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关于认知心理学的争论
认知心理学兴起以后,迅即引起巨大的反响,许多心理学家赞同这个新的心理学思潮。在西方心理学中,甚至将认知心理学的出现看作心理学的第二次“革命”(第一次“革命”是指行为主义的兴起)。但也有人持否定态度,说认知心理学是新瓶装旧酒,不过是用信息加工的新名词来代替过去的心理学名词而已。可是认知心理学并不只是增添新的名词术语,而是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初期出现的这种一概否定的态度很快就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对信息加工观点的深入的讨论。
一、关于人与计算机的类比
对信息加工观点的讨论首先涉及人和计算机能否作类比的根本问题,并提出了许多批评。这些批评意见可以Norman(1981)为代表。他认为将人看作符号系统是不够的,人有更多的东西,人是有生命的有机体,具有生物的基础和演化的历史,人还是社会生物,他与其他人、环境有着相互作用。Norman批评认知心理学将人看作纯粹的智能有机体:可与他人进行逻辑对话,可以知觉、记忆和思维。照他看来,有生命的和人工的信息加工系统有其共同的结构,这部分可称为纯粹认知系统或认知系统,但有生命的系统与人工的系统不同,有生命的系统(人)需要维持其生命,从环境中取得食物,保护自身,繁衍和教育后代,这些都是通过可称为调节系统(Regulatory System)的生物结构来实现的。调节系统是一种内稳态系统,它与认知系统相互作用,以作出对环境的解释和维持内稳态的行动。所以,有生命的系统具有目的、愿望和动机,能选择有趣的任务以及与目的有关的作业,可以控制心理资源的分配,适时启动和结束有关的活动。Norman认为,认知系统是服务于调节系统的,而情绪处于这两种系统之间,成为它们相互作用的桥梁。他甚至提出,调节系统是处于主导地位的,认知系统是调节系统对智力因素的需要不断增长的结果,只有当认知方面达到一定的质量以后,它才有自己的独立存在并具有自己的功能和目的。根据这些设想,Norman提出了一个以调节系统为主体的人的信息系统的结构,见图1-6,它与通常的信息系统的结构(如图1-1)是有很大区别的。在图1-6中,信息的输入和输出是直接与调节系统相连的,而且调节系统的方框画得较大,以示其主导地位。Norman表示,我们应当重新考虑人的信息加工的作用,而现有的理论的某些方面将会发生重大的变化。
图1-6 人的信息加工系统
(引自Norman,1981)
Norman在上述批评意见中,对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的结构,主要是增添了一个调节系统。尽管有些看法是粗略的,甚至是假设性的,但调节系统所指明的那些因素及其作用无疑是存在的。这触及现在的认知心理学的薄弱环节:它难以把握情绪和需要、动机、能力、性格等心理现象。这种情况说明,撇开人的社会的和生物的特性而进行人与计算机的类比是有局限的。
即使在认知操作方面,也可以看出人脑的生物结构对其功能的制约与计算机的电子元件对其行为的制约也是不同的,出现功能的区别。比较而言,人脑的操作慢,易受情绪和动机等的影响,容易分心和犯错误,可能丢失信息或错误地提取信息。计算机的操作快而精确,可以永久保持和提取信息。人的知识常常是模糊的、近似的和粗略的,而信息在计算机中的表征则是详尽的、严密的和合乎逻辑的。人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可以发现新问题和吸收新知识,而这些都不是计算机的特征。看起来,人的长处却是计算机的短处,反过来也一样,计算机的长处则又是人的短处。似乎计算机不是模拟人脑,而是补充人脑的不足。这也表明人与计算机类比,的确是有局限的(Cohen,1983)。
公平地说,认知心理学即使在目前也并不是完全没有涉及情绪、动机、能力等心理现象。相反,已经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情绪激活的模型,探讨了激情、认知能力、认知风格、社会性原型和图式以及社会行为等与个性密切有关的现象。但是,在这些领域里,认知心理学涉及的大多是它们的认知方面,凡是认知成分愈多的地方,它涉及得也愈多愈深入(Lindsay & Norman,1997;Anderson,1980),然而它没有在整体上把握这些心理现象。与此有关,认知心理学本是研究人的信息加工过程的,但它主张进行计算机模拟,则又会抹掉人的一些特点,如认知过程受情绪、动机等的制约。这使认知心理学受到许多批评。
