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报纸经济通讯写作
第一节 报纸经济通讯写作概述
通讯这种体裁是记者的“常规武器”。许多新鲜的事件靠它来传播,许多重要的典型靠它来报道,许多精彩的场面靠它来反映,许多迫切的问题靠它来提出和探讨。经济通讯是通讯这个大家族中的一员,它常常抓住新近发生的典型经济事物或重要的经济事件,从一个侧面或一个角度,写出一种经济思想、一个经济人物、一种经济经验、一个经济问题,具体深刻且生动感人。
一、经济通讯的特点
(一)新闻性
既然经济通讯是新闻报道的一种形式,经济通讯的内容就必须具有新闻性,也就是说,要具有新闻价值。首先必须新鲜,即时间近,内容为读者所未知,能够起到耳目一新的作用。其次是重要,即内容具有重要性,或关系到千百万人的切身利益,因而影响广大。再次是要有共同兴趣,即内容富含知识性、趣味性、人情味,为受众所喜闻乐见,或能激起受众的某种情绪。
(二)完整性
经济通讯是经济消息的深入和补充,或者说是经济消息的延伸和扩展。经济消息常常简要地报道一个经济事实的片断,经济通讯则常常要详细地展示所报道的经济人物和经济事件的具体情况,有时要反映经济事件的“全过程”,因而具有完整性。
经济通讯的完整性要求记者掌握更加丰富扎实的经济事实材料。为此,采访要深入再深入,有时要经过多次反复采访才能搞清事物的来龙去脉。
(三)形象性
经济通讯必须形象地报道真人真事,它比经济消息更生动形象。经济消息概括性强,经济通讯具体性、形象性强。经济通讯有经济人物的外形,有经济人物活动的环境,有经济事件过程及细节,有景物描写、心理描写。因而,经济通讯在表达方法上更加自由灵活、变化多端;比经济消息有更多的描写、议论、抒情;语言更加生动活泼,具有生活气息和文学色彩。经济消息写作主要用逻辑思维,经济通讯写作除逻辑思维外,还要较多地运用形象思维。当然,这种形象思维又不同于文学的形象思维。
(四)专业性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经济活动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市场的开放使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成为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日趋火热的经济生活给经济报道展现出一个无限广阔的天地。经济工作的特点是专业性强,经济通讯要报道经济生活的真人真事,就要求记者认真掌握经济专业方面的知识,认真研究经济和经济生活,把经济通讯写得生动、活泼、真实、感人,使它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内容,让人们把阅读经济通讯作为一种享受。
二、经济通讯的选材
(一)经济通讯典型的确定
经济通讯的作者不能塑造典型,只能发现典型、选择典型、确定典型。因此,要取得经济通讯的材料,关键是发现并选定一个好的对象,也叫典型对象或新闻线索,这是经济通讯写作活动的起点。
经济通讯的典型对象是指现实社会生活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能够集中突出地说明某一社会现象本质特征的经济人物或经济事件。如典型经济人物、典型经济事件、典型经济经验、典型产品、典型报告、典型示范等。典型对象(线索)选择得是否准确、是否具有普遍意义、是否有宣传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通讯写作的成败。
典型对象的选择标准有三点:
一是记者要胸怀大局,选择能体现时代精神的经济人物和经济事件。典型来源于现实经济生活,这要求记者必须立场正确、具有强烈的政治敏感、目光锐利、嗅觉灵敏、对党和人民有高度的责任心,这样才能关心全局,及时发现社会中发生的各种经济问题,识别和抓住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具有时代特点和反映时代精神的经济人物和经济事件。这样,经济通讯的典型对象才能源源不断地被挖掘出来。反之,如果对党的事业、对人民的创造性漠不关心,就必然对具有时代精神的典型经济人物和经济事件视而不见。
二是要选择人民所想、人民所爱、人民所急于了解的经济人物或经济事件来报道。记者要选择这样的典型,必须关心人民群众的新思想、新创造、新发明以及他们在经济生活中的愿望、要求和呼声。只有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同人民群众呼吸与共,才可能发现和确定人民所爱的典型线索和材料。这样的典型经济人物或典型事件才能指导经济生活和经济工作,促进经济建设。
三是选择典型要从对象本身衡量,考虑其是否生动感人,是否含有一定的情节和生动的细节。对于那些不便披露的事实材料,要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舍弃。经济通讯典型对象(线索)的选择和确定,是一项严肃而重要的工作,特别是一些重要典型的宣传和报道,关系重大,影响深远,要以十分慎重、负责的态度对待。为了准确、恰当地选好典型,还要依靠领导和群众,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
