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道门文字教
(一)自然创生的天书
道教以道、经、师为三宝。道指教义,师是传道者,教义则存在于经典之中。传道者欲传道,其实仍不能脱离经典。经典之重要,不言可喻。但道教经典中,颇有杂糅九流、囊括诸子者,如《南华经》、《亢仓子》、《鬼谷子》、《墨子》之类。此固为道教之经典,然亦不必即为道教经典。真正属于道教的经籍,大抵又可以分成两大系统:与其他各宗教类似,以经典为教主之言说述造,或属于先知所作,再不然则托诸鬼神。如《黄庭经》第一章便说“上清紫霞虚皇前,太上大道玉农君,闲居蕊珠作七言”,以此经为太上大道玉辰君在蕊珠宫中作。又如《灵宝天尊说洪恩灵济真君妙经》、《元始天尊说先天道德经》之类,题目上就标明了此经系元始天尊或灵宝天尊所说。这类经典,占了道教典籍中一大部分。故《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说:“九老仙都千明之科,九气上人照生天符、大灵群文,皆是三天太上道君所撰,或是三皇天真所造,或是九天父母真人赤童所出。”
另一种型态则很特殊。它没有作者,经典之出世,虽由教主或先知所传,其创造却非人力所为,乃是自然创生的。
这样的经典也很不少,且足以视为道教之色,恐为其他宗教所无。以《道藏》正一部坟字号《上清元始变化宝真上经九灵太妙龟山玄箓》为例。该经即自称是“九天建立之始,自然而生”。据说当时“与气同存,三景齐明,表见九天之上、太空之中;或结飞玄紫气以成灵文”。示现灵文之后,倒也并未立即成为经典,因为“天书宛妙,文势曲折,字方一丈,难可寻详。自非九天真王,莫能明其旨音”。所以后来经过诸天上圣仙真集体解义后,才予以写字,封藏于九天之上、大有之宫;一直要等到西王母登西龟山,恰好又碰到天缘凑巧,于金华堂“北窗上有自生紫气,结成玄文,字方一丈”。两相感应,元始天王才降授此经给西王母,使其总领仙籍。这时的经文,系“青琼之版,金书玉字”,其贵重可知。
这篇道经出世,颇为曲折,且幽邈难稽,但事实上许多道教都强调它是以这种方式降世的。洞玄部玉诀类裳字号《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序说》谓此方式为“悬义”,意指上天悬此义谛以示人,非仙圣所造。它并说:“此经乃三洞自然之气,结成灵文,非由人所演说。故经题不冠以太上,经首不冠以道言,不立序分,不言时处也。”
所谓经题冠以“太上”,如洞玄部本文类《太上洞玄灵宝天尊说大通经》题曰太上,系因经为天尊所说。经首冠以“道言”,如《太上洞玄灵宝护诸童子经》一开头即云:“道言天地父母,日月五星,运气自然”,此经乃道君所言。所谓言时处,如《太上洞玄灵宝开演秘密藏经》开端即说:“太上大道君以上皇元年十月五日,与无量天真妙行神人,诣太微帝君处。”有些仿拟佛经的道书,常以“如是我闻一时天尊蒲林国中、樊华树下”(《太上灵宝元阳妙经》)的句式述说经义,也属此等。倘若在体例上不言时处、不冠说经者名、不以引述言说之方式出现的经籍,可能就是上天悬义,自然成文的。
一般认为,这种天生经文之价值与地位都比较高。如董思靖注解《自然九天生神章经》便说:“三洞飞玄自然之气,结为灵文,超于视听之先,出乎名言之表,众真钦奉,万圣尊崇。”因此此类自然创生之经,数量着实不少。除《道藏》所收者外,某些经中也提到一些自然生经,如《太上灵宝洪福灭罪像名经》本身虽非自然生成经引了洞真洞玄洞神三洞各十二部经,说:“右三十六部尊经符图,金书玉字,结凝结三洞飞玄之气,五合成文,文彩焕耀,洞照八方”;且谓《黄庭经》、《无上秘要》等三十六部经,皆“以混成郁积玄景……三五启绪,八会结文,或作金书凤篆,或造玉字龙章”。洞真部方法类《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更主张:“三洞之经,四辅符箓,皆因赤书玉字而化,禀受灵宝之气而成。”太平部仪字号《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也认为:“凡诸真经,皆结空成字。圣师出化,写以施行。”至此已有将一切道经皆解释为自然创生者的倾向了。
