、“你们”等);第三人称指示语(如“他”、“她”、“他们”、“她们”、“那些人”、“有人”等),既不包括说话人也不包括听话人,因此在言语活动中,它一般不是交际的直接参与者,但在特定语境中可用来借指说话人或听话人(如“有人”、“有些人”等)。语言中的代词系统是语用学上典型的人称指示语,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把语法上的代词概念同语用上的人称指示语混同起来。人称指示语是以说话人为基础的,听话人理解话语时自然要对人称指示作相应的变换,这已成为一条交际的准则。列文森(Levinson,1983:68)曾转引过这样的故事:一位先生或者因为担心妻子不懂这条交际规则,或者因为自己不相信这条准则,竟然在给妻子写的一张便条中将关键的一个人称指示改以妻子(听话人)为基础,这当然是可笑的。下面是这个故事的大意:

(9)一位教书先生发现自己把一双舒适的拖鞋忘在家里了,于是派了一位学生带着他给妻子的一张便条去取拖鞋。他在便条上写道:“把‘你的拖鞋’(your slippers)给这位学生,让他给我送来。”当学生问他为什么写‘你的拖鞋’时,他说:“哎呀!如果我写‘我的拖鞋’(my slippers),她就会读成‘我的拖鞋’,也就会把她的拖鞋送来,我拿了她的拖鞋有啥用呢?所以我写了‘你的拖鞋’。她读到‘你的拖鞋’时,自然就会把我的拖鞋送来了。”

再看以下的幽默性对话。这位学生想逃课,因此冒充同寝室的一位同学,给老师打电话替自己请假,但却在慌乱中弄错了人称指示语,结果暴露了自己。

(10)张山(在电话中):老师,张山生病,因此他让我告诉您他今天不来上课了。

教师:行吧。你是谁?

张山:这是我的室友。

按照上面提到的准则,最后的回答应是“这是他的室友”,这样就可能成功地欺骗老师,达到逃学的目的。可见,指示语的使用与理解涉及一定的语境条件。

2.3.1 第一人称指示

汉语中的第一人称指示语包括“我”、“我们”、“咱”、“咱们”。在特定语境中,它们的指称对象往往是确定的。“我”和“咱”通常单指说话人,不包括听话人;而“我们”在多数条件中有两个用法:(a)包括谈话对方(如听话人),对方可以在现场,也可以不在现场,甚至根本不存在;(b)不包括谈话对方,只表示说话人一方。一般来说,第二种用法不适用于汉语中的“咱们”。同样,英语中的人称指示语也存在单指与复指之分,而且复指词语也有以上两种用法,但有的语言(如马拉提语Marathi)却用不同形式表示这两种用法。这说明第一人称指示语“我们”也存在所指对象的不确定性,其所指对象取决于具体的语境条件。例如:

(11)(甲问同班同学乙)今天老师要求我们什么时候交课题设计?

(12)我们明天要上白云山,你去不去?

例(11)中“我们”显然包括了听话人;而例(12)中“我们”并不包括谈话的对方。在汉语普通话中,尤其是口语中可用“咱们”,包括谈话的对方或听话人一方,但正式场合中常用“我们”。例(12)可扩展如下:

(13)我们明天要上白云山,你要有空,咱们一块儿去好吗?

其中“我们”并不包括对方,但“咱们”却可包括对方。

英语中的第一人称指示语we(我们)只有一种形式,不能将汉语中“我们”、“咱们”可能表示的语用指示信息都直接表现出来,但却存在某些间接的表现形式。比如将let us缩写成let's,适用于包括谈话对方的场合,形式上相当于汉语中的“让咱们/让我们”,在语用上也等于“咱们/我们……吧”,带有建议或提议的意思;但例(15)的英语表达式就显得很不自然,因为其中let's并不包含谈话的另一方。

(14)Let's go to the cinema.

咱们/我们看电影去吧。

(15)? Let's go to see you tomorrow.

但夸克等人(Quirk等,1973,1985)发现,let's在通俗的口语中有时却可表示单指,也就是说,它可以不包括谈话的对方,等于let me,相当于汉语中的“让我”或“让我……吧”。

(16)Let's give you a hand.

=Let me give you a hand.