(二)经济通讯材料的挖掘
典型对象确定之后,紧跟着的是对材料的挖掘。采访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这个经济典型“如何好”、“为什么好”。如果是采访反面典型,当然是朝反面挖材料。
经济通讯材料的挖掘是一项艰苦的劳动,采访前必须有充分的准备。这包括事先阅读有关资料,对采访对象的专业、生活和工作应事先有所了解,以便在采访过程中尽可能找到“共同的语言”。记者还应有敏锐的判断力,善于随时随地抓题材,一旦发现线索,就要跟踪下去,要有一种“不到黄河心不死”的韧劲。
一般在采访中明确了经济通讯的主题之后,材料是否充实,可以从下列五个方面来衡量:(1)是否掌握了每一个具体情节和生动细节的材料?(2)是否挖掘了经济人物的思想?(3)新闻的六要素是否搞清楚、弄准确了?(4)采访对象是否全部访问完毕?(5)群众对经济人物、经济事件的评价怎样?领导、专家的意见和看法怎样?如果以上五个问题的答案都是令人满意的,那么经济通讯材料的挖掘就可以告一段落了。
三、经济通讯的主题
(一)主题是经济通讯的灵魂
通过采访搜集了经济通讯的材料之后,如何选用材料?哪些该写,哪些不该写?这就要提炼主题。经济通讯的主题就是记者在经济通讯中表达的中心思想。
主题思想明确了,立意清楚了,选择和组织材料就有了标准和依据。所谓“立主脑,理枝叶”就是这个意思。一篇经济通讯的主题思想像一根红线,把各种素材串在一起,形成一篇完整的经济通讯。
通讯的主题是在采访、写作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般是:先有素材,后有题材,再有主题。
采访中收集到的大量尚未经过综合整理、提炼加工的原始材料,叫作素材。记者根据一定的报道思想,根据自己对事实的理解和评判,从大量素材中选择、提炼、加工成的写作材料,叫作题材。题材经过记者深思熟虑,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抓住本质和核心,逐渐形成一个明确的思想,这个思想叫作主题。由此看来,经济通讯的主题是从经济实践和实际材料的综合分析中来的,它是记者调查研究的产物。
有两种提炼主题的方法是必须反对的:
一是印证式提炼法,亦即主题先行。有些记者不在调查研究上下工夫,而是先从上面的某些精神中得到一个思想(如提倡什么,强调什么,反对什么),就把它当作文章的主题,然后去找点材料说明它、印证它。过去在不正常的政治气候下有一句话:“坐在上面想点子,跑到下面找例子,关起门来写稿子。”有些记者往往脱离实际,违背事物的本质,宣传错误的东西。这种教训永远需要记取。
二是推论式主题提炼法,亦即拔高主题。主题不是从实际材料的分析中自然得出的,而是记者把主观的东西强加于新闻人物和事件;或者说是把一些政治意图、宣传要求作为标签,硬贴在新闻事实上,误认为新闻的主题拔得越高越好,越高越有教育意义。于是,就脱离实际搞推论。有的人工作有成绩,记者就推断他思想一定很好,思想好一定是因为长期坚持学习、注意修养、靠拢组织等。这样一步一步推,主题越拔越高,也越来越脱离实际。不少“高大全”的经济人物报道就是这样产生的。
提炼经济通讯的主题一定要坚持实践标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违背这个认识路线的,所谓“动机良好”论、“效果不错”论、“方向正确”论,都是不足取的。
(二)经济通讯提炼主题的要求
经济通讯提炼主题的要求是:集中、新鲜、深刻。
1.集中
经济通讯的主题要集中在一点,主要宣传一种经济思想,提出一个经济问题,提供一项经济经验。写经济通讯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不要企图在一篇经济通讯中说明和解决许多问题。如写经济人物,既廉洁奉公,又开拓进取、乐于助人,再加上谦虚谨慎;或写经济经验,既执行经济政策,又发动群众、学习他人,再加上搞好后勤……这样面面俱到,一定写不好,多中心等于无中心,主题思想不集中,经济通讯就没有生命力。
例如,1993年,上海杨浦大桥建成,这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斜拉桥。要写这个重点工程,可以从各个方面表现各种不同的主题。可以写领导决策的正确,可以写设计、施工、临场指挥,可以写全市人民和全国人民的关心、支持,可以写大桥建成对上海发展特别是开发浦东的重大意义等。《新民晚报》的记者经过深思熟虑,写了一篇与其他新闻媒介的作品大不相同的通讯:《中国质量的一座丰碑》,集中写大桥的质量问题,既切合时代要求,又符合客观实际,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被评为“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经济通讯的主题要集中。集中在哪一点上?应该集中在事物的本质特点上,集中在经济报道的目的性、针对性上,而且要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反映时代的气息、精神。经济通讯的主题,只要紧扣时代、经济形势和经济任务,回答老百姓在经济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能引起强烈的反响。
2.新鲜
