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书的编选意在提倡“名著”的阅读,这是因为在我们看来,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时代的精神的精华,人类最美好的创造都汇集于“名著”之中,其中的一部分经过历史的筛选,就成了民族与人类的“经典”。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各类学科(不只是文学,还有其他人文科学学科、社会科学学科、自然科学学科)的名著、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的。在这个意义上,受教育的基本途径就是“读名著、经典”。
具体到现当代文学,应该肯定,经过近百年的积淀,我们已经拥有了一批名著与经典,它们理应成为现当代文学学科的主要研究与学习对象。学习现当代文学史的最基本的途径与要求,就是要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地读作品,首先是其中的名著、经典,这也是研究现当代文学的基本功。
读文学作品,特别是读名著,还要有正确的方法。那种“一主题二分段三写作特点”式的机械、冷漠的传统阅读方法,是进入不了文学世界的。鲁迅曾写过一篇《诗歌之敌》,说诗人是要“专诉于想象力的”,要“感得……艺术的魅力”,“最要紧的是精神的炽烈的扩大”,“诗歌不能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所以情感已经冰结的思想家,即对于诗人往往有谬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凡是科学底人们,……他们精细地研钻着一点有限的视野,便决不能和博大的诗人的感得全人间世,而同时又领会天国之极乐和地狱之大苦恼的精神相通”。这里所强调的是“科学”与“文学”是把握世界的两种不同的方式,它们是互补而又不能互相代替的,绝不能用研究科学的眼光、方法去读文学作品。包括文学阅读在内的文学教育的最根本的目的是要感受“艺术的魅力”,开发“想像力”,培育“炽烈”的情感,“博大”的情怀,学会以审美的眼光去读作品,看世界。——我们这门《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课的“教学大纲”规定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要提高每个学习者的“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审美力”,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因此,文学的阅读,必须有情感的投入。在我们看来,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其本质就是“对话”:打破时空界限,与作者(其中有许多人是民族与世界的文学巨匠,思想大师)进行精神的对话,心灵的交流和撞击。所谓“对话”,包含两个要点,或者说两个过程。首先是要“进入”作品的世界,“设身处地”地想作者、作品中的人物之所想,感作者、作品中的人物之所感,同时把自己摆进去,“烧”进去,不能“隔岸观火”。说得形象一点,就是要与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同哭同笑,产生感情的共振。进去了,还要“跳出来”,进行有距离的观照,然后才会有平等的对话、交流,以至不同意见的撞击,从而达到更高层面的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灵的默契。阅读、欣赏者既与作者产生感情的共鸣,从作品中有所吸取,又不被俘虏,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这正是阅读的理想境界。
因此,我们提倡一种“主体性的阅读”。阅读本质上还是一种“感受”,即是要通过阅读、欣赏,将外在的作品中的文学因素内化为阅读者自己的主体感受,激发与培育起自身的想象力、感知力、创造力……,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最终要归结为阅读者的自我发现与自我开发。因此,这样的阅读、欣赏必然是一种个人的创造性的活动。我们鼓励每一个学习者从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出发,对作品做出不同于他人的阐释。这不仅符合文学作品模糊性、多义性的特性,而且也是文学教育的目的所在:惟有这样的创造性的阅读,才能从根本上开发每一个学习者内在的文学素质与才能,通过一篇篇文学名著的阅读,练就“自己的文学的眼睛”,去感受与发现属于自己的内外世界的美。
文学说到底是一种语言的艺术。阅读文学作品不仅要注意作者“写什么”,更要着重体味作者“怎么写”。文学阅读的重点应放在反复揣摩作品的语言、行文结构与文体风格,特别要提高自己对文学语言的感悟力。真正的文学大师笔下的语言,是具有生命灵性的,它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力度与质感,是应该细心去体味、沉吟、把玩,并从中感受到一种语言的趣味的。“语言(说与写)”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言说的背后是人的心灵世界。因此,对文学语言美的敏感与驾驭能力,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使人变得更美好的不可或缺的方面。文学阅读的魅力与意义也都在于此。
以上几个方面构成了本书编选的基本指导思想与原则。
关于具体的编选工作,还有以下几点说明:
1.我们对所选作品做了“精读”与“略读”的区分。“略读”要求对作品有一个总体的感悟与把握;“精读”则要求在总体感悟与把握的基础上进行文本的细读,细心揣摩作品的语言和写法。
2.每一篇作品写有《阅读提示》,目的是启发思考,并不预设某种“标准答案”。学习者可以根据个人的感受与理解,对所提示的问题做出自己的解说,也可以在提示范围之外对作品做出自己的解读。
3.《阅读提示》主要偏向于“鉴赏性的阅读”,这是针对全体学员的。我们还写有一部分“研究性的阅读”的“提示”,以满足部分基础与条件较好、有进一步学习兴趣的学员的要求,引导他们把作品放回到“文学史”中,进行比较的阅读(不同时代相类作品的比较,同一时代相类作品的比较,同一作家不同时代的作品的比较,等等),或做更深入的研读,写出分析性、研究性的文章。
4.学习本书最基本的要求是“多读”。首先是要集中精力读所选的作品,特别是“精读”作品。此外,还编选了《扩展性阅读书(篇)目》,希望有精力与兴趣的学员能读全书,读作家的未选入的代表作,以尽可能地扩大自己的阅读量。
5.本书编有《参考书(篇)目》。我们希望读者在最初阅读的时候,不要看任何参考资料,要直接读原文,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要特别重视与珍惜自己阅读的第一印象;在反复的独立阅读中,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以后,再去读必要的参考资料,以启发自己的思考,开拓阅读视野。
6.学习本书要突出两个环节,一是“多读”——不仅要默读,而且要提倡“朗读”,在朗诵中读出作品的情感与韵味。如有可能,一些诗歌和短文最好能背诵。二是“多写”。要勤写“读书笔记”,养成“每读书必动笔”的习惯。读书笔记的写法是自由的:读后感想,片断的分析,提出不同看法,抄录选文中的佳句好词……都可以。有条件和兴趣,还可以进行模仿性以至创造性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