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新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六)教中有教

天师道对其他道的态度是暴烈的,自称正教,斥人为邪道,欲斩鬼杀神,正法明威。但最终亦不能不与其他道法妥协,各行其是。佛教兴起后,这些教才因皆自称为某某道,故总称为“道教”,以与“佛教”对举。《甄正论》下载:“吴赤乌年,术人葛玄,上书孙权,云佛法是西域之典,中国先有道教,请宏其法。始置一馆,此今‘观’之滥觞也”,正指此事。

然奉道者此时仍是各信其道。各种道虽被归隶于“道教”或“道家”这个总教名之下,却仍然自称为某某法,而不以教中之“派别”来形容并予以区分。如自称“清约之正教”的天师道,并不名为正一派。以“派”来分别“道教”内部各个道的做法,兴起甚晚。刘宋时期编集的《三洞经书目录》及《正一法文经图科戒品》等,把道教典籍依三洞四辅的架构编到一块儿,事实上也是为了总集各道教(我们现在姑且称为道派)之书而不得不然。洞真部收上清、洞玄部收灵宝、洞神部收三皇文,四辅则为太玄、太平、太清、正一之图籍。炼丹、服食、行气、房中等神仙家之书,集中在太清部,老子《道德经》系统列入太玄部,正一、太平则是正一道、太平道的东西。这种安排,可谓煞费周章,始能让各教仍各行其是而又能在一个大框架中各就各位。

同理,其他宗教之主神(教主),多只有一位,如佛教之佛陀、基督教之上帝、伊斯兰教之阿拉,道教却是“三清”。此实因各道咸有主神,既要统归为一大教,只好想出这么个一气化三清(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太上老君)的架构,来容纳三个主要教派(上清、灵宝和正一)的教主。

在这样的巧妙安排中,我们即可以看见道派势力竞争的现象。例如三洞四辅之分,显示南北朝期间道派要以上清、灵宝、三皇文为盛,太平正一虽历史较久远,但未必能与争锋,只好居厕辅佐地位。所引沈曾植书卷六一《太平经》条引唐法琳《辨正论》语,谓《太平经》仍在色界之内,《玉清上道三洞神经》、《真文金书玉字灵宝真经》则在无色界上,故“灵宝为真经,太乎为杂经,盖即后来三洞四辅之意”。三洞四辅,反映了南北朝后期道士间的看法,这也是个例子。而三洞四辅之中,太清部讲金丹服食之道,本不奉事教主神灵;太玄部收《五千文》等经籍,勉强说应与正一同奉老君;洞玄部则讲天皇地皇人皇,不好实指,且三皇文系后渐没落,亦可不谈。故七部之中,论教主,只能谈四位:上清的元始天尊、灵宝的灵宝天尊(或太上大道君)、正一的太上老君、太平道的太平帝君。四位教主中,太平道的金阙帝君恰好又有壬辰降生的预言,所以便安排他做个未来太平世的教主,只讲“三清”。这个基本架构,始见于陶弘景之《真灵位业图》。而三清之所以以元始天尊居首,正缘陶弘景为上清道之故。他站在自己道派的立场上讲话,总仍不能摆脱门户之见。亦如《法苑珠林·破邪》记晋朝程道惠世奉五斗米道,常说“古来正道莫逾李老”,正偏邪伪之分,毕竟到这个时代仍未消除。

这时一般也未必总称诸道为道教,也仍常称曰道或道家,《晋书·王献之传》云:“献之遇疾,家人为上章。道家法,应首过”,此道家一词,也许专指天师道。但《全晋文》卷一六四所收佚名《道学论》就是泛指诸道了。《御览》道部八《道士门》引《道学传》载叙鲍靓、陶弘景等各派道士亦然。其中如“宋文同,字文明,吴郡人也。梁简文时,文明以道家诸经莫不敷释,撰《灵宝经义疏题目》,谓之通门”,明以“道家”总括诸道。大抵相对于佛教一词,诸道可并称为道教;相对于佛家一词,则称道家,如《弘明集》卷八刘衬《灭惑论》引齐朝道士所撰《三破论》就说;“道家之妙,妙在精思得一,而无死入圣。佛家之化,妙在三昧通里,无生可冀,故铭死为泥洹。”这时,“道家”一词与先秦九流十家之一的道家,所指又不相同啦。

佛教初入中国时,世亦视为诸道之一,称为佛道。如《后汉书·西域传论》:“佛道神化,兴自身毒。”袁宏《后汉纪》:延平元年,“西域郭俗造浮图,本佛道”。《三国志·刘繇传》:“令界内及旁郡人有好佛者听受道……”都是名为佛道之例。和尚之称为道人,也是这个缘故。教中人一方面以“道”译佛教中之特殊术语,如“菩提者,义翻为道”(释道安《二教论》),“外国语云阿耨菩提,晋音翻之无上大道”(《高僧传》二集卷三一《慧乘传》);一方面又以道法形容其教化,如《四十二章经序》:“天竺有得道者,号曰佛……于是道法流布,处处修立佛寺。”(《弘明集》卷六引)此时,佛道也是当日流行九十六种道法中之一种,《牟子理惑论》即云:“道有九十六种,至于尊大,莫尚佛道也。”

其后佛教自身独立出来,严格区分它和其他道法间的关系,不但要辨佛道,也要辨儒佛,于是儒、道、佛便成为三种“教”。顾欢《夷夏论》“寻二教之源”,二教指佛与道;道安《二教论》“释教为内,儒教为外”,二教则指佛与儒。儒与道之被目为教,正是由佛教观点进行区判使然,《法苑珠林·破邪》卷六九“道教敬佛第五”,称诸道为道教,道士诸道自称则很少如此,如颜延之《庭诰》:“为道者,盖流出于仙法,故以练形为上。崇佛者,本在于神教,故以治心为先”(《弘明集》卷十三),道佛比较,本来最可能出现“佛教/道教”对举的形容词,但他宁可称“佛教/道法”。这种情形,显见为道者并不常以“教”来看待他们自己,他们遇到要总称这一大批为道者的场合,仍常使用“道家”一词,如《抱朴子·黄白》:“道家之所至密至要者,莫过于长生之方”,即是如此。后世亦常有此类用法,如归有光《三宫庙记》云:“其说出于道家,以天地水为三元”,赵翼《陔余丛考》卷三五亦称:“道家有所谓天地水三官者”,此道家皆指道教。古人文献中,称道家者多,名道教者少,此甚可注意也。

事实上道教在后世,基本上也仍维持着教中有教的型态,如全真教、玄教、真大道教、太一教等等,都是在“道教”这个大总名之下,仍保持其各自一教之教名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