以佛教经典来对照,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是极特殊的讲法了。——在佛教创立时,被称为“佛”“世尊”“如来”的,只有释迦一人。一切教义,皆由佛陀思悟而得,亦皆由佛宣讲之。佛灭后,其弟子始结集为经文。在王舍城外七叶窟中,五百罗汉聚会,由阿难诵出他所曾听闻的佛经义理,由优波离诵出佛所制定的僧团戒律,再由摩诃迦叶诵出教义的解释和研究的论著,形成了佛教的经、律、论三藏。是为佛经之第一次结集。因此佛经基本上都说是佛所说法,或以“如是我闻”来表示其经文乃闻之于佛陀。经部派佛教之后,另外造作了诸佛与菩萨系统,经文亦有名为菩萨所说法者。但不管如何,总不会有道教这样的自然创生经书说。伊斯兰教的《可兰经》,亦为穆罕默德在传教过程中,依“阿拉”启示的名义宣示,而由门弟子记录于石版、兽皮、枣椰叶上,逐渐结集而成,以后也没有宣称为“生于九玄之先,结飞玄紫气,自然之章”(《上清外国放品青童内文》卷下)之类。
不过,据《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卷二说,这种天生经文并不就是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经籍。而是经过五道翻译手续,方成为现在所见之书。此即所谓五译成书。《五译成书品》云:
一译:玉字生于虚无之先,隐乎空洞之中,名大梵玉字。至赤明开图,火炼成文,为赤书玉字。元始以大通神威之力,开廓五文,而生神灵,宣纬演秘而成大法也。
二译:火炼成文赤书之后,字方一丈,八角垂芒,覆于诸天下,荫西元,九天之根,流金之势。玉光金真之明,焕耀太空。元始命天真皇人书其文,名威龙文。亦曰诸天八会之书。秘于上清玄金阙七宝琼台及紫微上宫兰房金室东西华堂,九天太霞之府也。
三译:元始天尊为道法宗主、玉宸道君为灵宝教主,撰此灵天,五篇真文,三十二天玉字成经,名云光明之章。
四译:汉元封元年七月七日,西王母下降,以此经法授汉武帝。帝亦不晓大梵之言,王母曰:“元始是大罗天人,道君是西那玉国人。天方与神洲之言不同,况大梵之言乎?”遂以笔书之,改天书玉字为今文。以大梵之言、威仪服御宫名、图书名色、宫阙、甲子、卦、坛式大法之内诸品行用,三十六部尊经,并系汉制世文之语,为古今之法言也。
五译:自天真皇人悉书其文以为正音。妙行真人撰集符书,大法修用,真定真人、郁罗真人、光妙真人集三十六部真经符图为中盟宝,以三十六部真经之文为灵宝大法,因此流传。吴左仙翁授经法诀于太极徐真人。仙翁遗于上清真人杨君。总其玉清洞真上清洞玄二品之经法,后世渐有神文,是第五译也。自然之流传。吴左仙翁授经法诀于太极徐真人。仙翁遗于上清真人杨君。总其玉清洞真上清洞玄二品之经法,后世渐有神文,是第五译也。
自然之文,五译乃成世书。其《宝经降世品》也说:灵书八会,字无正形,由天皇真人注书其字、解释其音,以赐太上道君二百五十六字。道君再撰次成文,称为“大梵隐语”。这当然是灵宝派对他们自己这一派经典之来历及传承的一种解释,因为所谓大梵隐语,正在《灵宝度人经》中,而且自葛巢甫创造灵宝经及陆修静增修以来,灵宝一派特殊的讲法,前文曾引正一部经籍,可说明此类想法是各派都有的。《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云三洞四辅皆天书化成,固属夸张不经,然各派也确然都有经典系由天造的讲法。如洞真文类收《太上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叙经意即云:“始自苍胡檀炽音,结云成度天人,太玄道父亲求授,下方世闻洞经。”(卷一)可见上清派亦有此说。至于三皇文,《三皇经》曰:“文帝书,皆出自然虚无,空中结气成字,无祖无先,无穷无极,随运隐见绵常存”,显然也采用了自然创生说。相信有许多经典有《天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