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科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科学与社会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更是中国的最迫切的问题。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中,处理科学技术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的许多经验和教训应该总结。本书力图描述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作用在中国的历史。

如何才能作到协调发展?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个实践问题。在理论上至今仍然不十分清楚。在实践上,为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国进行了并且继续进行着种种试探性的实践,有成功也有失败。

在现代科学技术史上有三个事件作为教训受到科学史研究者们的特别注意。一是法西斯德国迫害犹太科学家,二是社会主义苏联的李森科(Тровдим Д. Лисико,1898~1976)事件,三是中国“文化大革命”中的反科学行为。对于这些科学与社会不协调的典型已有许多科学史研究者作为案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这里我们只想提及曾经波及中国的李森科主义在英国的反映。

在1930年代,相当多的英国科学家,包括生物学家霍耳丹(John B. S. Haldane,1892~1964)、物理学家贝尔纳(John D.Bernal,1901~1971)、物理学家布莱克特(Patrik M. S. Blsckett,1897~1974)、生物化学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这样一些杰出的科学家,被苏联的科学政策所吸引。他们对英国文化的文学优势不满,致力于改革科学与社会,希望社会按科学原理重组并支持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他们的前辈曾指望德国的国家科学模式,而他们则寄希望于苏联的科学模式。1931年第二届国际科学史会议上苏联代表团的论文激发了他们对苏联的热情,但他们也对国家干预会带来限制科学自由有几分担忧。

在1929~1933年苏联批判“资产阶级专家”的运动中,许多新科学被指责为“资产阶级的科学”。1935年,由于李森科的观点得到官方的支持,苏联生物学界的境遇特别恶劣。接踵而来的大清洗使不少科学家蒙冤而死,参加第二届国际科学史会议的苏联代表团成员几乎都在恐怖中丧生,特别是其中包括给人印象最深的格森(Б. М. Гессен,1893~1939)和布哈林(Николвй И. Бужврии,1888~1938)。1938年李森科当上了全苏农业科学院院长,而植物学家瓦维洛夫(Нигодви И. Вавилов,1887~1943)则被监禁致死。1948年遗传学被正式宣布为资产阶级的科学,研究所被解散,领导被免职,学校的课本被更换,出版物被查封。

苏联共产党和政府直接干预科学争端的严酷事实,使得为苏联社会主义辩护的英国共产党员生物学家们处境尴尬。他们不得不两面作战,作为科学家在党内谴责李森科的理论,而作为党员对外又维护它。为此霍耳丹不得不于1950年退出英国共产党。既承认科学的统一又强调社会主义扩大科学自由的贝尔纳则终生都忠于共产主义事业,始终无条件地公开支持苏联的科学政策。

贝尔纳的著作《科学与社会》(1938),《历史上的科学》(1954)曾经对科技政策的研究产生过历史的影响。但是他对李森科事件的僵硬态度也表明,他关于科学与社会的理论探讨远不成熟。至今有关科学与社会协调发展实践效果的研究,仍缺乏明晰的理论概念及在此基础上演绎与归纳结合的分析。这种理论上的困境也正是本书写作的理论困难之一。为了克服这种困难而不得不自己探索有关社会发展的一般理论问题,在这种探索过程中形成了“社会中轴转换原理”这一新概念。董光璧(1989),社会中轴转换原理,《光明日报》,1989年5月26日。由于社会变化的复杂性,社会问题的理论研究往往采取其概念性的图式分析。我们发现在这种分析中暗含着丹尼尔·贝耳(Daniel Bell)所称的“中轴原理”的运用。中轴原理力图在概念图式的范围内以社会的某一因素为轴心说明社会系统的结构特征。任何概念性的图式实质上都是现实的一种模型,图式分析只不过是从一个视角对现实规程提出一种逻辑规程。对同一现实人们可以构造不同的模型。因此,不同的社会概念图式总是以不同的中轴原理为基础的。

关于社会分析,历史上曾经有过许多不同的中轴原理。但是,现代以来,同社会发展有关的比较流行的中轴原理主要有道德中轴原理、权势中轴原理、经济中轴原理和智力中轴原理。道德中轴原理把伦理、道德视为维系社会的主要力量,社会形态的差异体现为社会道德标准的不同。权势中轴原理基于国家的存在,以政权集中于国家为中轴,按政体的变化描述社会的发展。经济中轴原理根源于资本经济的发展,认为社会的变化是以经济关系为基础的,把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中轴。智力中轴原理基于科学的社会功能,认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人们的智力,因此把社会发展的规律归结为智力发展的规律,把智力作为社会的中轴,以生产中使用的各种知识的进步为社会进步的标准。