经济通讯要有新意。所谓新意,首先表现为主题的新鲜。有新经济思想、新经济问题、新经济经验,意境上别开生面,立意明确,观点鲜明。最好要见人之未见,言人之未言,不炒冷饭,不人云亦云。
要善于抓时代尖端的东西,抓经济生活潮流前沿的东西,这样能令人耳目一新。例如新华社记者写的《金涛拍岸》,讲上海建造地铁,有关部门与外商谈判的谋略与决策,最终确定引进德国资金技术,实现最佳方案。这样的事件和问题过去从未涉及,使人开了眼界,长了见识。又如《经济日报》的经济通讯《开封缘何不“开封”》、《“小机”斗“大机”》等,反映的都是现实经济生活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也提出了新见解,因而能使人耳目一新。
经济通讯主题的新鲜,要求记者有一种探索的精神,不满足于写现成的、一眼望到底的东西,不重复别人的老材料、旧观点。记者本来就应该是时代潮流的弄潮儿,只有不断向读者提供新材料、新观点、新经验、新知识,才能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3.深刻
深刻就是不停留于表面现象,不就事论事,而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对事物的特点和本质、对事物所包含的意义认识得深刻,并能提高到党的经济方针、政策、理论的高度来报道。但是,经济事实的意义往往隐藏在现象的背后,记者必须像工人淘金和采玉那样具有“千淘成滤,闪烁积金”,“凿开顽璞,方始见玉”的精神,对事物进行认真的分析、比较、归纳,才能挖掘出它的实质和意义,使主题提炼得更深刻。
例如,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福建省武平县农民罗盛金就开始种植杜鹃等花卉,但因为缺乏特色,效益不好。一次,他在山坡上偶然看到一种野生花卉,长得煞是好看。他突发奇想:能不能将这种野生花卉培植成盆花来卖呢?于是,罗盛金就将这种花挖回来栽培。不过由于该花植株过于高大,要作为盆花进行规模化栽培,还得进行“矮化”才行。罗盛金租下30亩地,开始了艰难的摸索。虽然多次失败,但性格坚毅的罗盛金没有轻言放弃,凭借多年来种花的经验终于将野花驯化成功。罗盛金并不满足于此,还牵头成立了花卉协会,给想种此花的村民送去花苗和种植技术,帮助种植户联系销路,通过产业化经营创造了不小的奇迹。《福建日报》记者迅速掌握了有关方面的情况,于2006年4月6日采写了《咱农民也可以创新》一文,报道了此事的全过程和各方面的反映,集中揭示了当前农业生产中的一个新问题:当代农民也应当具有自主创新意识,在创新中实现共同致富。报道剖析了当事人成功的原因,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深化了通讯的主题。
四、经济通讯的结构
(一)经济通讯结构的特点
如果说主题是“灵魂”,材料是“血肉”,那么结构则是“骨骼”。安排结构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
经济通讯的结构与经济消息的结构有明显的区别。经济消息一般有导语、主体、结尾等较固定的结构形式,而经济通讯的结构则比较灵活、多样。一条经济消息因写一人一事,不但文字上力求简明精练,而且要把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写在开头作为导语;而经济通讯则忌“倒金字塔式”结构。
经济通讯的结构比经济消息的结构更为复杂多样。记者依据真实的材料,按照表现主题的需要,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把一系列材料分清主次,将开头、层次、顺序、详略、过渡、照应、转折、结尾等,合理地加以安排,使之成为完整的有机统一体,产生感染力量。
“文无定法”主要指结构而言。现实经济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这要求记者在写经济通讯时按事物的特点设计一个有个性的结构。如果经济通讯结构安排不好,就会写得杂乱无章。结构不好的经济通讯主要表现为两种通病:(1)“平”,即平淡,从头到尾平铺直叙,看了开头知道结尾,过渡性笔墨很多。(2)“散”,即经济通讯的结构散而不严谨,材料随便拼凑,显得杂乱无章,最精华的内容淹没其中。
安排结构的根本目的在于更好地表现主题。层次的确定、段落的划分、叙述先后顺序的确定、笔墨浓淡,以及如何开头、怎样结尾,都要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来确定。
对于经济通讯的结构,总的来说要求做到“完整、严谨、巧妙、和谐”八个字。
完整指的是首尾照应,匀称饱满,不残缺零碎,也不“画蛇添足”。
严谨指的是精当细密,环环相扣,无懈可击。特别是内容要周密,没有“顾此失彼”、“挂一漏万”的情况。另外是结构安排周密,没有“破绽百出”、“颠三倒四”的毛病。人们经常赞美好的通讯结构是“匠心独运,天衣无缝”,说的就是结构“严谨”。
巧妙指的是波澜起伏,材料安排得当,铺得开,收得拢,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和谐指的是自然和统一。结构要顺理成章,行止自如,不牵强附会。形式上、内容上、格调上要相适应,通篇一贯。
(二)经济通讯结构的形式
