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名家词选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南宋初期

第一讲 说李清照词

中国历史上的女作家,最早有续成《汉书》的班昭,就是班固的妹妹。其后又有女作家蔡琰,曾作《悲愤诗》,她的五言古诗并不在三国时代任何作家之下,包括三曹父子在内。该诗叙写董卓之乱及她个人多次不幸的遭遇。以后的文学批评家在讲到杜甫的《北征》长诗时,都说杜甫此诗受到蔡琰《悲愤诗》的极大影响。再下来就是有咏絮之才的谢道韫了。据说一日家中聚会时,谢安问家中诸子弟“白雪纷纷何所似”?谢道韫的堂兄谢朗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则说:“未若柳絮因风起。”以后说女子有才就说有“咏絮”之才。据传东晋变乱后,谢道韫丈夫故去,老年时有一位地方长官慕名要求与她谈话论学,谢欣然允诺。但因鉴于旧时礼教,只能隔着幔子与他攀谈。

但这些女作家都不如李清照出名,原因是她们流传下来的作品不多,创作面较狭。班昭除续成《汉书》外,还留传有《东征赋》一篇作品。蔡琰除两首《悲愤诗》(一首五言古诗,一首楚辞体短歌),还有一首不能确定是否她作的《胡笳十八拍》。李清照留下的作品也不多,但就今日所能见到的她的作品而言,方面相当广,诗、文、词、赋都有。据《宋史·艺文志》记载,她有文集七卷,词集六卷。但今日她所留下的词只余四十多首,另有零星片段的文、诗和赋。从她的诗、文、词看来,很可能有很多好作品已散佚。而且今天留下的作品也不见得都是她最好的作品。这与是否有人对李清照的作品有“真赏”有直接关系。就拿脍炙人口的《声声慢》为例来谈一谈,很多选本都选这首词,但这首词实在并非李清照最好的作品。现在我们就先看一看这首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词林记事》引许蒿庐的批评说:“易安此词颇带伧气,而昔人极口称之,殆不可解。”郑骞先生也说:“此语的是确评。”又说:“易安词佳处不在此等。”可见所谓“真赏”是很难得的。前些时我们讲朱敦儒的《樵歌》词,曾经提到胡适之在他编的《词选》中选登朱敦儒的作品,介绍作者时说,如果把朱敦儒比做陶渊明,则是最恰当的比喻。但据我看全不恰当。胡适也写旧体诗词,写得也有修养训练,但他不会欣赏词,没有“真赏”。朱敦儒与陶渊明是非常不同的,今天来不及谈,只谈李清照。李清照的这首词,每个选本都有,可见是有人欣赏她的,只是选来选去都是像《声声慢》这样的词就不是“真赏”。许蒿庐说此词带伧气,有点粗俗的意思。但是不是粗俗就不好呢?那又不然,总之欣赏诗歌,不能先固定一个死板的标准,我的老师顾羡季先生就说过,凡要依靠别的东西为凭借,而不从自己的感受来批评,那就像盲人靠明杖一般。应当放下明杖,自己睁开眼睛看看。他又曾经引《金刚经》的一段话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换言之,如果只从外表形象来看我,从我的声音来追求我,那就是走上了邪道,不能见到最高最真实的境界。但一般人却只能从外表来欣赏,像这首《声声慢》之所以那么有名,原因大约有两个:其一是此词用叠字甚多,极不平常,非但在女词人中不多见,在男词人中亦不多见;其二是此词在末尾部分用了白话的口吻。先说叠字,叠字是可以用的,但要用得好。杜甫《曲江》诗中有两句,“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用了两组叠字。仇兆鳌注解中曾引了另外两句诗与杜诗作对比:“鱼跃练川抛玉尺,莺穿丝柳织金梭。”上句写白鱼跳出像缎子似的水面,像把玉尺;下句写黄莺在细柳中穿梭就像织布的金梭,应该是很美的景象,可是景物虽是美丽的,却缺少了诗人的感动。我的老师说,诗人对外界的事物,既得格物,又是物格。“格物”二字语出《大学》,据朱子解,“格物”就是彻底追求事物的道理。莺飞草长,花落水流,都是仔细观察。就像徐志摩说的,“春天来了,一天有一天的消息”,“关心天上的云影,关心石上的苔痕……”可见诗人对物的观察这样细腻,而且所谓“格物”还不仅是指观赏大自然而已,也得仔细观察人间的悲欢离合的感情,这才有写作材料。而只是“格物”还不够,还要“物格”。“物格”就是让物感动你,让你不只是死板的照相机,得有生命和感情,有引发的感动,叠字如果很好地传达了感动,那就是好的。为什么杜诗好,而另外两句诗不好呢?难道杜诗就好在它的叠字吗?不是的。是因为“深深”、“款款”表达了感动,传达了蛱蝶采花酿蜜的生命以及它给予诗人的感动,表现了诗人对蛱蝶蜻蜓的欣赏爱惜。此外,这两句之所以好,也是与全诗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的。《曲江》这首诗开端、结尾都好,把这种感情完整地传达了出来。杜甫《曲江》全诗如下: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向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这首诗写在安禄山之乱以后,肃宗回到长安,杜甫也回到了长安任左拾遗(谏官)。他一心想为国家做事,这段时间写了很多诗表达他对国家的关怀。但谏官总是谏正朝廷的缺点,讲坏话的,所以不怎么受欢迎。他一度天天下了班还赶写谏表,但上谏书后不但朝廷不接受,还引起别人的嫉恨,要把他贬官出京。所以他失望灰心之余,上朝回来就把春衣典当了买酒喝。他没有直接抒写心里的感触失望,只说上朝回来就去喝酒,想把在朝廷里经常看到不顺眼的事抛诸脑后,买醉消愁,这就自然地反映了他内心的不平、悲哀、愤慨。每天总来到曲江边,不醉无归,欠下的酒债不少。“寻”是八尺,“常”是十尺,行不多远就碰到欠债的地方。想到自古以来活到七十岁的人很少有,所以人生苦短,譬如朝露,还不如及时行乐。喝酒之际看见江边风景美丽,春意盎然,万花深处但见蛱蝶翻飞,蜻蜓多情而有姿态地飞翔,大自然的美好的景色和生命与自己的悲哀失意成了强烈的对比。自己深有所感,但是又有谁能把我的话传给美丽的大自然,让风景、光影、蛱蝶、蜻蜓、暖日、和风都停下来,让美丽的春光不断在宇宙中运行,使自己能好好欣赏这一切?恳切地希望它们不要离开。有了感情,叠字就用得好。“深深”、“款款”之中有一种感受,不但表达了春天的情景,也表达了他对蝴蝶、蜻蜓的赏爱,更反衬了他自己内心的失意悲慨。所以这两句的“深深”、“款款”的叠字才可以说是用得好。