让我帮你吧。/我帮你吧。

在语用上,第一人称复指代词“我们”或“咱们”借指单数的功能在汉语中是常见的。无论“我们”还是“咱们”都可以用做单数代词,借指“我”。例如:

(17)看过前面摆出的种种材料,我们(=我)有些初步意见……

(18)咱们(=我)是个计算机盲,不会拨弄那玩意儿。

类似例(17)的用法,常见于报告、学术论文或著作之中。这也许是出自报告人或作者的谦虚,从而提高所指内容的认同性或可接受性,这涉及说话人的意图与目的;或因某种原因不宜用个人口吻说话,这涉及特定的语境条件。再如:

(19)学点语言学——这就是我们对语言教师,特别是外语教师的要求。

(20)本文只对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作一概述,有关它的近期新发展我们准备另文介绍。

以上例子表明,交际中第一人称指示语所体现的功能仅非句法上的单指与复指问题,其用法也非语法所规定,比如“我们”就不一定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它的指示功能受制于语境条件。无论在汉语还是英语中,第一人称指示语的使用都十分广泛,有的直接体现了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关系,而有的涉及说话人的观点、态度和话语意图。

2.3.2 第二人称指示

如前所示,在语用上第一人称代词“我”、“咱”以及英语中的I单指说话人,在一定语境中它的指称关系是确定的。但汉语中第二人称代词的单指与复指是通过“你”和“你们”进行区分的,而英语中的you(你/你们)就不一样了,既可单指一个听话人,也可复指多个听话人,因此在没有语言提示的情况下它的指称对象具有不确定性,一般需要依赖特定的情景才能确定是单指还是复指。听话人就是说话人希望与之进行交谈的对象,听话人可以不在场(如打电话、写信),也不一定存在(如对已故者的悼词等),只要在传递信息时有合适的所指对象即可,但交际中更多的是现场所指。例如:

(21)I'm glad that you received my invitation.

我很高兴你/你们接受了我的邀请。

(22)刘志彬把旅行箱的拽把折叠好,挑剔地打量着这间屋子。“够简陋的,没有电视没有卫生间还收20块钱,真宰人。”“中国这条件就凑合吧。”白丽好脾气地说,“哪能和外国比呢?这就不错了,比在大学住的集体宿舍强多了。”(选自王朔《人莫予毒》)

例(21)中you(你/你们)是指一个人、几个人,还是所有在场的听话人,仅根据以上话语结构本身难以断定,只有在语境(即情景)下才能确定其具体所指对象;例(22)中,“你”却可以表示单指,所指对象就是“刘志彬”一人。当然,英语中说话人可采用类似all of you或some of you的语言结构来标示复指关系。例如:

(23)I'm glad that all of you received my invitation.

我很高兴你们都接受了我的邀请。

根据其中的语言提示all of you可知you表示复指关系,指所有在场的听话人,但也有可能不包括旁听者或说话人的随行者。此外,借助于说话人的手势或眼神,英语中的you和汉语中的“你/你们”在同一话语中还可指称不同对象。例如:

(24)You1vacuum the floor while you2wash the dishes, and you3 clean the table.

1把地上的灰尘吸一下,你2洗碗,你来3擦桌子。

(25)1去买菜,你俩2去买啤酒,我来接待客人。

第二人称指示信息有时可通过第一人称指示语来表达。汉语的“我们”、“咱们”和“你们”都可用来借指“你”或“你们”,这说明第一人称指示语也具有社交指示的功能(参阅2.7),表明人际关系等社交因素是制约语言选择的重要因素。例如:

(26)我相信,我们(=你们)每个青年同志一定不会辜负党和国家对我们(=你们)的期望。

(27)(你)要记住,我们(=你)是学生,我们(=你)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28)先生,咱们(=你们)这儿有海尔冰箱卖吗?

(29)咱们(=你,对小孩)别哭,妈妈出去就回来。

类似用法具有语用上的“移情”功能,可让听话人产生一种亲切感。在正式场合多出自师长、领导之口,如例(26)、(27);而在非正式场合,则为顾客、父母所乐于使用,如例(28)、(29)。

第二人称指示语还可以泛指任何人,这时用单数代词表示。例如:

(30)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你就得好好学习,下一番苦功。

(31)他那刻苦钻研的精神不能不佩服。

这里的“你”可指代任何人。但有时“你”实际上只表示第一人称的“我”。例如:

(32)这个人性格内向,不善言表;(=我)问他十句,他才答(=我)一句。

英语中的第二人称指示也存在泛指的情况,但主要出现在口语中,在书面语中则常用第三人称指示语one。例如:

(33)You never know what you can do till you try.

