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报纸经济评论员文章
报纸经济评论员文章的规格和权威性介于社论和短评之间,属于中型评论。这类文章一般在1000字左右,通常反映编辑部的观点和倾向,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与社论相比,评论员文章通常不去全面地论述某一重大经济问题或重大决策,而是就某一问题或选择问题某一个重要的侧面发表意见,作更深一层的分析。在我国目前的经济新闻写作领域,社论的数量逐步减少,而评论员文章却逐步增加,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
评论员文章除了一部分以独立形式发表外,多数情况是依托有关典型事件或配合重要报道而发,根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原则精神,提炼和概括现实经济生活领域的丰富内涵,高屋建瓴地揭示其底蕴,起着总结推广典型、指导一般的作用。在实际运用中,评论员文章常常同社论、短评等评论文体各司其职,取长补短,协同合作。
一、报纸经济评论员文章的应用范围
在下面几种情况下,往往采用评论员文章的评论方式。
1.针对现实经济生活和经济工作中的某一方面问题,作政策性、方针性的指导和评价。例如安全生产问题,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也是党和政府十分关心的问题。国家为此制定了明确的安全生产法规。然而,2001年上半年违规小煤矿引发的安全生产的事故却屡屡发生:继5月份连续发生两起特大安全事故以来,7月22日,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岗子村五副井再次发生瓦斯煤尘爆炸事故,死亡92人。为何这类事故屡禁不止?《市场报》在2002年7月25日发表评论员文章《关闭“五小”不能雷声大雨点小》,尖锐地指出:“在有的地方,执行国务院关闭‘五小’决定雷声大雨点小,作风不实,漠视人命,风头一过,死灰复燃。”评论从党和群众的大局出发,强调了安全生产的极端重要性:“从讲政治、保稳定、促发展的大局出发,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把安全生产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明确责任,确定重点,措施得力,严格执法,及早消灭安全隐患,确保生产安全进行。”
2.在党和政府经济方针、政策的贯彻过程中,及时地揭示出一个时期的具体方向或侧重点。2006年上半年,我国国民经济呈现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的趋势,特别是新开工项目增加过多,成为影响经济运行的严重安全隐患。为此,新华社于2006年7月25日发表评论员文章《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是当务之急》,旗帜鲜明地指出:
当前,应当对新开工项目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凡是不符合国家行业规划、产业政策、项目审核程序、用地政策和环保、安全、能耗等市场准入标准的项目要坚决停下来,并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同时,严格审查各类拟建项目。有关监管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要充分认识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对于控制新开工项目和投资过快增长、促进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性,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和土地供应,严肃查处各种形式的土地、金融违法行为。要切实落实已出台的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政策措施,加强对重点地区的指导和督促。加大差别电价、水价政策的实施力度,利用价格杠杆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抑制产能过剩行业继续扩张。要加强对新上项目市场准入的审核和监督检查,特别要强化环保标准。抓紧制定新的市场准入标准,进一步提高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在能耗、环保、用地、安全、技术等方面的准入门槛,从源头上控制低水平重复建设。
这篇评论所提出的观点,对于我国各行业、各地区遏制经济低水平盲目扩张,制定健康、稳定的经济发展战略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3.结合媒体上发表的正反典型进行评论,兴利除弊。这方面的评论,媒体上最为常见。2006年初,全党掀起了向基层模范共产党员学习的活动,1月13日《光明日报》刊发了评论员文章《一个农民 一个传奇》,文章从华西村原党支部书记吴仁宝这个典型人物入手,着眼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深入探讨先进人物与解决“三农”问题、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最困难……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文章引用主人公质朴简洁而又充满睿智的话语加以评论,使吴仁宝的形象更加可亲、可敬,对学习活动的深入开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报纸经济评论员文章的类型