叠字用得好并非自杜甫始,最早用叠字的是《诗经》,“杨柳依依”,用“依依”来形容杨柳柔软的长条披拂下来随风飘动的姿态,写得非常好。此外,《诗经》还有多处使用叠字的。李清照喜欢用叠字,她的另一首词《临江仙》序有云:“欧阳公作《蝶恋花》,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之句,余酷爱之,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所以可见她是有心在《声声慢》开始处用十四个叠字的。但凡事应恰到好处,适可而止。苏东坡说:“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文学创作亦如是。有什么情意,就用恰好的形式来予以表现,人为的造作一多,往往破坏了诗词天然的美。这当然也不是说作诗填词就没有人为的成分。杜甫说“语不惊人死不休”,一副要拼命的样子。所以人为的修辞也是需要的,但得配合得恰到好处,如词句不足以表达情意,就需要修辞。因此,首先还是要看你有没有真正的感受,如果有,则应尽最大的努力表现出来。写得不好,心里不舒服,是对不起自己,还不是对不起别人。表达能令自己满意就是修辞,有意造作不是修辞。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词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八个字不错,写出了孤单寂寞之感。李清照晚年相当孤寂,无所依靠。在这种情况下,想寻找一个可以寄托情感的对象,但是找来找去都不见人的声音、人的脚步、人的气息,四周冷冷清清的。可是后面六个字“凄凄惨惨戚戚”就不免给人以叠床架屋的感觉了。

至于《声声慢》后面的白话和俗语的口吻,也可以讨论一下。李后主《乌夜啼》一词好处之一就在于他用了白话。“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谢了”的“了”字,“太匆匆”的“太”字都是白话。杜甫诗“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用的也是白话,也写得很好。描写自己经过安禄山之乱,逃难去见皇帝的情景。古时见天子总得穿朝服,戴朝冠,系腰带才行,但他因逃难之故穿着麻鞋就去了,不但没有朝服,连衣袖都破了,一弯就露出胳膊肘,这两句不是又俗又丑的句子吗?但却把逃难的艰难困苦都写出来了。杜甫另外还有“群鸡正乱叫”的诗句,是说乡村经过战乱,原以为妻子儿女都死于贼手了,但回来后却发现他们不但无恙,而且还养了鸡,客人来了鸡就乱叫,写得很生动活泼。可见修辞造句并不在乎表面字句的伧俗与否。李清照《声声慢》词的最后一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虽是白话,但却犯了一个毛病,那就是说明的成分太多了,因为文学是要“表现”而不是“说明”的。忧愁是不需明说的,表现出来就好了。杜甫想在朝廷有一番作为,一番事业,见到缺点想谏劝,但朝廷不但不听反而要把他贬出去。可是杜甫却并没有说自己满腹牢骚,十二万分难过等等,只说“朝回日日典春衣”。上朝原是件大事,但上朝回来却典当春衣去江边尽醉而归,他心中的牢骚不平、悲愁怨愤都没有直说,可是却都表现出来了,所以诗词的好坏并无绝对标准。用叠字、白话究竟好不好就要看是否用得恰到好处了。