与上述这些基于单一因素说明社会发展相类似的思想在物理学中也曾出现过,这就是人们试图用一类特殊的物理定律说明一切物理现象:把一切物理规律归结为力学定律的力学世界像,把一切物理规律归结为热学定律的能学世界像,把一切物理规律归结为电磁定律的电磁学世界像。尽管这些物理世界像都增进了人类对物理世界的认识,但是,随着物理学研究的进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它们的局限性,而以多种相互作用统一的物理世界像取代了这些基于单一因素的物理世界像。正像物理学领域中单一因素模型遇到困难一样,关于社会发展的各种基于单一因素的中轴原理也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实际上,某个中轴原理只适用于描述处于某个历史阶段的社会形态,把任何一种中轴原理普遍化为历史的整个进程的中轴原理都将遇到困难。例如,在对美国和苏联的社会分析中,我们就看到了单因素中轴原理的缺陷。按照经济中轴原理美国是资本主义社会而苏联是社会主义社会,但按智力中轴原理美国和苏联同属工业社会。中轴原理虽然允许从不同的视角考察社会,但是来自不同中轴原理的概念图式尚不能拼合出一幅完整的图像。

基于各中轴原理对社会历史的某个阶段的适用性以及物理学研究纲领变迁的启发,我们尝试提出一个社会中轴转换原理,用于说明社会的发展。中轴转换原理的中心思想是,社会的形态取决于社会的中轴结构,社会中轴结构的转变使社会从一种形态变为另一种形态,呈现社会的阶段性发展。

如果从社会诸因素相互作用的角度来理解人类社会历史进程,我们可以选择道德、权势、经济、智力和情感作为基本的社会要素。自形成人类社会以来,正是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使它们之中的某一因素成为社会结构的中轴,并且这种相互作用也是中轴转换的根源。以道德为中轴的社会可称之为道德社会。当道德中轴转变为权势中轴时,社会就进入权势社会。当经济取代权势而成为社会中轴时,社会又进入经济社会。一旦科学取代经济成为社会中轴,社会就进入智力社会阶段。按照中轴转换原理,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主要表现为社会中轴的不同,或者说支配社会的主要力量不同。社会阶段性变化的本质是支配社会力量的改变。从一种社会到另一种社会的转变、不仅表现为支配力量的更替,更表现为支配力量的扩散。人类社会进步的本质就是道德、权力、财富、知识和情感的不断增长、完善和扩散。

、知识和情感的不断增长、完善和扩散。以中轴转换原理为基础的概念构架是对以中轴原理为基础的彼此相互排斥的四种概念构架的一种自然扩展,后者只是作为前者的二级系统包括在其中。任何概念的意义都依赖于它在其中生效的概念构架。所以,只适合于中轴原理构架的各种概念,在中轴原理转换的普遍构架中就失去了逻辑一致性。像经济中轴原理构架中的“资本主义社会”和智力中轴原理构架中的“工业社会”这些概念,不能原封不动地在中轴转换原理构架中应用,而像“权势社会”和“经济社会”这些属于中轴转换原理构架中的基本概念又必须按照中轴转换原理的构架使用它们。例如,我们不能简单地把“经济社会”这一概念等同于“资本主义社会”或“工业社会”,按照中轴转换原理的构架,那些在权势控制下的社会或工业社会不属于经济社会而属于权势社会,只有那种摆脱了权势主导的社会或工业社会才能被视为经济社会。历史上的法西斯德国和日本以及苏联都不是经济社会。

社会中轴转换原理是关于社会发展的一个启发性原理。它为社会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视角。社会中轴转换原理既避免了单一的因果决定论,又允许保留挑选首要逻辑描述社会发展的趋向性。以中轴转换原理来观察当代社会,我们会看到世界发展是不平衡的。先进国家已经开始从经济社会向智力社会转变,而相当多的国家尚处在从权势社会向经济社会转变的途中。中华民族正是在世界从权势社会向经济社会转换的途中落伍的。

明代中叶出现的中国社会向经济中轴转换的趋势,由于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和满族入主的政权更替而中断。在清政府下经济中轴的增长又受到专制政权及其关闭政策以及人口过剩的限制。如果我们抛开民族屈辱感,以历史的观点看问题,那些由物化了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坚船利炮武装起来的殖民主义者,怀着卑鄙的私利漂洋过海到中国来掠夺,由于他们破坏中国社会的权势中轴而充当了造成中国革命之不自觉的工具。早在1853年马克思(Karl Marx,1818~1883)曾评论说:


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世隔绝曾是保存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必然解体一样。马克思(1853),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年。


马克思所说的使中国专制社会解体的“新鲜空气”,其主要成分是现代科学技术。只不过以其载体坚船利炮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已。正是基于对科技器物力量的认识,清政府某些官员才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政策,并促成了中国现代史上的第一次开放运动——“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不力导致“戊戌变法”。它的失败又转变为“辛亥革命”。这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成功为在中国发展科学技术创造了必要的政治条件。但是,军阀混战,国共分争,帝国主义的侵略延缓了中国社会从权势中轴向经济中轴的转换。“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社会的经济中轴才真正启动。

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科学社会作为大社会中的小社会,有其不同于其他社会建制的特殊规范。任何社会要想接纳科学并发挥其社会功能,都必须做出种种调整,创造适应科学发展的社会条件。这些条件在权势社会中是不充分的。现代科学在中国发展随社会的权势中轴向经济中轴转变程度的增长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