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史(近代卷)(上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法国督政府与执政府的对外战争与外交

拿破仑远征意大利,第一次反法联盟瓦解

1795年10月26日,法国成立了由五位督政组成的督政府。1796年初,为彻底打败反法联盟军,督政府决定从莱茵地区和北部意大利两个方向重点攻击奥地利。拿破仑被任命为意大利方面军总司令。

4月10日,拿破仑率领他的士兵越过阿尔卑斯山进入北部意大利作战,并迅速打败了撒丁军队。5月15日,撒丁王国同法国缔结了《巴黎和约》,撒丁王国退出反法联盟,并将萨伏依和尼斯割让给法国。此后,拿破仑又先后占领了米兰、曼图亚等地。至1797年2月,整个北部意大利都落入法国的手中。拿破仑将他掠夺的价值数百万法郎的“银锭和珠宝”及几十幅“极好的画”日夜兼程地送回了巴黎。为了表彰这支意大利方面军的“显赫战功”,立法团授予他们一面用金线绣成的军旗,上面绣着:他们“俘获了15万名俘虏,缴获了170面军旗,550门攻城炮,600门野战炮。他们打了18个胜仗;他们把米开朗基罗、盖尔欣等杰出的作品送到了巴黎”。王养冲、陈崇武选编:《拿破仑书信文件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0页。

随后,拿破仑在北部意大利先后建立起三个共和国:他将波河流域地区、伦巴第、摩德纳及部分威尼斯地区合并成南阿尔卑斯(又称西萨尔平)共和国;在热那亚及其郊区建立起利古里亚共和国;在罗马教皇领土上成立了罗马共和国。此外,拿破仑还将瑞士改名为海尔维第共和国。

1797年3月,拿破仑率军再次越过阿尔卑斯山进入奥地利本土作战,于4月攻占了距维也纳约100多公里的莱欧本,迫使奥地利议和。同年10月17日,法奥在位于威尼西亚的坎波福米奥签订了和约,奥地利退出第一次反法联盟。《坎波福米奥和约》规定:奥地利将其奥属尼德兰割让给法国,并承认南阿尔卑斯共和国和利古里亚共和国;奥地利得到伊斯特里亚、达尔马提亚、威尼斯城和阿迪杰河左岸的领土,作为它失去伦巴第的补偿;法国获得亚得里亚海上的伊奥尼亚群岛。法奥缔结和约后,英国虽然仍在继续对法作战,但已是孤家寡人,由它组成的第一次反法联盟已彻底瓦解。

拿破仑远征埃及,第二次反法联盟组成

1797年12月,拿破仑受召自意大利返回巴黎,受到了隆重的欢迎。为了最后打败英国,督政府曾命令拿破仑指挥集结在英吉利海峡的法军进攻英国。在经过对敦刻尔克和佛兰德海岸进行了短暂视察后,拿破仑认为,在法国尚未握有制海权的情况下,不宜直接进攻英国,遂建议督政府派兵远征埃及,再东攻印度。这样,既可恢复法国在印度的势力,又能迫使英国求和。督政府接受了这一建议,并命拿破仑率军出征。

1798年5月19日,拿破仑率领新成立的“英吉利兵团”(约3万余人)乘军舰自土伦出发远征埃及。出发前,拿破仑佯称他将经直布罗陀进攻英国。舰队启程14天后,英国才得到消息,甚至皮特首相也相信拿破仑是想在爱尔兰登陆。于是,英国一方面命令其地中海舰队在直布罗陀海峡附近进行拦截,同时又派纳尔逊指挥的舰队在地中海搜索法国舰队,由于风向不利,待纳尔逊到达土伦附近时,拿破仑的舰队离去已久。拿破仑在进军埃及的途中,首先于6月10日夺取了马耳他岛,然后迅速驶向埃及,于7月1日攻下了亚历山大。22日,又夺取了开罗。拿破仑对埃及的入侵,导致其宗主国土耳其于9月9日向法国宣战。