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李清照的生平。

李清照别号易安居士,这在古代是件了不起的事。古代的女人连名字都没有,而李清照不但有名,还给自己取了个别号“易安居士”。可见其不凡。李清照是山东济南人。宋朝山东出了许多有名的词人,南宋最伟大的词人辛弃疾就是其中之一。造成李清照不凡的原因很多,她是京东提刑李格非的女儿,太学生诸城赵明诚的妻子,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是徽宗朝的宰相。李格非不但官做得高,而且还是有名的古文家,著有《洛阳名园记》,又与欧阳修、苏东坡都是好朋友,李清照的母亲是状元王拱辰之女,所以她母亲也是读书识字之人。李清照的出身家世让我想到《诗经》一首诗《硕人》:“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这首诗是歌颂卫庄公夫人,说这位女子身材修长,而且不但外表很美,又很有修养,穿锦衣时总在外面穿上罩衣,可见其内在的节俭美德。有些肤浅的人有三分好就到处要表现十分好;但有的有十分好的人则非常含蓄,不到必要时不轻易表现,总是深藏不露,很有修养。她的身份如何呢?她是齐国国君的女儿,卫国国君之妻,东宫太子之妹,又是邢侯和谭公的亲戚。这种出身十分不寻常。李清照的出身就大致如此。中国古代非得读书才能有出身,在进行科考之后,寒门也可以有出人头地的机会。男子是如此,女子就不同了,除非家里有读书环境,否则一生一世可能一个大字不识,再有什么文学天才也将埋没终身,永无出头之日。所以李清照是相当幸运的。不用刻苦即得来的本钱就是幸运,更幸运的是她与丈夫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她写过一篇《金石录后序》。中国在宋朝时才开始注意古玩、古董,欧阳修最早写过《集古录》。李清照与赵明诚都喜欢搜集古董。赵明诚是太学生,李清照在文章里说,赵在太学念书时,每逢庙会都去大相国寺搜集古玩、书画、金石、玉器,闲时买好吃的食物,回来二人就一面吃果食,一同看金石碑帖,一起整理,把藏书编成号,登记在簿册上。晚上休息时往往烹一壶好茶,提出一句典故,一起猜典故出自何书何卷何册,甚至于哪一页。赢的人喝一杯茶。李清照自己说,她的记忆力比赵明诚好,赢了往往大笑,茶都洒在身上了。历史上还记载说,赵曾在山东青州、莱州一带做官。李清照写了一首词给丈夫,中有“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之句。赵明诚想跟她比赛,于是也填了好几首词,然后一起抄录下来请朋友批评。朋友看来看去,说只有上面那三句最好。可见李清照的前半生是相当幸福快乐的。

可是一个人如果只关心小我,不关心大我,往往就会忘了国家的命运是与个人的命运相连的。李清照在生活幸福的时候搜集了不少金石古玩,登记了好几本书,编成了《金石录》。据李清照说,他们在青州的老家有十几间空房,储藏金石书画古玩,但是北方的敌人金人来了,青州、莱州沦陷了,十几间房子的收藏也沦陷了。但他们战乱之中,还是挑选出了一小部分宝贵的东西,装了十几车,往南逃。南渡过江时,“连舻渡江”,有好几只大船给他们搬古玩,而当时很多穷人是根本连逃难的工具都没有的。渡江之后,他们还是仕宦人家。赵明诚奉命知湖州,赴职前先至南宋行在建康(今南京)接受任命。中国今天有三大火炉:南京、武汉、重庆。当年南京大概也是相当热的。赵明诚至建康时正值六月炎夏,中了暑,一病不起,转成疟疾,病危之际通知李清照。等李赶到,不数日赵即病逝。渡江之际李清照大约是四十五六岁。据历史记载,李清照没有儿女。赵逝世后,李把千辛万苦带出来的古物存在赵明诚的妹妹家,在洪州(江西)。但后来洪州又沦陷了,很多古物都丧失了,只有她在赵逝世以后她晚年自己病重时搬到病榻旁最喜爱的少数东西留下了。经过一场战乱,国家人事全非,家庭也是人事全非,绝大部分的收藏都没有了。她是在这个情况下写的《金石录后序》。据传她老年时,是靠弟弟生活的。

