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何谓“善本”
“善本”这个概念,是我们经常使用的,比如论及书目就有《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中国善本书提要》、《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等。
从图书馆工作来看,并不是所有的线装书皆为善本,古书内部还有善本古籍与普通古籍的界限,但是标准又是不大统一的。像中国国家图书馆这样的国家级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等省会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等资深高等学府图书馆,因收藏丰富,一般将善本的界限断在清乾隆六十年(1795),正好与中国文物法的标准相合。
那么,“善本”的确切含义到底是什么呢?
“善本”,顾名思义,就是好的本子,佳本。
善本的概念出现得很早,比如西汉河间献王刘德就喜欢从民间收集“善书”(《汉书·河间汉王传》)。但“善本”一词的正式使用,则见于宋代的文献。欧阳修《集古录》卷八《田弘正家庙碑》跋尾:
自天圣以来,古学渐盛,学者多读韩文,而患集本讹舛。惟余家本屡更校正,时人共传,号为善本。
朱弁《曲洧旧闻》卷四:
宋次道龙图云:校书如扫尘,随扫随有。其家藏书,皆校三、五遍者,世之蓄书以宋为善本。
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八:
唐以前凡书籍皆写本,未有摹印之法,人以藏书为贵,不多有,而藏者精于雠对,故往往皆有善本。
可见,善本必须是精加校勘,文字不脱不误的好本子。
善本的另一含义是传世旧本、古本,因为它旧,时代靠前,所以更有可能接近古籍成书时的文字原貌。“珍本”是我们用在这一意义上比较确切的提法。
明确地对“善本”定义进行总结,对其概念进行诠释,清人在这方面做了比较多的工作。
清末张之洞《轩语一·语学第二》“通论读书”:
善本之义有三:一足本(无缺卷、无删削),二精本(一精校、二精注),三旧本(一旧刻、一旧抄)。
即完善无脱漏,精确无错讹,时代又较早的本子方为善本。
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记》:
择其可珍者约有四端,特筑善本书室储藏之:一曰旧刻……二曰精本……三曰旧抄……四曰旧校……。
旧刻指宋元旧刊,精本指明本中刻印尤精、世间罕传者,旧抄系指明清名家抄本、影抄本,旧校系出乾嘉名家之手。这是丁丙专门针对他自己的收藏而订出的标准。
“善本”必须具备哪几方面因素?在前人诸多旧说的基础上,今天我们总结出了一套比较科学、比较严密的界定标准,即编纂《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规定的入选原则。大的原则是三条:一历史文物性,二学术资料性,三艺术代表性,即所谓“三性”。
我们稍作些解释:第一条是指其年代久远,就像文物一样具有保存价值;第二条是指其内容质量优胜,有学术水平、文学成就或史料价值;第三条是指其刻工精美、纸墨精良、书品上乘等形式方面具有特色。具体的还有其他细则规定。
这里,我们要明确几点:辛亥革命(1911)以前的书籍方称为古籍,而乾隆六十年(1795),是对大部分古籍善本的界定;“三性”皆备,自然是公认的善本,但具备其中一、二性,这种情况更为普遍,亦属善本;“三性”原则又有它的灵活性,有时候因时、因地、因人会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规定,会有变通。随着时间的推移,既定的时限也将往后延展,现在够不上善本的,上百年、几百年之后或许就会成为善本。
现在我们给善本下一综合的定义:在现存古籍中,凡具备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或虽不全备而具备其中之一二又流传较少者,均可视为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