经济通讯的结构是多种多样的,没有固定的格式,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和宣传的需要来安排,同样的内容也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写法。但通常有几种较固定的形式被记者普遍采用。
1.纵式结构
经济通讯的纵式结构是指发展、延伸、推进地组织材料的结构方法。它有两种结构方法:一是按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展开情节,以事件为线索,脉络清晰,首尾一贯,一气呵成。这类通讯,事件的发展和文章的展开相吻合,容易为读者所理解和接受,记者一路写来即可。二是按作者思维的逻辑发展组织材料,也就是以思想为线索,用材料来阐明作者的观点。这一类通讯,常常要写许多事件,所以不能以某一中心事件为线索,而要以作者的思维逻辑顺序为线索。例如,《经济日报》1993年2月推出的系列报道之一《“小机”斗“大机”——记发生在大连市的“三师出走”风波》,作者主要不是要写“小机”斗“大机”的故事经过,而是要通过这个故事,提出一个当前经济工作中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大中型企业怎样才能搞活,究竟能不能搞活?市场竞争是否需要一定的秩序,究竟应该建立什么样的秩序?乡镇企业机制与国有企业机制有何不同?为什么国有企业基础很强却往往竞争不过乡镇企业?这篇通讯先写了“小机”斗“大机”的故事,再写“大机”厂厂长与“小机”厂厂长及上级单位对这一事件的不同看法,然后写记者与其他企业领导和职工座谈时的议论。通讯层层深入,最后提出普遍性问题,并指出解剖这个“麻雀”大有益处。显然,这样的结构,主要是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而不在于写一个故事。
2.横式结构
经济通讯的横式结构是指根据一个主题思想,把几个单独的故事或一件事的几个侧面的材料,组成一篇通讯。这种结构往往不是反映一个中心人物,也不是孤立写一件事,因此,它一般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这些人和事必须在一个主题统率下进行报道,它的思想主线必须十分清晰明确。如2004年11月29日的《中国经营报》在B1版中以《危机时刻 对招不如拆招》为题,就王均瑶去世、巨能钙含双氧水和麦当劳总裁患直肠癌等一系列经济事件,报道了各公司的不同应对。记者将这一系列看似毫无联系的事件归纳为危机公关,在一个主题的统率下将几个不同的事件并列起来,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横式结构的经济通讯。
危机时刻 对招不如拆招
不久前,均瑶集团的灵魂人物王均瑶去世,这让人们疑虑“后王均瑶时代”均瑶集团的命运;北京巨能科技新技术产业有限公司的产品巨能钙因出现了双氧水问题在业界引起轩然大波,巨能钙品牌遭遇毁灭性的打击;11月24日,麦当劳总裁查理·贝尔因肠癌辞职,坊间再次传言“都是因为食用汉堡所致”……
近来频繁发生的各式风波将企业推到被公众和舆论质疑的风口浪尖。当危机出现时,处在漩涡中的企业如何在第一时间通过巧妙、得当的方式化解危机是至关重要的,有时这甚至决定了一个企业、一个品牌的存亡。
选择“说”还是“做”?
11月7日王均瑶去世,消息在10日被正式披露。18日,均瑶集团在总部召开媒体见面会,均瑶集团新任董事长王均金率董事局和经营班子集体亮相。王均金承诺,均瑶集团的发展战略、品牌、社会责任保持不变,均瑶集团将平稳过渡到“后王均瑶时代”。
此后,伴随王均瑶的去世,均瑶集团的媒体曝光率达到了惊人的程度,有宣称开启了“后王均瑶时代”的,有新董事局在上海集体亮相的,有明确三点承诺的,有关注下一代的,还有关于遗产税的……
安邦集团研究人员认为,本来围绕一位去世的企业家是不应这样炒作的,但现在均瑶集团这样的市场操作却可以认为是一种风险控制措施。因为王均瑶的去世对均瑶集团的资金链会产生影响,如果增加一定的信息透明度,博取社会的同情,将会有助于缓解紧张情形,争取时间来进行企业内部的结构调整。在记者接通均瑶集团新闻发言人陈先生的电话时,他只对记者说了一句话:“该公布的我们都公布了,现在我们只想认真地做些事。”
均瑶旗下的业务都是目前竞争很激烈的行业,比如奶业和航空业,对资金敏感度比较高。王均瑶是均瑶集团的领军人物,他的去世必然会引起公众舆论对均瑶集团的诸多猜疑,集团的投资者和合作者也会产生疑虑,这对均瑶集团的资金链会产生影响。
安邦首席分析师陈功说:“在第一时间内,均瑶用集团内部的具体信息,消除质疑和猜测,增加企业运营的透明度,而透明度是和可信度挂钩的,通过这种市场操作行为进行风险防范是非常明智有效的。”
因对风险控制处理不当造成资金链受冲击,这对上市公司的财务影响尤为明显。格林柯尔就曾几度在类似事件上摔了跟头,先是收购科龙受到媒体质疑,后是遭香港学者郎咸平当头棒吓,再遭舆论质疑。在两次公众质疑前,格林柯尔都犯同样的错误,只是在言语上否定和反驳。两次事件中,格林柯尔的股价都大跌,股价大跌的损失很可能对企业资金链造成一定影响。
“一些企业在遇到不利的舆论质疑时,往往会本能地反驳。而事实上,言语反驳是没有力量的,在舆论质疑时反驳的传播效果往往得不到公众的信任,企业更应该用事实根据和实际行动去增加信息透明度,消除疑虑,赢得信任。”陈功表示。
“冷处理”还是“热处理”?
