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社会学导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族群意识

当人们在各种场景中与其他人进行交往时,往往会很自然地以自我为主体形成并确立与他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些关系具有不同的层次和亲疏远近之分,这种关系格局会在彼此交往过程中逐步稳定甚至固化下来。人们之间的这种关系格局有如费孝通教授在描述中国乡土社会时所讲的“差序格局”,我们可以把这些相互关系的不同层次比喻为以个人为中心的许多个半径不同的同心圆,每个人都可以根据与之交往的亲疏程度、深浅程度以及相互的认同程度等,而将自己周围的人放置在距自我中心不同距离的圆圈之上。

在这样一个“差序格局”之下,人们既存在着自己与周围不同层次人员之间的交往活动,也存在着身边周围人员之间的相互交往,各类交往活动相互交织延伸,形成一个个以个体为中心的“关系网络”机制。如果按照这个思路,把交往中的主体从个人扩展到群体,把分析个体之间的交往格局进一步扩展到分析群体之间的交往格局,沿着这个视角我们可以去观察和讨论群体意识,分析某个“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相互关系的远近和分析因“群体”自身定义的覆盖范围不同而形成的许多或远或近的立体交叉关系网络。家庭、氏族、地方小社区、族群、民族等,都可以被视为处于不同层次(反映远近不同、规模不同)上的群体或群组。“族群”只是这许多群组层次中的一个层次。人们对于自身所属“族群”的认同和对其他族群的辨异,就都是族群意识的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