总之,李清照的一生可截然分成前后两种不同的生活。凡写词时反映直接感受、偏重感情的作者,在遭遇改变后,一定会直接反映在诗词上。李后主亡国前后的词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内容。李清照晚年经过离乱伤亡后的作品也与早年完全不同。有的人诗词表现的是思致,不直接表现个人的生活,那么对这些人来说,身世遭遇即使有改变也不会在诗词里有很大的变化的。而李后主和李清照则是前后期作风有很大的变化的,有的人欣赏李清照的《声声慢》,但《声声慢》并不是她最好的作品。她的好作品是什么呢?她早年的作品可以用“芳馨俊逸”几个字来形容,很女性化。不过她的女性化没有脂粉气,而表现出一种俊逸之风,表现了她精神性灵上的敏锐聪慧。她不是注意外表的琐碎细节,除穿衣打扮外无话可说的女子。她晚年的作品则表现了悲哀沉痛的一面,还有更可注意的一面,就是一种“豪健和飘举”的精神。此类作品或已散佚,但我们还有她几句诗可以参考。《宋史·艺文志》说她有文集七卷,词集六卷,但今天只余四十几首词,可见她的很多诗文作品都已散佚了,十分可惜。证明李清照晚期“豪健飘举”之风的诗句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她说人活着就应做英雄豪杰,有一番作为,应抗战至死,死了做鬼也都是英雄的鬼。她说她一直怀念项羽,因为项羽失败后是自杀了,没有逃到江东去。宋朝在岳飞以前还有一位大将宗泽,善于举兵打仗,金人都管他叫“宗爷爷”。金人听到他的名字,就望风而逃。原来他是有希望收复开封的,可是高宗听信小人之言,不给他派援军,结果宗泽就失败了。未南渡前宗泽有机会打回去,结果没成,后来岳飞也受牵制。高宗迁都临安后就想苟且偏安一隅,早已没有收复国土的大志了。李清照这首诗,真可以使那些苟且偏安的人惭愧。