相比均瑶,巨能钙在风险控制上则显得有些惊惶失措。面对媒体的报道和外界对巨能钙提出的质疑,巨能公司总裁李成凤四处出击:11月19日,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对《河南商报》的报道,用“严重失实、危言耸听”八个字来形容,而《河南商报》的回应是,“事实胜于雄辩,更胜于诡辩”;11月20日,李成凤又与网民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交流,再次声称巨能钙产品是安全的。
对此,陈功认为,巨能钙的风险控制水平比均瑶集团差得远,如果巨能钙一开始就从正面积极处理这个问题,反而不会走到今天的“绝境”。巨能钙在风险控制上的处理反而将风险扩大化了。无论是自相矛盾的解释,还是恐吓性的法律诉讼,还是抛出“一名离职员工报复公司”的解释,企业明显已经失去了市场信用。
巨能钙可以借鉴“召回”的做法,需要“召回”的产品性质与巨能钙事件有些类似,但是采用“召回”这一方式能将风险控制在部分产品的范围内。
同样,麦当劳在风险控制上的处理方式无疑也值得中国企业学习。麦当劳在风险出现的时候,总是心平气和地低调地配合质疑,不动声色地通过转移公众注意力达到转移矛盾的目的。
近日,麦当劳总裁查理·贝尔因肠癌辞职,半年前其前掌门人吉姆·坎塔卢波死于心脏病,于是有传言“两任总裁的健康问题都是因为食用汉堡所致”。事实上在吉姆·坎塔卢波因心脏病去世的时候,就有人猜测“他是吃汉堡吃死的”,甚至有媒体刊登“1个炸鸡腿等于60支香烟的毒性”的研究结果。但是,不管怎么样的风险出现,麦当劳都只是不动声色地将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到管理层的正常交接和公司运营上,并采取各种措施让对汉堡与癌症的关联质疑的影响缩小并冷却。
即使在面对抨击快餐食品影响健康的纪录片《给我最大号》在美国产生声势浩大的影响时,麦当劳也只是心平气和地配合着宣布取消餐厅“特大号”食品的销售,并推出了更为健康的成人“快乐餐”,里面包含蔬菜沙拉、瓶装水和计步器。并且宣布,今后将陆续推出更多有益健康的食物。低调的顺从配合,无疑给当时的大众情绪降了温,建设性的举动让人们看到麦当劳的真诚。
虽然,不是所有的风险都能够解除,但是在第一时间内,通过正确有效的市场操作手段并给予有利于企业的引导,可以将风险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陈功指出,企业风险控制是必须要注意的重要环节,哪个企业忽视了这个问题,哪个企业可能就是生存在表面辉煌之中,只能凭运气随波逐流。
这篇经济通讯分三个部分,每一个部分可以各自独立,都有一个完整的故事。第一部分介绍了均瑶集团在王均瑶去世后所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如新董事局亮相、增加信息透明度、博取社会同情等,将可能对资金链产生的影响降至最低,争取了时间来进行企业内部的结构调整;第二部分介绍了巨能公司在双氧水问题被媒体曝光后,总裁李成凤四处出击,无论是自相矛盾的解释,还是恐吓性的法律诉讼,巨能钙在风险控制上的处理应该说是失败的;第三部分介绍了麦当劳通过转移公众注意力,在风险控制上取得了成功。如果把这三件事情孤立起来写,就很难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和启迪。于是这位记者把三件事情有机地安排在一起,将它们统一于一个主题之下,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这个主题就是通讯标题所说的“对招不如拆招”,它说明了危机公关能力和风险控制手段在企业运作中的重要性。这篇通讯中三个事例尽管时间、地点、事实各不相同,但阐述的主题和道理是一样的。
横式结构的特点是:一个主题统率下采用多种事例,因此给读者留下有力、可信、生动的印象;报道面广,取材不太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层次分明,结构易于变化。但要防止套用“观点加例子”的模式。
3.纵横交错式结构
纵式结构和横式结构各有其优点和长处,但又各有其缺点和短处。横式结构不易承上启下,一气呵成;纵式结构不易在时空上跳跃,容易拖沓。
纵横交错式结构是采取二者结合的方法,取二者之长,避二者之短。它既注意了事态发展的时间上的连贯性,又重视不同事物与不同人物在主题统率下的统一性。这种结构以“分镜头”的写法为多,有较大灵活性,运用得好,能使通讯立意深刻。
上述几种经济通讯结构方式,究竟哪一种更好?对这个问题很难作简单的回答,要从实际出发,根据经济通讯的内容来决定采取何种结构方式,从而为表现一定的主题服务。
经济通讯的结构可以而且也应当不拘一格,记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有的人主张向散文、报告文学学习表现方法和技巧,有的人把通讯结构分为逐步深入式、倒装回溯式、并列集锦式、曲折穿插式、交替进行式……都不无参考价值。不管哪一种结构方式,都要有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思想,更好地吸引读者,并使经济通讯具有一种节奏美和匀称和谐之美。
五、经济通讯的基本表达方法
经济通讯反映的经济事实比较详细、完整,也比较曲折、复杂,写作上可以具体、形象、自由、灵活,所以表达的方法也多种多样。记者的风格不一样,表达上也会有很大的差别。常见的基本表达方法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而且常常把几种方法糅合在一起,一般是以叙述和描写为主。
(一)叙述