(一)本报经济评论员文章
这类文章目前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不署名的,一种是署有评论员个人姓名的。
本报不署名评论员文章有较大的灵活性,既有一定的“官方色彩”,又不完全代表“官方”。因此其选题可以更为开放,写作更为自由活泼。由于这种评论员文章不代表整个编辑部,因而其权威性不是靠它的身份,而是靠文章的力量,靠议论精当。这种不署名评论员文章,往往不需要全面论述某一重大问题或策略,而是选择其中一个侧面,对问题进行单刀直入的集中式的分析。
本报署名评论员文章“官方色彩”更浓一些。这种评论有利于增强作者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写作质量,甚至有利于形成自己的风格,形成独立的品牌,增强传播效果。
(二)本报特约经济评论员文章
这是评论员文章的一种特殊形式。冠之以“特约”二字,用以强调评论作者的身份。它的任务是就当前重大经济问题和经济方针、政策发表独到见解。这类文章的作者规格比本报评论员要高一些,主要请有关党政机关或学术机构的负责干部、专家以及经济业界的知名人士撰写。1999年6月15日,针对股市的连日回升,《人民日报》发表的特约评论员文章指出:“近期股市反映了宏观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和市场运行的内在要求,是正常的恢复性上升。证券市场具备了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对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和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证券市场的良好局面来之不易,各方面都要倍加珍惜。”该文章对稳定股民情绪、促进证券市场的良性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观察家经济评论
观察家经济评论是评论员文章的另一种形式,通常用于重要的时事评论。作者以观察家的身份出现,使得评论显得客观和具有权威性。在写法上,观察家评论着重于评析和论辩,高屋建瓴,寓评论于“观察”之中。观察形势,分析形势,预测未来,引导舆论。如《经济观察报》专门辟出“观察家”专栏,用以发表观察家评论,如房煜的《“黄金标准”带来什么》、陈志武的《治国的金融之道》、哈继铭的《加速资本账户的开放》等。
应当指出,伴随着广播电视等媒体评论的迅速发展,报纸新闻评论也在悄然发生着变革,出现了向其他媒体借鉴和与之融合的趋势。如近些年兴起的一种新的评论员文章形式——对话体评论。它是将对话主体(本报评论员)与对话客体之间对某一问题或某种现象的评论,稍加整理即予发表的一种体裁。如1996年5月《大众日报》推出了一组(七篇)颇有新意的评论员文章《职业道德对话评论》,在这些评论中,“本报评论员”邀请部分普通群众,围绕职业道德范畴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展开讨论。双方在热烈真挚的讨论中,把评论一步步推向深入,最终得出结论。由于这种评论广泛借鉴了广播电视谈话体评论的亲切自然、生动活泼的优点,充分利用了版面独特的编排空间和视觉效果,因此,它克服了一部分单靠文字符号来传达意见信息而带来的局限性,改变了报纸多年来一成不变的评论写作模式,实现了报纸评论和广播电视评论的交叉创新,为报纸评论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三、报纸经济评论员文章的写作要求
(一)找准选题
经济评论员文章在选题上一定要准确、具体,一般来说,它主要是从一个经济事件和经济问题的某一侧面、某一角度来选题。
首先,要抓住事物与时代的结合点进行选题。新闻评论的论题有无价值,应看是否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例如,随着我国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人在富裕之后,开始在消费上进行攀比,他们买进口轿车,置别墅洋房,玩高档游艇,或者成为奢侈品的追逐者。这些人认为,这是个物质充足的时代,不再需要节衣缩食,自己拥有自由支配财富的权力。针对这一现象,《市场报》在2006年11月2日刊发了评论员文章《让每一个铜板发挥价值》,文章从“合理消费”与“不合理浪费”的辩证关系入手,对新出现的盲目高消费群体的现实状况和消费心理进行了分析,指出这只是“证明自己的支付能力,以达到与他人的歧视性对比目的的炫耀性消费”。作者引经据典,摆事实、讲道理,提出必须构建一种平和的心态和健康理性的生活态度,进行理性、适度的消费。“毕竟,现在已经不是那个发了财就把十个手指戴满金戒指的年代,人们对于物质的消费开始变成个人情绪的一种选择,能省则省。