自远征埃及以来,拿破仑取得了诸多的胜利。但是,在8月1日的尼罗河战役中,拿破仑的舰队在阿布基尔港被纳尔逊指挥的舰队摧毁。此后,为了打击土耳其,拿破仑又在1799年2月北上进攻叙利亚,但为土、英军队所阻,被迫于6月退回开罗。

拿破仑在尼罗河战役中的失败,极大地鼓舞了欧洲反法国家,英国于1798年底又组成了有俄国、奥地利、土耳其以及那不勒斯等国参加的第二次反法联盟。普鲁士因对俄国在第三次瓜分波兰中偏袒奥地利尚耿耿于怀,同时缺乏对法作战必胜的信心,故未参加。这次联盟的组成,导致了俄、土这两个长期敌对的国家于1799年1月3日缔结了为期八年的同盟条约,共同反对法兰西共和国。条约规定:土耳其同意俄国舰队可自黑海至地中海自由往返航行;俄国承诺将75000至80000人的军队援助土耳其进行反法作战。

同年3月,占有优势的反法联军从意大利、瑞士、荷兰三个方面向法国发动进攻。至8月底,俄奥联军已将法军赶出了北部意大利,英军也攻入了荷兰。联军所到之处,原来的封建势力一一复辟,拿破仑建立的那些共和国全被颠覆。反法联军又将打入法国境内。

法国对外战争的接连受挫,给国内带来重大影响。一方面,反法联军的一时获胜,使王党分子感到复辟有望,于是纷纷进行叛乱,以便里应外合,恢复旧王朝的统治;另一方面,再次面临被入侵的危险又使法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革命民主运动重新高涨。面对这种外患内乱局面,督政府全然束手无策。

雾月政变与《吕内维尔和约》

拿破仑早在意大利作战取胜之后,就有夺取政权之心。当时,他认为时机尚不成熟,未采取行动。这时,拿破仑虽然远在埃及,却从当地的报纸登载的新闻中,了解到法国所面临的局势以及督政府统治的不稳。他认为夺取政权的良机已到,于是,便将军队交给他的副手指挥,他自己在1799年10月16日匆忙赶回了巴黎。不久,拿破仑便在大资产阶级的支持下于同年11月9日(雾月18日)发动政变,推翻了督政府,建立起以他为第一执政的执政府。

执政府建立后,拿破仑下决心要打破联盟国家对法国的围攻。为此,他决定对反法联盟国家采取武力打击与分化瓦解同时并举的方针。1799年12月25日,拿破仑同时写信给英王乔治三世及奥皇弗兰茨二世,提议立即停战媾和,均遭拒绝。拿破仑遂决定首先集中力量打击奥地利。

1800年春,拿破仑以两路法军分别由莱茵河及意大利两个方向夹攻奥地利,并亲赴意大利指挥作战。5月初,拿破仑率军进入北部意大利。6月2日,法军攻占了米兰,拿破仑立即在那里恢复了南阿尔卑斯共和国。6月14日,法军在都灵东南的马伦戈战役中打败奥军。至此,拿破仑完全恢复了对整个北部意大利的控制。在莱茵河方面的法军,也于当年12月初在位于慕尼黑东南方的霍亨林登大败奥军,并向维也纳推进,奥地利再次被迫求和。1801年2月9日,奥地利同法国在吕内维尔缔结和约后退出反法联盟。根据《吕内维尔和约》,奥地利重申遵守《坎波福米奥和约》的一切条款;奥地利承认从属于法国的海尔维第共和国、巴达维亚共和国、利古里亚共和国及南阿尔卑斯共和国。