前面提到的人与计算机类比所存在的局限性无疑是重要的,人们不应忽视这种局限性,而应对它作出分析。在这个问题上,一些心理学家考虑对现在的理论加以改进,另一些心理学家则否定这种类比,对认知心理学产生严重的疑问。应当看到,与任何其他类比一样,人与计算机的类比也是有条件的,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在一定的水平上的类比,总要撇开一些因素的,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定的局限性。但是,这种局限性不应用来否定类比本身,而通过类比得出的结论也不应超出一定的范围。人与计算机的类比只涉及软件而不涉及硬件,这种类比本身就具有某种抽象性质。从这种类比来看人的心理,自然不能把握它的全部,而要舍弃一些方面或因素,如结构和操作的一些特点。这就是现在所看到的,认知心理学确实可以较好地说明认知过程或心理过程,而难于在整体上把握个性心理特征等,并在建立计算机模型时,总要撇开制约某一心理过程的若干因素。固然人的心理是一个整体,各种心理现象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联系。但某一心理过程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还不是事情的全部,该心理过程仍有其自己的规律。使一些因素保持相对不变,而只研究某一方面或过程,这种分析性研究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心理学早就这样做了,认知心理学也不应例外,它不应受到特殊的责难。问题的关键似乎在于划出从人与计算机类比得出的结论的应用范围,这就需要考虑心理学研究的多水平问题。
在第三节里已经指出,认知心理学对心理和心理学研究采取了多水平、多层次的观点。如果认真贯彻这个观点,那么就可以合理地看待信息加工观点的应用范围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苏联心理学家ЛOMOB(1983)曾将心理学的研究分为4个水平或层次,认为心理学的理论大厦是由这些层次组成的。
第一个水平:在社会关系的体系中,研究人的发展,人看作是社会系统的成分、社会成员;研究人-社会系统所产生的一系列现象,如个性发展问题、社会情绪的动力过程、心理气氛等。这些主要是社会心理学的内容,与社会科学交叉。
第二个水平:研究个性的结构,如需要与动机、能力与态度的动力过程、行为的结构和动力过程、调节机制等。
第三个水平:研究从感觉知觉到思维情绪等心理过程。这些过程在第二个水平上,只是作为个性的因素出现;而在这个水平上,则作为相对独立的因素。心理学过去主要研究这一水平。
第四个水平:研究心理过程的生理机制。这是与神经生理学、化学等学科交叉的领域。
现在无须对上述心理学研究水平的划分作全面的评价,但仍可以看出,这种划分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是吻合的。应当说,认知心理学主要是有关上述第三个水平即心理过程的理论。人们不应当用这个理论来代替有关其他水平的心理学理论,或者要求它成为无所不包的理论,无论是认知心理学的支持者或反对者都应如此。如果这样来看,那么信息加工观点难以应用于动机、需要乃至情绪等心理现象,就不应成为否定认知心理学的论据。
二、关于加工方式
人与计算机在信息加工上,确实是有区别的,除前面已经提到的外,还可能在加工方式上有所不同。认知心理学将心理过程看成是一系列连续阶段的信息加工过程,即认为信息加工方式是系列的或串行的,前一个阶段的加工完成以后,接着是下一个阶段的加工。这种现代计算机的信息加工方式是否符合人的实际心理活动,有些心理学家持怀疑态度。Eysenck(1984)指出,如果坚持这个系列加工方式,那么只能有刺激驱动的加工即受刺激的性质所影响的加工,而不会有概念驱动的加工,即受过去知识和经验所影响的加工。但是现在许多心理学家一致认为,人的认知活动既包含前者,也包含后者,甚至认为这两种加工可能是同时进行的或部分重叠的。这意味着一些加工阶段可以同时起作用,即存在着平行加工方式。即使不从这两种加工过程的角度来看,也仍然可以提出平行加工问题,如对多个项目的识别或提取,不过这里涉及的主要是同一加工阶段的操作,大多具有局部的性质。平行加工方式存在的可能性是不能否定的,然而认知活动在整体上,仍可保持加工的系列性。许多实验研究表明,没有前一阶段的加工,后一阶段的加工是无法进行的。如果承认信息加工系统的能力有限,那么按照一定程序进行系列加工是可以有效地完成作业的。根据目前的情况,也许可以这样说,人的信息加工在整体上是以系列方式进行的,但也包含平行加工,实际上则是系列加工和平行加工的混合。即使如此,认知心理学的主要论点似乎也不会发生根本变化。