另一首诗有“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不复志千里,但愿相将渡淮水”之句,表示自己仰慕花木兰可以拿起武器从军杀敌,说这才是真正的好女子。可是自己年纪已大,无法上千里之外去杀敌,但仍愿保留最后的愿望,有一天希望能见到南渡的人结伴渡过水,回到北方。这些句子都可见出女诗人的豪气。李清照词中也曾留下一些飞扬健举的作品,以后我会介绍,现在我们先看李清照一首《醉花阴》词: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可能写于夫妇分开两地时,是她思念丈夫所写下的,表现了闺阁中女子寄怨之感。为什么别人赞扬她那最后三句呢?这还得看全首,从全首的气氛来了解,不能只看一两句。为了要说明整体的重要,现在我们先讲个故事。古代有位勇士荆轲,燕国太子为秦所欺,想找一人使秦替他复仇,只有荆轲肯去。燕太子因有求于荆轲,所以对荆轲可以说是有求必应。一天荆轲说一位弹琴的女子手美,燕太子即砍下那双美手用金盘盛来给荆轲。可是手一离开人就不美了,甚至相当可怕了。好词有生命,是从头到尾贯串下来的。李清照这首词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也没有什么悲痛的感情,但却把她寂寞孤独的女子的感情表现出来了。“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把闺房中的生活情调,特别是当日如李清照身份的女子的寂寞的感情表现得很好。香烟袅袅消磨了长昼,说明了白天的寂寞。“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说明了晚上夜间的孤独。“佳节又重阳”,点出了季节。美好的事情总是与人共享才最快乐。孟子说:“独乐乐与众乐乐,孰乐?”陶渊明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听音乐甚至读书都是最好有人一起欣赏。春暖花开、秋高气爽,清明、重阳都是佳节。用佳节重阳为反衬,这句“佳节”前是白天的寂寞,以后是晚间的寂寞,赵明诚不在,不能一起饮酒吟诗,佳节对她是孤独寂寞的。前半首已把寂寞气氛培养得很好,后半首进一步渲染寂寞之感。以前我们谈到《声声慢》开始的十四个叠字到后来让人丧失了鲜锐感,这儿却表现得恰到好处。有时诗人一句话出人意外而入人意中,有时我们都没有想到要用这种方法表达感情,诗人一用似乎出人意外,但我们一想果然如此,入人意中。这是诗里了不起的成就。如果不能出人意外,只能入人意中就没什么希奇,太俗气了,你我都会。如果只能出人意外,而不能入人意中又太生硬了。这首词中“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中的“东篱”二字,乃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典故。东篱的典故就暗示着菊花,说自己在种满菊花的地方拿着酒杯,一直看花看到黄昏后。“把酒”的“把”字用得很好,这一个字就表现了不同的味道。这使我想到陶渊明《停云》诗,“静寄东轩,春醪独抚”,也是写自己的寂寞,无人共酒。《停云》诗前小序说,“思亲友也”。一个人安静地靠在东边的窗下,手中抚摸着盛着春酒的酒杯。“抚”有把玩的意思,他拿着酒杯在手中把玩了良久,他写“独抚”没有说“独饮”,“抚”字写得很有味道。李清照的“把”字也好,“把酒”表现的是有一种思念的情调,如果一饮而尽,就了无余味了。又说“黄昏后”,这正是最寂寞的时候,“黄昏后”,可见她在菊花前把玩酒杯已经许久许久,当然有一番思念。“有暗香盈袖”,隐隐之间有阵阵菊花香气飘到衣袖之中。《古诗十九首》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在树前赏花,花香充满了衣袖之间,看到花,闻到花香想起了自己怀念的人,真想与他一起共同欣赏。可是怀念的人不在身边,道路遥远,采花送去又办不到。李清照的词与这首诗情意境界颇近,委婉细腻,需要仔细体会。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几句也是出人意外,入人意中。前面写的思念寂寞之情已经不少,再写相思怀念就太多了,她突然从相思怀念之中跳出来了,不再直接说相思怀念,而说不要以为我在这种情景下心里没有感动,当一阵秋风吹来,吹起屋中的帘子,那时候便知帘外的菊花清瘦,帘内的人也一样清瘦。现在我们就要讲到花给人的不同感受。《古文观止》中选有一篇周敦颐的《爱莲说》,里面写各种不同的花说:“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这是牡丹花给人的感受。而菊花则给人以幽静清瘦之感,很少有大红大紫的颜色,比较朴素。在这句词里菊花与人的情意有一种应合,李清照集子里有一张画像,画的李清照,上有赵明诚题词“清丽其词,端庄其品,归去来兮,真堪偕隐”。从题字年代看来,当时李清照三十一岁,画像很清秀,赵明诚说有这么一位才学高、品格高的女子,也不必再求什么人间的名利富贵,跟她一起隐居去吧。可见她的形态品格都像菊花。这种突然、鲜锐、敏捷的联想的结果,把帘外的菊花与帘内的人打成一片了。这两句让我想到杜甫的《秋雨叹》这一首诗:

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

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

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

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在风雨吹打之下,各种草木在这样的秋天都被雨水泡烂了,只有种在台阶下的决明花颜色依然鲜艳,满枝翠绿的叶子,像绿色羽毛的伞盖;开着金黄色的花,像黄金钱那样光彩闪烁。这样美好的植物应该好好保全才是,但是秋风却毫不怜悯同情它,风还在吹,雨还在下,杜甫感慨地对决明说:“你曾经比别的花都坚强,但你还能坚持多久呢?”到这里为止写得很好,但不算非常好,还在意中。这首诗最好的部分是最后两句,忽然跳出去了,写出“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这两句真是出人意外,入人意中,我不在阶下,我是堂上的书生,你是阶下的决明。但你我都在风雨中,在艰难困苦中奋斗。现在我已衰老不知还能支持到哪一天,面对着秋天的风雨,屡屡闻到你的香气,不知你还能支持多久,忍不住流下泪来。后两句真是神来之笔,全诗精神为之振起,把外界的环境与内心的感情打成一片了。李清照词《醉花阴》的最后两句就有这种精神和作用,把黄花与人结合起来。现在我们再看她一首《南歌子》,这是她晚年之作。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很多诗人都会写今昔的感慨,无常的悲哀。“花无常好,月无常圆”是人类共同的悲哀,但每个人表现的方式不一样。李后主《乌夜啼》,“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写的是无常;欧阳修《采桑子》,“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旧曲重听,犹是当年醉里声”,写的也是今昔无常的感慨。但不同的性格,不同的人生体验,写的情调就不一样。欧阳修说“手把金觥,旧曲重听,犹是当年醉里声”,在今昔的无常之中仍有遣玩的意兴,有豪兴。李清照写的这首词则是妇女的感情,她用两个形象来表现无常,“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星河的方位是会转的,所以过年时总是说“斗柄回寅”,北斗星和其他星座都会转,文学家直觉就看到星河在转,代表无常,一切都在变化。人间帘幕垂,代表天气转凉了。现在有了冷暖气,季节的变化就不怎么感觉得到了。初唐作家王勃在《滕王阁序》里写了一首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滕王阁是个老建筑,建阁的人已经不在了,世事变化了许多。在万物代谢,星斗转移中,多少盛衰兴亡都过去了。李清照的词头两句就是“物换星移”盛衰今昔的感慨。“天上星河转”是星移,“人间帘幕垂”是物换,充满盛衰无常之感,是人类共同悲哀,写这种感慨的诗人词人很多,但写法不同。

