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重排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认知心理学的对象

认知心理学运用信息加工观点来研究认知活动,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以及儿童的认知发展和人工智能(计算机模拟)。所谓信息加工观点就是将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将人脑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但是这种类比只是机能性质的,也就是在行为水平上的类比,而不管作为其物质构成的生物细胞和电子元件的区别。换句话说,这种类比只涉及软件,而不涉及硬件。作为信息加工系统,人与计算机在功能结构和过程上,确有许多类似之处。例如,两者都有信息输入和输出、信息贮存和提取,都需要依照一定的程序对信息进行加工。信息加工观点将计算机作为人的心理的模型,企图对人的心理和计算机的行为作出某种统一的解释,发现一般的信息加工原理。

一、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

关于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Newell和Simon提出了迄今最为完整的说明。他们认为(Newell & Simon,1972;Newell,1981;Simon,1981),无论是有生命的(人)或人工的(计算机)信息加工系统都是操纵符号(Symbol)的。符号是模式,如语言、标记、记号等。在信息加工系统中,符号的功能是代表、标志或指明外部世界的事物。一些符号通过一定联系而形成符号结构(Symbol Structure)。符号结构又可称作语句(Expression)。符号和符号结构是外部事物的内部表征。但是,符号不仅可以代表外部事物,而且还可以标志信息加工的操作。一个符号结构可以标志另一个符号结构,或标志一个程序。信息加工系统得到某个符号就可得到该符号所代表的事物,或进行该符号所标志的操作。Newell和Simon进而认为,信息加工系统也就是物理符号系统(Physical Symbol System)或符号系统。之所以冠以“物理”一词,目的在于强调这种符号系统确实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或者在现实世界中是可以实现的。

Newell和Simon认为,包括人和计算机在内,信息加工系统都是由感受器(Receptor)、效应器(Effector)、记忆(Memory)和加工器(Processor)组成的,其一般结构见图1-1。感受器接收外界信息,效应器作出反应。信息加工系统都以符号结构来标志其输入和输出。记忆可以贮存和提取符号结构。加工器包含3个因素:(1)一组基本信息过程(Elementary Information Processes),如制作和销毁符号,制作新的符号结构和复制、改变已有的符号结构,以符号或符号结构来标志外部刺激并依据符号结构作出反应,以及贮存符号结构,进行辨别、比较等;(2)短时记忆,它保持基本信息过程所输入和输出的符号结构;(3)解说器(Interpreter),它将基本信息过程和短时记忆加以整合,决定基本信息过程的系列。对基本信息过程系列的规则的说明即构成程序,它是信息加工系统的行为的机制。这也是解说器名称的由来。信息加工系统的上述功能也可概括为输入、输出、贮存、复制,建立符号结构和条件性迁移。照Newell和Simon看来,凡具有这些功能的系统必然表现出智能行为,同样,凡表现出智能行为的系统必然具有这些功能。这样,以符号操纵为基础的信息加工系统就具有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表现出目的性行为。这种系统的加工能力是有限的,加工方式是系列的。

图1-1 信息加工系统的一般结构
(引自Newell & Simon,1972)

二、认知心理学的实质

对上述Newell和Simon的符号系统的学说,当前存在着争论,但这个学说却是比较集中地体现出信息加工观点的特色。将这种观点应用于心理学,自然会得出一些重要的心理学结论。第一,心理学应当研究行为的内部机制,即研究意识或内部心理活动。第二,心理过程可理解为信息的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过程,或者一般地来说,经历一系列连续阶段的信息加工过程。第三,可以并应当建立心理过程的计算机模型(计算机程序)。这些结论勾画出心理学的信息加工范式,构成认知心理学的框架,同时显示出认知心理学的特色。

从这些结论可以看出,认知心理学的实质就在于它主张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过程。例如,汽车司机在十字路口见到红灯而停车,照认知心理学看来,这个事件经历了一系列连续阶段的信息加工过程,并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加工。简单地说,首先是红灯及其他有关刺激的信号进入视觉系统而被登记;其次,在注意的作用下,红灯信号得到识别并转到短时记忆,再与从长时记忆中提取来的红色交通灯的信息相匹配;然后根据已经掌握的遇红灯停车的交通规则来作出停车的决定,再进行停车的实际操作。认知心理学对这个事件的解释不仅与取消意识和内部心理活动的行为主义有根本区别,而且比以往任何一个心理学思潮似乎都更好地表明心理活动的特殊性及其内部机制。

在认知心理学出现以前,对于心理活动的机制,撇开行为主义不说,心理学家主要关心的是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或神经机制,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将心理活动的机制归结为其生理机制。在行为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这种倾向带有反抗行为主义的含义。当然,研究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是心理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是,心理活动的机制不能归结为生理机制。认知心理学倡导信息加工观点,实际上是在高于生理机制的水平上来研究心理活动,也就是立足于心理机制,研究信息加工过程。人们在认知心理学中看到的各种心理过程的模型就是如此,如众所周知的包含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的记忆信息的三级加工模型。同时,在研究内部心理机制中,认知心理学还强调策略的作用。由于信息加工系统的能力有限,人不能同时应用一切可能的信息,也不能采取一切可能的行动,因此人必须采用一定的行动方案、计划或策略,从而体现出人的主动性和智慧性。认知心理学的这些看法是有道理的,富有启发性。其实,早在认知心理学出现之前,心理学家就曾尝试揭露有别于生理机制的内部心理过程,其中突出的有符兹堡学派之研究思维、格式塔心理学之研究知觉,后来还有英国著名心理学家Bartlett(1932)之研究记忆。但是,格式塔心理学强调综合而忽视分析,符兹堡学派侧重心理内容,都不可避免地限制了对内部心理机制的研究。它们的有益的东西被认知心理学所继承。认知心理学的功绩主要不在于它主张研究内部心理机制,而在于它提出了研究这种机制的新的方向,即信息加工观点。这种观点因强调研究心理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而带有更多的心理学色彩,并能使各种心理过程有机地统一起来。正像人们指出的,在以往的心理学中,关于知觉是讲格式塔心理学、关于学习是讲条件反射,而记忆和思维则是一个大杂烩,现在认知心理学可用统一的语言予以描述。但这并不意味着认知心理学否定生理机制的研究,其实它只不过是强调了内部心理机制的研究而已。生理机制的研究将有助于心理机制的研究,这一点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但心理机制的研究反过来可以促进生理机制的研究,这却是不易为人们接受的。苏联著名心理学家Лурия(1973)曾经指出,记忆的脑机制的研究,长期以来之所以进展缓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绝大多数生理学家对近30年来心理学家揭示的记忆过程结构的复杂性估计不足,这番话是令人深思的。

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尽管目前一些心理学家对认知心理学的对象有不同的表述,侧重的方面有所不同,但他们所涉及的实际上都还是认知的内部心理机制问题。于是还可以进一步地说,认知心理学是阐述智力的本质和过程的,它是关于智力的理论(Anderson,1980;Simon,1981)。由于认知心理学强调研究意识和心理机制,它被称作心理学中的“心理主义”(Mentalism),并且又由于它强调人的行为受其认知过程的制约,而被看作一种带有强烈的理性主义色彩的心理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