让每一个铜板发挥它应有的价值,这样每个人才会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这篇评论体现了理性的生活观与现实社会的结合点,针对性强,说理充分,对引导合理消费,构建理性、和谐的节约型社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其次,要抓住经济生活中的焦点、热点问题进行选题。2005年8月,上海证券交易所不顾多数专家和广大投资者的反对,一味急切地推出宝钢权证交易,以致引发了过度投机,使得整个定价体系完全脱离了其基本价值和正股走势,给中小投资者带来了巨大损失。这一事件一时间成为财经领域的热点话题。2006年8月24日《国际金融报》发表评论员文章《管理层应当认真反思权证交易》,及时地向人们敲响了警钟。文章尖锐地指出这一问题的根源,提出证券交易部门需要认真进行反思,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等待合适的时机,参照成熟市场的经验,慎重把握。
再次,要注意选题本身的典型性和带动作用,做到把握一点,带动全局。对于新出现的经济现象、经济问题,要能够从全局的观点来审视和把握,从中选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点进行选题。《新华日报》1994年3月10日发表《扬州经验的特殊导向意义》,就是跳出扬州看扬州的例子。文章对扬州规模经济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并从中找出了对其他地方具有指导意义之处:就地域而言,找准路子,基础条件差的地方也可以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就规模经济来说,指明了小而全、小而散的工业是有可能走上集约化、规模化生产道路的;就所有制来说,搞活机制,国有大中型企业也可以重振雄风。
(二)文忌平淡
经济评论员文章写作要有起伏,切不可平铺直叙。一般应有对立面,即矛盾。这种对立面可以是结果截然相反的经济事实,也可以是人们意见相左的态度、观念。文章要抓住矛盾,在写作章法上应如同作画,错综多变,起落回环。例如,2005年12月26日《国际金融报》发表的经济评论员文章《“贱卖”之争凸显改革之难——论2005国有银行改革》,以下是节选的部分内容:
……
2005年,伴随着轰轰烈烈的股权分置改革,国有四大商业银行的股改及上市步伐骤然提速,而在股改路径和上市地点的选择上,则出现了截然对立的辩驳声:中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到底有多少内部问题和“不良信贷”?坏账剥离后的国有商业银行再度经历了外汇注资和股改之后当如何估值?究竟要引入怎样的战略投资者?到底去哪里上市更符合银行的商业利益?所有这些,都在这一年集中爆发。
可以说,银行改革已是“没有退路”的“背水一战”。关于股权分置改革的“开弓没有回头箭”之说,无疑也适合于银行改革。
凡是改革,总归有多方阻力。而且,改革的难度越大、力度越大,纷争和质疑也就越激烈。如果主导改革的人士能够从积极的角度分析“贱卖论者”的各种方法和观点甚至是论据,或许可以从中找到许多对国有银行改革有价值的东西。这场争论,远不是非此即彼那么简单,有谁可以精算一笔账,证明某家银行就没有一点“贱卖”的成分,或者说一定被“贱卖”?更何况,国有银行改革还有一些“大账”,恐怕是难以用数据进行具体计算和分析的,比方说改革的时间成本、机会成本、路径成本等又该如何计算?重要的是,又如何高屋建瓴地作出既符合眼前利益、又服从于长远战略的选择和判断呢?
银行“贱卖论”之争从一个侧面凸显了国有银行改革攻坚之复杂、之艰难,也从另一个侧面提示人们,金融改革等不得也急不得,对于种种可能出现的失误甚至是风险,应以殚精竭虑之心充分评估,应以如履薄冰之心小心操作。但是,它却不能引导出这样的结论,即困难已大到难以克服,市场化改革的路走错了。一句话,国有银行改革既需要大智慧、大魄力,也需要大胸怀、大视野。
我们认为,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仍应是银行改革的重要方向,但是要尽可能地公平对待所有投资方,立足“引智”,从容引资,以我为主,以图最大限度地让国有银行实现效益最大化,实现通过改革壮大和发展自己的初衷。
在国有银行改革的问题上,两种观点可谓是针锋相对,文章正是通过对比的方法,进行正反辨析,形成鲜明的反差和起伏;作者使用多个问句进行层层设问,道出了国有银行改革所面临的问题与困境,比平铺直叙、正面论述更生动、更有力量。
(三)语言朴实准确,分寸考究
首先,经济评论员文章的语言要尽量朴实、亲切,切忌居高临下、咄咄逼人。一篇优秀的经济评论员文章,在很大程度上取胜于亲切、心平气和地讲道理。下面是《经济日报》2005年3月4日刊发的评论《关注着你的关注》:
“你关注‘两会’吗?”昨晚打车,我问司机师傅。
“的哥”嘿嘿一笑:“原来根本不关注。可从前年开始,我们‘份钱’多少的问题也在北京‘两会’上讨论得很热烈以后,就开始留心了。你说怎能不呢?说的是咱自个儿的事呀!”
“你关注‘两会’吗?”与朋友网上聊天,我又提出了问题。
朋友马上回复:“当然关注啊!你难道没有注意到,近几年的‘两会’越来越务实、越来越具体了吗?像高校扩招的比例究竟应该是多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民工工资拖欠问题,这些可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啊!”