诗和词主要是感发,不是说明。所以它需要给你意象、形象。而角度不同,则意象、形象自然就不同。苏东坡《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何等口气。“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也是盛衰今昔的感慨。斜晖是夕阳西下,也跟星移一样,写的是大宇宙的运行。苏东坡的口气高远博大,气势不凡。李清照的感受角度就不同,同一种感慨,她写的却是“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一种闺阁中非常细腻的感情。李清照身经北宋灭亡、南渡,国破家亡,不仅都城沦陷,二帝被俘,丈夫也在变乱中逝世了。这样国破家亡的遭遇,该写出什么样的作品呢?朱敦儒亡国之前过的是听歌看舞的生活,经亡国之祸,写出了“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的句子,这是何等感慨。李清照在诗中也曾说“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不复志千里”,但在词里却没有一首有此气魄。这首《南歌子》虽然头两句感慨深刻,但角度意象仍不脱闺阁之气,不同于她诗中豪放的口吻和气魄。这其中原因可能有两个:第一是选者的眼光,《宋史·艺文志》说李有六卷词,但现在只余四十几首,所以可能她是有豪放的词而选者未选。第二,词的兴起,源出于歌筵酒席间,许多人都以为词的性质不同于诗,诗从《诗经》开始是抒写意志怀抱,可以有比兴感慨,可以讥刺国家政事,词则写的多半是听歌看舞的生活。所以很多人以为词一定要写闺阁园亭,写得婉约才是词的正宗,连李清照本人也有这种看法。她说王安石古文好,词不好;秦观的词虽有情致,却没有故实;苏东坡“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辞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说苏东坡学问非凡,可是他写的短小歌辞就像不讲究句读的诗。诗的句子整齐,不是五字就是七字。她说苏东坡的词写的是诗,只不过是句子不整齐而已。所以很可能是她自己的认识看法也认为词应是婉约之作。此外选者或许还以为女子写词应有女子的风格。其实作家就是作家,不应男女有别,但一般人都有这种眼光,可能也因此而影响到了后人的选词标准。

去年圣诞前后,我写了一首《水龙吟》,前半首感慨自身的经历,后半首写对国家的感慨:

一水盈盈清浅,向人间做成银汉。阋墙兄弟,难缝尺布,古今同叹。血裔千年,亲朋两地,忍教分散。待恩仇泯没,同心共举,把长桥建。

台湾与大陆有一水之隔。我生长在大陆,以后又在台湾住了十几年,在台湾时不敢与大陆上的亲友通信。来到加拿大后,加国承认了中国,两地可以交通来往了,当然想回去看看,探亲访友。回去后写了几首诗,可是一发表,台湾对我很不满意,弄得现在台湾的亲友又不敢给我写信了。我们这一代中国人生在这个时候真是不幸。《古诗十九首》有“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描写牛郎织女被银河所隔。如今海峡两岸也默默有感情,却不得讲话的机会,被迫分开了。天上有银河横亘,使牛郎织女不得见面;人间也有一条银河把亲友、夫妻、父子隔开了,多少年不能相见。李义山诗“人间从到海,天上莫为河”,也写的是隔绝的悲哀。下面是“阋墙兄弟,难缝尺布,古今同叹”。《诗经》说“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说兄弟二人在墙内打架,但如遇外敌入侵,则应联合对敌。汉朝时有一首歌谣:“一尺布,尚可缝,兄弟二人不相容。”布裂开了还可以缝起来,为什么兄弟二人不相容纳呢?大陆和台湾就像在墙内打架的兄弟,同是千百年来炎黄子孙的血统,为什么还叫两边的亲友彼此分散呢?当年两党竞争,彼此各有是非长短,结下了不少恩怨。如今老一辈的人都故去了,把过去的恩仇消灭了,应当一起现代化,提倡民主自由,有一个统一的国家和民主安乐的生活。有的朋友看了这首词就说一点不像女人写的,于是不久之后,我真的写了几首女人口吻的作品。以前南宋的辛弃疾有几首小词自注云:“效李易安体。”我也写了几首小令效李易安体,其中一首《踏莎行》,后半首:“雁作人书,云裁罗样,相思试把高楼上。只缘明月在东天,从今唯向天东望。”李易安与丈夫离别后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之句,所以说是仿李易安作。秋天鸿雁自北回南排成人字形,所以古人一见大雁就怀念人。一方面因为它成“人”字形状,一方面因为雁可传信,所以可以引起相思,所以说“雁作人书”。又说“云裁罗样”,秋云薄似罗,云彩可以变出许多花样,像丝罗可剪裁成各种花样。相思不仅是男女离别的相思而已,也可以是广义的寄托,而且不一定是怀念人,也可以是你怀念的理想、希望、期待。“明月”则更是象征,是光明圆满的象征,写鸿雁、写相思是女人的口吻,后两句像白话,不避重复,也是李易安的作风。