经济通讯一般采用叙述的方法向读者介绍经济事实(人物、事件等)。叙述的方法比较符合人们的思维规律,容易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在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反映人物的行动、思想,以及反映事物和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方面,叙述的方法比较能够做到简要明确。
叙述的方法又可具体分为下列四种:
1.从头至尾或由浅入深的叙述方法
按照事情发生的前后经过以及人们思维发展的顺序,从头至尾、由浅入深地介绍经济事实,不追求故事情节的跌宕变化,老老实实地一路写来,把一件事情讲得清清楚楚。这种叙述的方法最大的优点是:条理清晰,脉络分明,一目了然。
但顺叙不等于报流水账。经济通讯的叙述多数用顺叙手法来写,但根据内容的不同,照样可以写出多彩多姿的通讯作品来。如《深圳特区报》的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就写得气势奔放。
近几年来,按照记者思维的逻辑和感情的发展线索把一些材料组织在一起的写作方法被较多的作者所采用。这些通讯往往既能告之以事,又能晓之以理,也能动之以情。
经济通讯写作中的顺叙,虽有线索清楚、条理分明的优点,但如果只用顺叙一种方法,特别是用得不好时,确实容易给人平铺直叙的感觉。所以,还要灵活运用其他叙述方法。
2.头足倒置或中心开花的叙述方法
记者为了有意识地突出事情的结果,或突出精彩的情节、场面,常常打破从头至尾的叙述方法,采取“头足倒置”或“中心开花”的叙述方法,一开头就抓住读者。这种写法别开生面,有一种倒悬、紧张之感,产生一种悬念,吸引人们追本溯源,了解事情的全貌。例如,《人民日报》在1978年1月7日发表的著名通讯《亚洲大陆的新崛起》,记叙了李四光的不朽业绩。文章一开头写1949年9月底的一个夜晚,在英吉利海峡的朴次茅斯港口,有一个身材高大的中国人,快步踏上了一艘开往法国的渡海轮船。这个人是谁呢?他到哪里去呢?他为什么离开英国呢?这一切问题,都待后来用倒叙的方法慢慢向读者交代。这种叙述方法可以避免“流水账”,能引人入胜。有时,看完全文才能恍然大悟,效果较好。但倒叙之后,在原原本本交代事情经过时,还得用较多篇幅来顺叙,光靠倒叙是不能把事情交代清楚的。在倒叙转为顺叙时,要过渡得自然,不要跳来跳去,使人看不清楚,影响传播效果。
经济通讯中运用倒叙的方法,还要防止千篇一律。许多经济通讯的开头往往就是一个场面描写,或一个精彩的动作,或一个鼓舞人心的成就,然后再从头讲起,这种方法用得太多了,也会使读者感到乏味。倒叙的方法也要有变化,有的经济通讯,把倒叙和经济人物思想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就很吸引人。
3.穿插材料的叙述方法
在叙述的过程中,根据表现主题、刻画人物、说明事实的需要,穿插一些个别的场面、背景、人物、事件和有关资料,然后再继续叙述下去。有了穿插,事件和人物就会明晰和丰满,文章就扎实、有厚度,不至于单调、干瘪。作者旁征博引的议论和联系实际材料的抒情也可以作为插叙的内容。运用插叙,要注意做到少而精、不跑题、不枝节横生。
4.夹叙夹议边述边评的叙述方法
有许多事情光靠原原本本的叙述,还不能充分说明问题,或者还不易被人们理解和激起人们的感情,因此记者就要一边叙述,一边作些必要的说明、分析和评论,使事理糅合在一起,帮助读者理解和接受。如何夹叙夹议,是大有讲究的。两者结合得好,给人以质朴自然、天衣无缝的感觉;结合得不好,则给人以生拼硬凑、矫揉造作的印象。夹叙夹议不等于“概念加例子”,它在经济工作通讯中用得最多,一般的经济通讯不宜用得太多。
经济通讯中的夹叙夹议,要求记者对事物有真知灼见,在叙述时明确尖锐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或结论,切忌模棱两可,吞吞吐吐,欲言又止;另外,要有鲜明的爱憎感情,喜怒哀乐溢于言表;或柔中寓刚,有露有藏。总之,要有说服力和鼓动力,有思想性和启发性。记者只有对事物想得透,理解得深,才能挥洒自如。
(二)描写
描写是经济通讯中重要的表达方法之一。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具体形象的描绘,可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增加通讯的感染力。
根据对象和范围的不同,描写可分为人物描写、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三种。
1.人物描写
通讯,特别是经济人物通讯,除了要叙述故事情节之外,还要着重写人,把人写活,要通过对人物的肖像描写、对话和行动描写、心理描写,把经济人物的先进事迹、先进思想鲜活地反映出来,更有效地教育读者。
写外貌:通过对经济人物在一定时间、一定条件下的肖像、体态、服饰、神情风貌的描写,展示经济人物的精神面貌、性格特征。肖像描写要求通过现象反映本质,先给人以生动直观的印象,使人们一见生情,进而深刻地理解人物的行动、语言和心理。
写动态:这是人物描写的主要内容,经济人物的事迹和思想主要通过对话、行动表现出来。没有对话和行动,经济人物就不是鲜活的,而是概念化的。对话一般可用在经济通讯的关键之处,属于展开部分、详写部分。一般是两人谈话,有时也可以是数人谈话或一人独白。对话的作用主要是:发展故事,展开情节,刻画心理,突出个性。所以,记者不能把生活中的平常谈话都搬到通讯里去,而要精心选择能够发展故事、展开情节和刻画心理、突出个性的语言。对话要少而精,客观真实,具有个性。一篇经济通讯插入一些精彩的对话,常常会使文章活起来,使经济人物个性鲜明、故事清晰。
