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十五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讲
不二法门

陈寅恪先生曾说:“中唐者,百代之中也。”在美学上也是如此。中国美学在唐代以后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审美风尚发生了很大变化,美学理论本身也显现出很多新的特色。从总体趋向上看,追求空灵淡远的境界,重视古拙苍莽的气象,推宗冷逸荒寒的意味,以宁静精澄代替粗莽阔大,以平和幽深代替激昂蹈厉,以淡逸素朴代替绚烂堂皇,至如理论上对境界的重视,强调妙悟而贬斥技法等等,都是这种审美风气变化的表现。中唐以后,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的显著变化,根本原因是哲学观念的影响。佛学传入中国,乃中土思想史上的一大因缘。汉末中土始有佛经译事,经过魏晋以来的变化,到隋唐之时,中国佛学蔚为大盛,三论、华严、法相、天台、禅宗等佛学派别相继出现,尤其是禅宗(特别是南宗禅),这个结合中国道家学说和印度大乘佛学所形成的新型哲学,“最亲切,最微妙”[1],它思考的问题本身就具有美学价值,它所显现出的单刀直入、不立文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等的思维路径,冲击着旧有的审美规范和艺术观念。禅宗给中国美学和艺术带来一个新颖的世界。

这一讲拟从南宗禅基本哲学观念“不二法门”入手,尝试对禅宗和美学艺术的深层联系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不二法门”不仅是南宗禅的重要哲学原则,也是禅宗影响中国美学和艺术的关键思想。

[1] 熊十力语,见其《十力语要》卷三致牟宗三札,224页,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