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问题与中美关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美国对中国收复台湾的支持

在全国上下及台湾同胞反对“台湾国际共管论”的声浪中,中国政府加紧了通过外交途径争取战后收复台湾的工作,多次向美国政府表明战后收回台湾的愿望。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对中国政府和人民收复台湾的要求给予了支持。

1942年6月,中国政府官员开始与美方官员谈及收复台湾领土主权问题。美国驻华使馆人员谢伟思与国民政府外交部东亚司司长杨云铸谈话问及报刊中关于台湾回归中国的文章时,杨回答说,台湾回归中国是适当的,因为该岛屿人口中的绝大多数是中国人,并且一直同中国保持密切的联系。10月7日,罗斯福的代表威尔基来重庆时,蒋介石告诉他,中国极愿美国出面领导解决远东问题,主张东北与台湾必须归还中国,但旅顺军港可由中美共同建设与使用,实现两国共同防御的理想。吴相湘编著:《第二次中日战争史》下册,台北:综合月刊社1973年版,第847、848页。11月16日,蒋介石在与即将回国的罗斯福派遣担任蒋介石政治顾问的拉铁摩尔的谈话中表示:“在西太平洋:中国必须完全收复对台湾和东北的主权。”12月7日,拉铁摩尔向罗斯福做了汇报。Richard C. Bush, At Cross Purposes: U. S.-Taiwan Relations Since 1942, Armonk, N.Y: M. E. Sharpe, 2004, p.13.1943年3月上旬,在宋子文访问美国时,罗斯福第一次就战后台湾前途问题对中国政府高层官员做出明确的表态。罗斯福说,香港也好,台湾也好,都应归还中国。宋子文随即致电蒋介石报告了这一情况。1943年5月4日,罗斯福接见访美的中国驻英国大使顾维钧时指出,日本和德国必须彻底解除武装,所有在日本岛四周的岛屿如琉球群岛等都必须交出。顾维钧马上插言说:“还有台湾”,罗斯福接着说,台湾和琉球群岛都应该归还中国。《顾维钧回忆录》第5分册,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32、283页。

除了向中国政府官员明确表态外,罗斯福也向其他国家领导人表明这一立场,以争取其他大国主要是英国、苏联对此问题的赞成。1943年3月27日,罗斯福在与英国外交大臣艾登、外交副大臣斯特朗、英国驻美大使哈里法克斯谈话中告诉他们,他赞成将满洲与福摩萨(台湾)归还中国。10月5日,美国国务卿赫尔赴莫斯科参加苏、美、英三国外长会议前,罗斯福向他说明了这一看法,以便于他在会议期间向苏联通报美国的这一立场,取得苏联在这一问题上的配合。〔美〕赫伯特·菲斯著:《中国的纠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29页。

1943年11月22—26日,中、美、英三国首脑会议在开罗举行。会前中国政府有关机构即对准备提交会议的方案作了认真细致的准备,其中之一是有关远东政治的提案。该提案的内容是:日本应将下列归还中国:甲、旅顺、大连(两地一切公有财产及建设无偿交还中国);乙、南满铁路与中东铁路(无偿交还中国);丙、台湾及澎湖列岛(两处一切公有财产及建设一并无偿交还中国)……11月23日,蒋介石与罗斯福会面时重申了中国政治提案的重点:(1)日本攫取中国之土地应归还中国;(2)太平洋上日本所强占之岛屿应永久予以剥夺;(3)日本溃败后,应使朝鲜获得自由与独立。罗斯福对此表示赞成,并进一步问琉球群岛中国是否要。蒋介石认为,琉球群岛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前已经属于日本,与台湾、澎湖不同。由中美共管能安美国之心,较中国专管为好。因此蒋介石回答说,可由国际委托中美共管。陶文钊等著:《抗战时期中国对外关系》,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版,第375页。

11月24日,美方代表霍普金斯携带宣言草案与中方代表王宠惠商谈,表示如果有修改意见可于次日上午会谈时提出。草案中说:“日本由中国攫取之土地,例如南满、台湾、小笠原等,当然归还中国。凡系日本以武力或侵略野心所征服之土地,一概须使其脱离其掌握。”王宠惠将公报草案内容翻译后呈蒋介石审阅,说明其中小笠原群岛恐系澎湖列岛之误,拟请美方纠正。蒋介石认为照改后全文可以同意。

11月26日,中、美、英三方代表讨论宣言修改案时出现争议。对草案中的“日本由中国攫取之土地,例如南满、台湾、澎湖列岛等,当然归还中国”一句,英国方面提出“当然归还中国”应改为“当然必须由日本放弃”。王宠惠当即反对,说:“如此修改,不但中国不赞成,世界其他各国亦将发生怀疑。‘必须由日本放弃’是对的,但日本放弃之后,归属何国?如果不加以说明,转兹疑惑。世界其他人士都知道此次大战,由于日本侵略中国东北而起,而我们作战的目的,亦在贯彻反侵略主义,假如宣言所说的如此含糊,则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皆将疑惑不解。所以中国方面对此修改文字不能接受。”英国外交次长贾德干说:“本句之上文曾说明‘日本由中国攫取之土地’,则日本放弃后当然归属中国,因此不必再作说明。”王宠惠说:“措辞如果这样含糊,则会议宣言将毫无意义,而且完全丧失其价值。在阁下之意,固然不言而喻应归中国,但外国人士对于东北、台湾等地,尝有各种离奇之言论主张,想必阁下亦有所闻。所以不明言归还中国,则我联合国家共同作战,反对侵略之目标不太明显。所以我主张维持原来草案字句。”美国驻苏大使哈里曼表示支持中方的意见,说:“我们的措辞如果含糊,则世界各国对我联合国家一向接橥之原则,将不置信。建议将该段末句‘日本以武力或侵略野心所征服之土地,一概须使其脱离其掌握’,提置在第三段之后,另起一段,其余则一切照原案不动。”王宠惠表示同意美方的建议。由于中美两国意见一致,英方不得不同意原草案的提法。王晓华、李琴芳编:《台湾光复纪实》,第109—112页。