写心理:对人物的内心世界的揭示,能够帮助读者深刻地理解人物,体会出人物的高贵品质和独特风采。人物的心理描写得典型,有时能够成为整篇文章的主题,或使主题升华到应有的高度。《亚洲大陆的新崛起》的第一主题就是党能领导科学,领导国家。通讯用了两处心理描写,强烈地表现了这个主题。一处是等李四光回国,地质会议等了五个月,周总理讲李四光是一定会回来的,可能是路上遇到了困难。李四光不来,会议就不开,最后李四光果然回来了。当李四光听到总理这样说时,“一阵阵巨大的暖流冲击着李四光的心房。即使是印度洋上的冬季巨浪,也不曾使他受到这样的震动!李四光这时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建设理想的富强国家,在科学事业的准备方面,具有何等的魄力和远见呀!”另一处是李四光1958年入党时倾吐的感想:“我一生经历了曲折的道路,共产党就是我最后的归宿。”这些心理描写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作者不只是在写李四光个人的先进事迹,更主要的是通过李四光的事迹在歌颂党,这就使主题更加深刻了。
肖像描写、对话和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常常结合起来运用,来刻画一个完整、丰满的经济人物典型或反映典型经济事件。
2.场景描写
经济通讯中的人物和事件离不开一定的场景。对事件发生和人物活动的特定环境进行适当的、必要的描写,可以帮助读者了解人物和事件的性质、状况、意义,起到交代背景、烘托人物、渲染气氛、加深印象的作用。不少优秀的经济通讯把一定的场景描写和作者的独特感受结合起来写,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形成一种“写意”的手法,能够使通讯产生激动人心的力量。当然,通讯中的写意与文学中的写意是有所不同的。通讯的写意必须以现场所发生的具体事实为基础,用生动的事实说话,不能凭空虚构想象,要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
3.细节描写
经济通讯的形象性和感染力,离不开生动的情节。要把故事情节展开来写,让读者明白事情是怎样一步一步进行的,矛盾是怎样一步一步斗争发展的,人的认识又是怎样一步一步提高的。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要有一系列的细节来充实它,所以细节描写成为经济通讯写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成熟的记者都十分重视细节的采访和写作。细节可以使故事曲折动人、人物丰满、主题深刻鲜明。但并不是任何细节都值得作者去描写一番,要选择最有典型意义、最能说明问题实质的细节来描写刻画。
在经济通讯写作中,要处理好详写与略写的关系,详略要得当。经济通讯中的细节描写属于详写的部分,需要精心选择材料,着力描写。凡是经过严格选材、深入开掘的细节,都会使人一读难忘。例如,2004年11月27日《经济观察报》在刊发入世三周年专题时,这样描述龙永图:
1965年,中国社会正处在山雨欲来的飘摇之中,一个小伙子从贵州大学英美文学专业毕业后幸运地被分到了外经贸部工作。他现在还记得初次面对大城市的无知与尴尬:“在北京第一次喝汽水,我觉得简直像喝毒药一样,但是花一毛钱买的,又怎么能丢掉。还有,单位给新来的大学生办了月票,我以为月票只能乘坐15路公交车上班。那时,为了到北海参观,我走路走了一个钟头。一个星期后,人家才告诉我,凭这月票在北京处处都可以乘车。”这个新来的大学生叫龙永图。
龙永图可以说是中国入世的关键人物,这段名人琐事的记录,好就好在它不仅呈现给受众一个非常亲切的龙永图,同时也多少影射出当年刚入大城市的龙永图正像刚刚跨入世贸组织大门的中国,一切需要适应、学习。简练的文字恰到好处地表现出这篇通讯的主旨,注重细节与情节的描写,真实自然,达意传神,起到了“软化”报道的作用。
写经济通讯掌握材料要多,运用材料要精。切忌材料成堆,舍不得割爱,又不善于突出。真正体现个性特征的细节一定要抓住不放,给以突出的描绘,让它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许多通讯虽然经济事实写了很多,但给人的印象仍不深刻。经济通讯中有一两个精彩的细节会使作品陡然生色;而一旦抽去这一两个细节,全文就大为失色。所以,经济通讯中细节的选择和描写,不单纯是一个技巧问题,主要还是作者能否深入分析人物和事件、能否分清主次、能否鉴别现象和本质并进行取舍的能力问题。
经济通讯中的细节描写比经济消息中的细节描写要多得多,所以经济通讯的采访要十分细致,尽量把问题问得细一点,掌握各种具体的材料,包括在一些重要的时刻和关键的问题上,人们有什么对话、动作,是怎样的神情姿态,周围是什么环境气氛等。要善于用群众的眼睛和作者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分析,找到最重要的细节。掌握了细节的本质特征和具体情况,才能写好它。
(三)议论和抒情
经济通讯写作在原则上要用经济事实说话,因为经济通讯属于新闻报道的范畴,必须按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办事。但适当地运用议论和抒情,不仅不违背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还能使经济通讯主题深刻、人物鲜明;不仅能晓之以理,而且能动之以情,唤起读者思想和感情上的共鸣。