人与计算机在信息加工上的区别还涉及模拟加工和数字加工的问题。现代的计算机是按数字原理来工作的,它所加工的是以0或1来表征的离散信息。连续的模拟信息需要通过模数转换器转换为离散信息,才能为计算机接收和加工。人具有极强的加工离散信息的能力,如语言信息。在这个方面,人和计算机是相似的。但信息在人脑里还可以表征为连续量,而不是全或无、是或非这样的离散状态,即人可以进行模拟加工或类比加工。例如,Shepard及其同事在20世纪70年代初进行的“心理旋转”实验中发现,当给被试看一个偏离正的位置一定度数的正写或反写的字母,要他们判定该字母是正写的或反写的,被试作出判定所需的时间随偏离度数而增多,一般来说,偏离的度数愈大,所需的时间也愈长。实验数据和被试的报告都表明,被试要完成这种作业,需要在头脑里,将斜置的字母连续地进行旋转,直至转到正的位置。这意味着被试在心理上所作的字母旋转就像实际的物理旋转那样,即可进行类比的加工,故而旋转的度数愈大,所用的时间也愈多。这是人和计算机在信息加工上的重大区别。Dreyfus(1972)由此而否定人和计算机的机能等价。但是Sutherland(1974)认为,对人脑的物理过程来说,类比性质的机能是典型的,但对认知过程却不是典型的。这种看法有一定的根据,然而人毕竟有不同于计算机的类比加工,这也是不容忽视的。
这里提到的人与计算机在信息加工系统的结构和操作上的区别涉及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则,有关的争论对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使人们看清信息加工观点的特点,引导进一步研究的开展。总起来看,认知心理学从人与计算机类比出发,主要着眼于两者具有的相近的或共同的原理,自然要带来一定的局限性。但是,认知心理学通过这种类比得出的一般心理学的结论,并不必然排斥人的心理的特殊性,它的理论框架仍然可以容纳人的信息加工的某些特点。使矛盾变得突出的是计算机模拟,前面提到,计算机模拟是会抹掉人的心理的一些特点的。这恐怕也是计算机模拟对心理学本身的意义未得到普遍承认的一个重要原因。认知心理学在研究各种认知过程时,通常的做法是使情绪、动机等因素保持相对不变,但它也可以研究人的情绪等因素对认知过程的影响。虽然现在还不能有效地作出这种影响的计算机模拟,但认知心理学是承认这种影响的。在其他的信息加工的特点上也是这样,例如,人的记忆信息的三级加工模型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著名的模型,虽然这个模型未能全部实现计算机模拟,但许多认知心理学家目前还是将它看作较好地说明人的记忆过程的学说。这些情况提示,对认知心理学而言,计算机类比和计算机模拟具有不同的意义,认知心理学通过计算机类比得到心理学的方法学结论,而计算机模拟则是它的一个方法,两者虽有紧密的联系,但却不能等同。一些心理学家在认知心理学的框架里,仍可以研究人的认知过程,而不管是否能作出计算机模拟。这也是目前认知心理学的实际情况。
认知心理学提出了富有特色的心理学理论。它主张研究心理活动的结构和过程,因而得以成为当前占主导地位的心理学思潮。然而认知心理学只不过有30年左右的历史,还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可以想见,有关一些基本原则的争论还将继续下去,它本身也会发生变化。从这方面来看,在信息加工系统的结构中,除目前主要研究的操作系统以外,某种类似于Norman所说的调节系统或控制系统将受到愈来愈多的重视,与此有关,人的信息加工操作的特点也将更明显地显露出来。同时,新一代的智能计算机的研制也会促使认知心理学发生变化,并给正在进行的这场争论带来有益的启示。不管认知心理学将来是什么样子,它现在开拓的研究心理活动内部机制的方向无疑具有历史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