中、美、英三国达成共识后,美国政府又争取苏联对中国收复台湾的支持。在随后召开的美、英、苏三国首脑德黑兰会议正式开始之前,罗斯福在与苏联领导人斯大林的初次会晤中,就向斯大林介绍了他与蒋介石在开罗会议上的谈话内容。随后,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向罗斯福发出照会,说斯大林已经知道了即将发表的有关开罗会议的宣言,而且对宣言没有任何要发表的意见。11月30日,英国首相丘吉尔问斯大林是否看了宣言,斯大林回答说,他虽然不能承担义务,但他完全同意宣言的全部内容,朝鲜应当独立,满洲、福摩萨和佩斯卡多尔列岛应当归还中国,这都是正确的。〔美〕赫伯特·菲斯著:《中国的纠葛》,第122页。1943年12月1日,《开罗宣言》发表。其中明确宣布:“我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的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华民国。”方连庆等编:《现代国际关系史资料选辑》下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16页。

为使《开罗宣言》的内容能得到落实,美国继续与苏联进行沟通。1945年5月21日,美国国务院在给美国驻苏联大使哈里曼的指示中指出,在同苏联方面交涉保证承认中国为太平洋大国的事项中包括台湾归还中国的问题,《开罗宣言》关于台湾及澎湖列岛归还中国以及对日战争结束时在该岛确立中国主权之规定应得到充分肯定。资中筠、何迪编:《美台关系四十年》,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9页。

1945年7月17日—8月2日,苏、美、英三国首脑在德国柏林近郊的波茨坦举行会议。为了促进日本的无条件投降,7月26日,发表了由美国起草、英国赞成并邀请中国参加的《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波茨坦公告》重申了《开罗宣言》的内容,在第八节明确宣布:《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而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之其他小岛之内。8月8日,苏联政府在宣布对日作战时正式表示同意《波茨坦公告》。《波茨坦公告》的宣布标志着将台湾、澎湖交还给中国政府不仅是日本无条件投降时必须遵守的规定,而且成为中、美、英、苏四个大国对落实《开罗宣言》所做出的共同保证和庄严承诺。8月14日,日本政府致电美、英、苏、中各国,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实行无条件投降。8月15日,日本天皇向日本国民宣布了这一决定。日本投降书中表示:“接受中、美、英三国共同签署的,后来又有苏联参加的1945年7月26日的《波茨坦公告》中的条款,承担忠诚履行《波茨坦公告》各项规定之义务。”

罗斯福积极支持中国政府收复对台湾的主权,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因素:

第一,中国政府和人民(包括台湾同胞)对于战后台湾“国际共管论”的一致反对和对于战后收复台湾领土主权的强烈要求是推动罗斯福总统表示支持态度的重要背景。

第二,罗斯福希望以支持中国政府战后收复台湾的要求,换取蒋介石在对日作战上的积极态度。罗斯福曾说:“试想看,如果中国屈服了,会有多少日军得以脱身?那些日军会做些什么呢:他们先会像摘熟梅子一样轻取澳大利亚和印度,然后长驱直入,席卷中东……日本和纳粹从两面夹击,在近东某地会师,完全割断俄国人的联系,肢解埃及,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交通线。”苏格著:《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第18页。总之,让中国拖住日本,这就是罗斯福在战时对中国的期望。

第三,防止日本在战后作为军事强国东山再起。《开罗宣言》的实质精神是瓦解日本帝国,把日本领土限制在本土四岛。将台湾归还中国符合这一目标。

第四,罗斯福认为,战后的中国会继续与美国保持合作关系,台湾虽然放在中国手里,但是如美国需要的话随时都可以在那里建立军事基地。由于中国将依赖美国,“我们就可以为所欲为”资中筠、何迪编:《美台关系四十年》,第19页。。战后美国很快在台湾建立军事基地说明了这一点。

另外,罗斯福家族与中国的联系是罗斯福总统对中国持友好态度的原因之一。罗斯福的外祖父曾经在中国经商赚得百万美元,并且关心如何通过修筑铁路、建造汽艇和铺设电报线来帮助开发中国。罗斯福的母亲曾经在香港居住,度过少女时代。在罗斯福的家中,有不少从中国带回的纪念品,从一面招呼全家人吃饭的铜锣到少年罗斯福的第一本集邮册,中国在罗斯福的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早年对中国事务的一些了解和对中国的感情成为影响他后来制定对华政策的因素。1933年罗斯福曾私下解释说,他对史汀生主义的支持是他对中国的同情的符合逻辑的结果。而这种同情源于他的家族同中国的由来已久的关系。〔美〕罗伯特·梅斯尔:《罗斯福、杜鲁门和中国》,载袁明、〔美〕哈里哈丁主编:《中美关系史上沉重的一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9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