议论是作者直接对事物的本质、意义、内在规律和它与其他事物的联系等,从理论原则、政策思想上加以揭示指明和引申发挥。抒情则是作者主观感受和爱憎感情的直接抒发和表达。议论和抒情往往是很难截然分开的。在一篇经济通讯中,议论和抒情只是在关键之处使用,并且几乎总是紧密地连在一起,有情有理,增强经济通讯的说服力与感染力。
在通讯中,议论和抒情的作用具体说来有以下四个方面:
1.揭示本质,深化主题
例如,1997年9月5日《长沙晚报》发表的长篇通讯《金温铁路世纪梦圆》,报道了浙江从金华到温州建造铁路的曲折历程,并对这条合资建成的铁路作了议论:
目前,浙江省的7个贫困县和1个全国贫困县都集中在金温线之内。连绵的群山,割断了山区与外界的联系,成为浙江省经济发展明显滞后的低谷带。在浙江,西南地区虽然有半壁江山之称,人口占全省的49%,而工农业总产值却不到全省的30%。而事实上,浙江西南有着丰富的资源优势。武义的萤石、缙云的沸石、青田的叶蜡石在全国都有名。伴随着铁路的开通,人流、物流、信息流,必将带动沿线人民的观念转变和经济发展。
末尾又说:
金温铁路改善了浙江省的投资环境,也为今后浙西南向南沟通福州、厦门、广州,向北连接宁波奠定了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金温铁路是一条接轨之路,它的贯通,和浙赣线接上了轨,进而又被纳入全国铁路运行网络,与全国接上了轨。接轨,既解决了扶贫问题,更解决了发展问题,为浙西南地区插上腾飞的翅膀,带来无限的希望。
如果仅仅报道一条铁路通车,读者很难从中得到更多的东西。作者通过一番议论,把事物的本质点明了,读者从中得到了宝贵的知识和启迪。
2.使事实形象生辉
例如,1997年7月1日新华社发的通讯:《向着国旗敬礼——香港回归后天安门广场十万群众观升旗》中有这样几段:
在太阳从共和国东方地平线升起的时刻,升旗手面向天安门城楼,左手用力向空中一抛——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高昂奋进的《国歌》旋律中冉冉升起。军人们“唰!”地立正,向国旗行注目礼。在“……前进、前进、前进、进——”的吼声中,十万人的心潮随着国旗的上升而升腾。
这是一面浸透了千万英烈鲜血、展示中华民族尊严与荣誉的旗帜:
1949年10月1日15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在这里由毛泽东主席亲手升起;
1971年,五星红旗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厦前第一次升起;
1984年,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赛场上空升起;
1996年,五星红旗首次搭载中国自行研制的返回式卫星遨游太空;
五星红旗还曾在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在地球南、北极的上空飘扬……
就在1997年7月1日零点钟声敲响的时刻,五星红旗第一次在香港的上空升起。
显然,没有这样的议论和抒情,五星红旗的价值就难以显现,通讯的思想力量和感情力量也会是大不相同的。
3.借助议论,阐明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
通讯《“一厘钱”精神》用议论把三个故事——北京墨水厂从一瓶墨水的包装中节省一厘钱,北京制药二厂珍惜一分钟,北京火柴厂如何减少一根火柴废支——串联起来,提升到哲理的高度,使之在逻辑上衔接和连贯起来,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伟大的事业要从最小的事情做起。几个小标题分别是:“一厘钱”、“一分钟”、“一根火柴”、“一个真理”。这样,就把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以及它们所包含的真实意义讲透了。而没有作者的议论,几个分散的小故事就显得琐细无力,很难深入人心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
4.激发读者的感情
经济通讯中的议论和抒情,要用得少而精,恰到好处。一般不需要用大量的抒情和说理,在客观报道事实的基础上“画龙点睛”即可。经济通讯主要还是要靠经济事实,90%以上的篇幅应是报道事实。特别是不要在经济事实不充分有力的情况下,用虚浮空泛的议论抒情去弥补事实的不足,这样做,经济通讯会显得更加苍白无力。记者的使命主要是报道经济事实,有时用一点议论和抒情,那是在报道经济事实的基础上加入的“点睛”之笔。经济通讯写作中,缘情写景的情况是有的,但不要强调“缘情写景”,而应该把客观事物放在第一位。
经济通讯的表达方法和一般的通讯的表达方法一样,主要就是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这几种方法往往结合在一起运用。文章人人会写,各有巧妙不同。不同的作者在灵活运用这几种表达方法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风格,所以表达方法是一种技巧,如何运用这些方法更是一种技巧。记者不仅要学习这些基本的表达方法,还应该研究优秀的经济通讯作者怎样运用这些基本的表达方法写出各种不同风格的经济通讯来。
经济通讯在表现形式上,可分为报告文学、特写、专访、侧记、札记、巡礼、速写、集纳、散记、记者来信、小故事等。它们都以报道新人新事为主,人和事都必须真实并注意时效,只是在选材的侧重点、篇幅的长短、叙述描写的详略浓淡、议论抒情的多少上有所不同而已。按经济报道的内容来划分,经济通讯则可分为:经济人物通讯、经济事件通讯、经济工作通讯和经济概貌通讯。下面将分别对这几种经济通讯加以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