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十五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全:大制不割

游鱼之乐,反映了道家重视天全之美的思想。天之美是不可分别、浑然整全的美,是之谓“大全”。石涛说:“混沌里放出光明。”此一语最得庄学要义。混沌,不是糊里糊涂、幽昧不明,其要义在于:关起外在认知的窗口,打开生命体验的门。

庄子的“大全”不是全部,全部是与部分相对的称谓,这样的全部还是量上的观点。任何量上的观点,都与庄子的诗性思维相违背。大全不是大而全,而是即物即全。当人放下分别见时,哪里有总类和部分的分野。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国,即体验即圆融。庄子所描述的游鱼之乐的境界,就是人与世界浑成一体,其根本特点是不分别。而惠子的质疑,则是从知性出发,于分别上立论的。

老子说:“大制不割。”这是一个富有深邃智慧的观点,是一个与“大巧若拙”、“大成若缺”等一样对中国美学艺术产生深远影响的观点。《老子》云:“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幽暗的、混茫的、空空落落的、无边无际的道的世界,是朴,朴是没被打破的圆融,在这里,没有知识,没有分别,没有争斗,没有欲望,万物自生听,太空恒寂寥。没有知识,如同婴儿一样自然存在;没有争斗,保持着永恒的雌柔;就像天下的溪涧,就像清气流动的山谷,空灵而涵有一切,流动而不滞塞。这个天下莫能与之争的世界,乃素朴之制,此为“大制”,最大的“制”就是不分别的“制”。

老子并非强调原始和谐,而是要以自然取代人为,以纯朴代替矫揉造作,以平和平等代替你争我夺,以空灵而无边际的心灵涵泳天下的美。“大制不割”是一种大智慧,一种充满圆融的美。

庄子对老子“大制不割”思想有深刻的发挥。《在宥》中讲了一个故事。云将到东方去漫游,碰到了鸿蒙。云将问了许多关于知识的问题,鸿蒙避而不答。最后,鸿蒙告诫云将:“安处自然,任性无为,合于造化。忘掉你的形体,抛弃你的聪明,与外物泯除界限,和自然元气混同为一体,去除对心神的任何束缚,漠然处之。万物纷纭,各自返回其原来状态,返回原来状态时也是毫无主动意识。浑然处于质朴无知的状态,才能终身不离其本根。”[1]云将是活泼的、流动的,而鸿蒙是浑沌的、混茫的,云将有知,鸿蒙无知。鸿蒙示云将之法,是不问不求、无知无欲,浑然忘己忘物,与物融而为一。

《庄子》内篇的最后一篇是《应帝王》,《应帝王》最后一段说了一个故事,我以为带有总内篇之成的意思。南海的帝叫儵,北海的帝叫忽,中央的帝叫浑沌,儵与忽到混沌那里去,浑沌对他们很好,儵与忽就想怎样报答浑沌,他们商量道:“人有七窍,能够看、听、吃、闻,但混沌没有,我们就尝试为他凿七个洞吧。”他们每天凿一窍,七天后,浑沌被凿死了。这个故事意味深长。浑沌是“一”,儵与忽两个聪明的家伙为他打开七窍,即打开感受外在世界的通道,知识的窗口就打开了;打破了这个“一”,而进入分别的世界,这分别的世界就是“二”。“二”是浑成世界的死亡。郭注以“为者败之”来求解,可谓一语中的。有为、机心、认知,都是美的破坏者,而浑全、质朴、至淳、无为的境界,才是大全的境界,至美的境界。

知性的世界是清晰的,浑沌的世界是幽暗的。但庄子认为,世人所认为的清晰世界,是真正的混乱无序;而浑沌世界虽然是幽暗不明——没有以知识去“明”——但却是清晰、纯粹的,有空寂明觉(空而能容,寂而不乱,明而能照,觉能去惑)之心,正所谓大明若暗,见小若明。理性的世界是秩序化的、条理的,像庄子所诟病的名家、儒家等不遗余力地建立他们的条理、逻辑,而浑沌世界没有任何秩序、理性,是一个无“理”的世界,但在庄子看来,人们热衷于建立的那种秩序、理性原是荒诞不实的,而浑沌世界的无“理”才是真正的世界存在之理。

道家哲学强调,浑成的世界是大美的世界,而分别的世界是残破的。捧着一个残破的玉器,还以为天下之美物,庄子认为,这是很愚蠢的事。庄子把这样的浑沌世界称为“天放”,一个纯任自然的世界。谈到天和人的区别,庄子作了这样的区别:野马放逸,任其驰骋,这是天;将马套上缰绳,装上衡轭,马成了非自由的马、任人驱使的马,这就是人。而伯乐之流,抱着一种外在的标准,去给马定优劣,这就是孔墨之徒。庄子说:“不开人之天,而开天之天。开天者德生,开人者贼生。”他所谓“守全”,就是要守天之全。

庄子所说的大全之美,为美的基本特性的判断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路。它在中国美学中影响深远。心与天壤俱,安识身有无——当人融入世界之中时,就进入了一个混沌的大全世界,于是在“混沌里放出光明”。庄子的观点影响到中国人对美的理解:科学的分析不能带来美,功利的目的追求不到美,美不能赖于外在具体的认识,应来源于内在生命的体验。关起认识的窗口(七孔不通),打开生命体验的门。美并不来自感性经验,甚至要对感性经验进行排除。混全的美,不是糊里糊涂、浑浑沌沌,而是对生命的清晰印认。浑沌之美,不是模糊美学,它是对生命的发现。庄子的混沌大全的美,就是让世界自在兴现。由此我们也看到,庄子关于世界大全之美的观念,和西方建基于感性之学上的美学思维是有根本区别的。道家哲学的强势,禅宗哲学对道家哲学的发扬,都强化了中国美学重超越、重体验的传统。[2]

[1] 原文为:“汝徒处无为,而物自化。堕尔形体,黜尔聪明,伦与物忘,大同乎涬溟,解心释神,莫然无魂。万物云云,各复其根,各复其根而不知。浑浑沌沌,终身不离。”

[2] 参见第六讲《落花无言》第三节八大山人等关于浑全之美的艺术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