尝试之后,你才可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34)You/One cannot lose what you/one never had.

你/人们不可能失去还未曾拥有过的东西。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第二人称指示语在汉语和一些欧洲语言中有“你”—“您”、ты—вы(俄语)、tu—vous(法语)、du—Sie(德语)之分,分别用于不同的场合和表现不同的情感,后者多表示敬称,带有尊敬的意味。由于这些指示语的使用主要取决于社交场合和谈话双方之间的关系,因而也可将其归入“社交指示”中讨论(参阅2.7)。

2.3.3 第三人称指示

汉语中第三人称指示语包括“他”、“她”、“他们”、“她们”、“它们”、“那人”、“这些人”、“有人”等,英语中第三人称指示语有he/him, she/her, they/them, those people, that person, somebody等,多指说话人和听话人以外的第三者,但在实际的语言使用中它们的所指关系却并非如此简单。

下面首先讨论英语中第三人称指示语借指说话人的情况。当双方不是面对面地进行交谈时,比如打电话、网络交流、广播等,说话人进行自我介绍时一般不采用第一人称指示语,而是采用第三人称指示。例如:

(35)a.Hello, this is John Smith.

你好,这是约翰·史密斯。

b.John Smith [is]speaking.

这是约翰·史密斯在说话。

此例中的this属于第三人称指示语,在以下情况下它可用来借指第一人称:(a)非书面通信交谈;(b)非面对面的口头交谈;(c)说话人知道对方能够根据名字认出自己。当然,在面对面的自我介绍中,当然说话人也可以使用“I'm John Smith”(我是约翰·史密斯/我名叫约翰·史密斯),且多数情况下,人们也这样说。不过,在汉语中人们一般不会使用第三人称指示语去表示说话人。

所谓“面对面”交谈就是双方在一起进行言谈,但不一定指双方必须互相看着,比如当人们在黑暗中进行交谈时,尽管互相看不见,但仍是面对面,因而不会用“This is John Smith”(这是约翰·史密斯)的方式来自我介绍,不然就把对方当瞎子看待了。菲尔莫尔(Fillmore,1971a)还指出,就是在电话中交谈,如果对方是一位完全陌生的人,说话人不会冒昧地使用“This is John Smith”之类的话语,因为这会违反上述情况(c),会使听话人感觉不快。在英语或汉语交际中,无论在面对面或不是面对面的交谈中,对完全陌生的人,最合适的自我介绍用语通常是这样的话语:

(36)a.My name is John Smith.

我的名字叫约翰·史密斯。

b.我名叫李四。/我是李四。

c.我姓李,名四。

另外,英语中的第三人称指示语it在“It's me”([那]是我)中使用,也是说话人向听话人介绍自己的一个常用语,但只限于说话人认为对方能根据声音识别自己时才使用的。同样,汉语中的类似话语“(那/这)是我”与英语中“It's me”的使用场合基本相同:(a)对方必须十分熟悉说话人,能从声音中辨认出说话人;(b)用于电话交谈或其他不是面对面的交谈,说话人深信对方能够根据声音识别自己;(c)用于黑暗中面对面的谈话或见面时因说话人外貌变化很大,对方几乎认不出说话人的时候。

第三人称借指说话人不一定只限于代词,专名和称谓名词作为第三人称指示语借指说话人的情况也较普遍。比如幼儿与父母之间的话语最为典型。

(37)咱们(=你)别哭,妈妈(=我)出去就回来。(母亲对孩子)

(38)Coco wants an ice-cream, Mummy.

妈咪,可可想吃冰淇淋。(孩子对母亲;可可想……=我想……)

另外,我们也需要注意第三人称指示语借指听话人的情况。专名和称谓名词也可以借指听话人。比如幼儿与父母、幼儿与长辈之间的言谈。

(39)谁欺负宝宝(=你)了,叔叔找他说理去。

(40)天快黑了,狗娃(=你)该回家了。

在表示第三人称泛指时,英语中常用one(ones),相当于汉语中的“人们”、“人人”、“每人”等第三人称指示语。例如:

(41)One has to do one's best.

人人都必须尽力而为。

(42)This book gives one the truth of life.

此书可向人们揭示生活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