可见表达同一种理想中的期待、感情、感慨可以有不同的角度。李清照虽然写的是闺阁,但感慨还是很深的,因为她口吻用得很好,一句“天上”,一句“人间”,章法上大开大合,所以形象虽小但感染力大,说明从天上到人间,无事不在改变之中。这首词真正表现了女性感觉的是下面“凉生枕簟泪痕滋”一句,很有女性温柔纤细的感觉。簟是竹席,现在科学发达了,人对大自然的感觉也疏远了,过去夏天热,用席比较凉快,可是秋天一来,你就会对那床席子的凉的感觉很敏锐,有一种凉意。“凉生枕簟”不但表现了气候时节的改变,也暗示了她的孤独,这首词是她丈夫死后晚年南渡后的作品。李商隐《悼亡诗》有“更无人处帘垂地,欲拂尘时簟竟床”之句,写妻子死后自己的孤独寂寞,再也没有人在房间出入往来了,所以帘子老是垂着的;又说“欲拂尘时簟竟床”,到拭尘埃时才发现满床是空席。所以李清照这首词之好,在于她一方面写了物换星移的感慨,一方面每一句都暗示了孤独,就因为寂寞悲哀,所以“凉生枕簟”,她才“泪痕滋”。下一句“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夜何其”出于《诗经》“夜何其兮夜未央”。现在到底夜有多深了,夜还正长呢,漫漫长夜未尽。孤独寂寞时就觉得夜特别长,她起床、换衣服,想问人现在什么时候了,为什么天还不亮。

下面两句“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形象写得很好。通过女性细致的观察,表现了许多暗示,表现了对时节、衣饰的观察。女性对衣饰有锐敏的感受和观察。秋天荷花零落,莲蓬露出来了。南唐中主李词说“菡萏香销翠叶残”,就是讲的同一景象。“翠”是莲蓬的颜色,这一句本可写时节改变,但“贴”字更暗示出还指衣服上的装饰。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也用了一个“贴”字,还有“金”字,中国的诗词不可以断章取义地讲。像李清照这两句也有“贴”、“金”二字揭示这是衣服,有一种传统的联想。温词写金线绣在衣服上的鹧鸪。“贴”是熨贴之意。李词“金销藕叶稀”有两个揭示:第一是秋天来了叶子零落,莲叶残破稀少了;第二是刺绣在衣服上的藕叶因金线磨损而松散了。李清照词“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不只从“贴”、“金”二字猜到所写的是衣服,而且后面她还直说了“旧时天气旧时衣”。“天气”指的是时节,年年都有秋天,看到秋天不只会引起悲秋情绪,看到身上的衣服磨损了,联想人不也磨损了吗?“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经过多少盛衰兴亡、悲欢离合、国破家亡,同是一件衣服,同是秋天,可是自己的情怀已早不同于畴昔。出身富贵世族之家的李清照,少年时何尝知道人间的忧患为何物,现在历尽国破家亡的悲哀感慨,旧时那种无忧无虑的情怀再也不会回来了。

最后我们再讲一首《渔家傲》,这是表现了她豪放精神的一首词,比较没有女子口吻。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全篇用象征手法,过去她写情写景都相当写实,这首词却有了突破,可见她是有才气的,是可以有突破的作家,可惜留下的东西不多。“天接云涛连晓雾”,早晨破晓时可见天上有细碎的白云,不是要下雨时的灰云彩,而像鱼鳞般的白云,一片云海,如波涛一般,天上一片云海,地上则是茫茫晓雾。此时银河尚未消隐,云涛的流动,就像银河在转一样。每一片白云飘过银河,都像在银河中舞动的白帆。