这位还在校读研的小弟的留言,让我着实惭愧了一番:比之当年的我们,现在的学生可真是“厉害”了许多啊。
至今还记得教科书上的表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牢牢背诵着这两句话长大的我们这一代,自小就记住了“两会”是“神圣庄严的国家大事”的同时,也给它加上了“学自课本、高于生活”的印记。
可现在,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3月2日去河南团驻地采访,工作人员告诉我:早晨刚刚到京的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代表,这会儿已经在工地上与河南籍的来京务工人员聊天了。
之后在山西团驻地,巧遇郭凤莲代表,这位当年的“大寨铁娘子”告诉我:“大寨这几年发展很快,全村人均总收入最保守的说达到了4500元,60岁以上的老人都有了养老金,日子过得很不错。可我还是要强调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还有许多农民看不起病啊!”
浏览一下“两会”代表委员们的议案提案题目,加大对农民土地种植补偿、建立长效安置帮教机制、遏止药价虚高、加强医药广告管理,甚至“新婚夫妇应该重视婚检”这样看似太过家常、实则关乎民生的问题和生活中的难题,都被一一列入,作为国家的大事,隆重地提上了议程。国家的发展大计与老百姓的民生凡事正越来越融合为一体,百姓的“小事”成为国家的大事,国家的大事就是要研究解决老百姓的“小事”。
今年的春节,黔西南山寨的部分村民们是与胡锦涛总书记一起度过的;今年的元旦,在矿难中失去父亲的小男孩在温家宝总理的怀抱里让委屈的眼泪尽情流淌。当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真正与老百姓们坐在一起,同欢乐共悲泣时,这心心相通的真情挚感凝结成了一种怎样巨大的精神力量!这是对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执政理念多么生动的诠释!
当国事与百姓小事相呼相应,当真诚信任与热切关注的浓浓情意在代表与人民间通畅流动时,我们国家的方针政策便会体现更多的民情民意,便会得到人民更多的理解与支持,我们的“两会”也便真正成为全国人民的“两会”。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这是怎样难得的一个良性循环。
写到这里,想到了一首歌:“因为爱着你的爱,因为痛着你的痛;所以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歌词写得很好,套用一句作为文章的题目:因为你的关注,所以关注着你的关注。
这篇文章没有大而空的官话、套话,而是在摆事实、讲道理,以亲切平和的行文语气体现出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其次,经济评论员文章很大程度上是代表编辑部讲话的,人们把它看成党和政府的声音。它所用的语言,特别是涉及党的经济政策和对重大经济问题的评价,要考虑影响,反复推敲,准确把握分寸。对需要树立的典型,不作人为拔高和夸大;对经济工作中的不良风气或丑恶现象,不作过分贬低和谩骂。如果分寸把握不好,会引发群众的不满,更会给媒体的声誉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比如讲房地产市场,一些记者只会尾随政策走向和市场数据统计,不作实地调研,就盲目地作出了或看涨或看跌的判断,结果经不住市场的考验,势必引起人们的反感。这种强调一方而忽视另一方的评论方式是有失分寸的,很容易产生片面性。写经济评论员文章必须通观全局,在任何时候都保持冷静的头脑,不要赶时髦,人云亦云。例如,近年来彩信、彩铃、网络游戏等新兴娱乐产业创造出巨大的产值,给互联网经济带来巨大的活力,一时间成为人们关注和投资的热点。为此,《经济日报》在2006年9月27日专门刊登了经济评论员文章《互联网创新趋于理性》,在肯定这些娱乐产业带来的正面作用的同时,又冷静地指出,把娱乐产业作为互联网创新的唯一商业模式,是互联网应用不够成熟的表现。互联网真正的商业价值应当依赖于互联网信息的深度整合,及其向整个传统产业和服务业的逐步渗透。该文在对互联网价值的分析尺度上把握得非常准确,令人信服,给人以启迪。
思考题
1.找几篇报纸经济评论并分析其选题。
2.找几篇报纸经济评论并分析其立意。
3.找几篇报纸经济评论并分析其结构特点。
4.找几篇报纸经济评论并分析其论证方法。
5.在报纸上找一篇经济评论,选择不同的角度加以改写。
6.依托一篇重要的经济新闻报道,写一篇报纸经济短评。
7.根据当前社会上出现的重要经济问题,写一篇报纸经济述评。
8.根据近期社会上出现的重要经济现象,写一篇报纸经济评论员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