法俄和约与英法《亚眠和约》

拿破仑于1800年春进攻奥地利后,同时决定利用英、俄之间的矛盾,将俄国拉出反法同盟。在拿破仑占领马耳他之前,该岛原由耶68路撒冷圣约翰骑士团驻守。当他们获悉法军将要夺取该岛时,曾想寻求俄国的保护。俄国沙皇保罗一世对此感到非常高兴,因为这将使俄国在地中海获得一处扩张基地。拿破仑于1798年6月夺取了马耳他使俄国的希望落空,保罗一世遂在取得土耳其的认可后,派遣乌沙科夫率黑海舰队经黑海海峡驶入地中海,夺取了法军驻守的伊奥尼亚群岛和科孚岛,并在伊奥尼亚群岛建立起隶属于俄国的“七岛共和国”。法军占领的马耳他岛则一直受到英国海军的围困。

拿破仑深知马耳他岛终难守住,便写信给保罗一世,提议愿将该岛交与俄国,让保罗一世以圣约翰骑士团大统领的身份代为照管。此外,拿破仑还命令将1799年战役中俘获的俄国士兵,一律穿戴整洁、武装齐备地遣送回国。拿破仑的这些做法,确实打动了保罗一世的心,于是双方开始了关于建立法俄联盟的谈判。

1800年9月,英国终于从法军手中夺取了马耳他岛。保罗一世立即宣布将停泊在俄国港口的所有英国船只及货物全部予以扣留。同年12月18日,俄国又同普鲁士、丹麦和瑞典缔结了第二次武装中立同盟条约,以与英国的海上霸权进行对抗。此外,保罗一世还向拿破仑建议,由法、俄两国共同出兵攻打印度,以求给英国以“致命的一击”。

但是,法俄联合进军印度的计划未能实现。因为,保罗一世联法反英的政策使俄国输往英国的粮食和木材贸易中断,严重地损害了俄国大贵族地主的利益。而且,保罗一世与革命的法国为伍,也使俄国封建贵族深感不安。所以,一批贵族文武官员伙同保罗之子亚历山大,于1801年3月23日将保罗一世刺死。

保罗死后,由其子即位,称亚历山大一世。但他仍继续与法国的谈判,并于同年10月8日在巴黎同法国缔结了和约,双方承诺,彼此不得帮助或庇护对方的国内外敌人从事破坏活动,并根据以往存在的原则恢复两国间的贸易关系。此外,两国还签订了关于欧洲事务的秘密协定。双方约定尽可能不使德意志帝国发生重大的变革,并保持普鲁士与奥地利之间的均势;双方同意在解决意大利政治事务和教皇皇位时采取一致行动;法国承诺那不勒斯王室的领地不受侵犯;法国承认“七岛共和国”,俄国则从该地撤出自己的军队;两国承诺采取共同的行动,在世界各地“恢复均势”和确保“海上航行自由”。

在此之前,那不勒斯王国于同年3月与法国签订《佛罗伦萨和约》,退出反法联盟,那不勒斯王国将其军队撤出教皇国,并不允许英国和土耳其的船只进入它的港口。此外,土耳其军队在英国的支持下,于8月向驻守埃及的法军发动反攻,并取得胜利。10月9日,法国同土耳其缔结了和约,法国同意将埃及交还给土耳其。

在欧洲大陆各国相继同法国休战后,备感孤立的英国为了获取喘息时间,被迫于1802年3月27日同法国及其盟国(西班牙和巴达维亚共和国)缔结《亚眠和约》。和约主要规定:英国将其在战争中占领的属于法国及其盟国的殖民地归还给原主人,但锡兰和特立尼达岛除外;好望角的全部主权如同战前一样仍属于巴达维亚共和国,其他缔约国所属的各种船只有权在该地停泊,并购买其所需的供应品,且不必支付巴达维亚共和国船只应支付之外的任何其他税捐;英国应在本条约互换批准书后三个月内,撤退其在马耳他岛的驻军,并将该岛交给圣约翰骑士团;法国应从那不勒斯和教皇领地撤军;双方同意土耳其政府的领土、属地和权利应和战前一样保持完整;双方承认“七岛共和国”。

《亚眠和约》虽然结束了英国与法国的战争,却未能消除两国间的矛盾,它只给欧洲带来14个月的和平,这个时期一过,欧洲便又陷入新的战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