这一首词一开端便自不凡,所用的意象真是飞扬健举,与前面我们所讲过的两首词中的“玉枕纱厨”、“东篱把酒”和“凉生枕簟”、“金销藕叶”等意象,都迥然不同。那两首词中的意象表现了家居生活中一个妇女的敏锐纤细的感受,而这首词中的意象不仅写的高远开阔,而且笔力健举,可以引发人精神上一种飞扬超越的向往。

虽然从字面上看,这几句词所写的也可能是破晓时所看见的满天如波涛的白云以及浓雾茫茫的现实的景色。而云涛中银河之转动,云影之如帆也可能都是现实的景色,可是同时也给人一种如同在天空中随着波涛和帆影在飞舞运行的想象,所以下面紧接着作者就写了“仿佛梦魂归帝所”一句想象之辞。而这一句想象之辞就把前二句的意象提升到了一个象喻的境界,不再仅是眼中所见的天上的云涛星河晓雾的现实景色,而成为了一种灵魂的追寻翔举的象喻。

她说“仿佛梦魂归帝所”,其“帝所”一词所指自当是天帝之所,而天帝之所自当是最崇高最美好的景地。然而虽有追寻之意,但帝所究竟何在,正复渺不可知。所以又接以“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假托闻天上有人殷勤相问之语,询以归向何处,其实正是作者在心灵的追寻中的自问之语。于是下面紧接着就是作者的自答,“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我报路长日暮”一句使我想起了《楚辞·离骚》中的“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路的追寻与迟暮的悲慨,正是千古才人志士的共同志意与共同的悲哀。李清照这首词应当是晚年之作,回顾检点一生的往事,在长路的追寻中毕竟有什么获得,有什么成就呢?对李清照来说,一个女子身经国变与家变的种种灾难之余,迟暮之年,已经一无所有,倘若勉强算是所有者,则惟有平生留下的几首诗词而已。所以说“学诗谩有惊人句”,“谩有”者徒有之意也。所谓“徒有”者可以有两层意思:一则就自己而言,徒有惊人之句,而于国事终有何补?于家事又终有何补?再则就人而言,则徒有惊人之句,又有谁能了解,谁能欣赏呢?然而尽管有这两层的“徒然”,而惊人之句毕竟仍是“惊人”的。尽管无人知赏,而作者依然有其“惊人”的自信,这是作者的自己的信心,自己的唯一的成就,而接在“谩有”的徒然的意味之下,也就显得颇可悲慨了。

然而作者却未尝在这种悲慨之中转入消极悲观的绝望,在结尾三句反而拼命振起地呼求祈望着说:“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九万里风”用的是《庄子·逍遥游》一篇中鲲鱼化为鹏鸟以后高飞起来的“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典故,形容鹏鸟凌风而上的高飞的气势和姿态。李清照在此用这一典故,也是用鹏鸟凌风而上的健举飞扬,象喻她自己心灵中的一种境界,遥遥与开端的开阔飞扬“仿佛梦魂归帝所”的气象相衔接;希望“风休住”,正是象喻作者追寻的高飞向往之精神的不肯罢休。

结尾说“蓬舟吹取三山去”,“三山”指海上的神山:蓬莱、方丈、瀛州。“蓬舟”则遥遥与开端所写的“星河欲转千帆舞”相呼应,自己也如同在星河之侧飞舞着的一个“蓬舟”,也仍是象喻着心灵中的追寻,希望能达到神话中所传说的“三山”——也就是一个心目中最美好高远的境界的象喻。这种不肯终止、不肯罢休的追寻的精神,接在“我报路长嗟日暮”的悲慨之后,使我想起了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虽在迟暮之年,也依然不肯罢休,“帝所”与“蓬山”虽然渺远,但终于也不肯废弃这一份追寻的心意。

这首词无论意象和情意都进入了一种非常高远的境界,而且意象与情意结合得恰到好处,这种成就是非常值得注意的。而一般人只知道赞美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词在开端连用了十四个叠字,实在只是从皮毛上的一种认识而已。私意以为这一首词的健举而且自然,应该才是李清照更可注意的成就。

总之,一般说来,李清照早期的作品其特色是在于芳馨俊逸,表现了妇女敏锐纤细的感觉,而且在表达方面往往用白描之笔,真切而且自然。至于其晚期的作品,则可以分别为两种成就:一种仍保有前期的妇女的敏锐纤细的感觉,只不过在意境上较早期之作品显得沉郁悲凉了,如《南歌子》的“天上星河转”一首可以为代表;又一种则突破了妇女的情意和感觉的限制,而在意境上达到了非常健举超逸的境界,如最后所举的《渔家傲》一首可以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