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权威要论
1 在“2016年应急管理国际论坛”上的主题演讲
(2016年11月19日)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深秋的北京,叶红叶落,另外一番景象。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我们齐聚国家行政学院隆重举办2016年应急管理国际论坛,共同研讨交流如何更好地推进全球风险治理创新与合作。首先,我谨代表国家行政学院,对各位来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教育培训事业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全球风险治理:创新与合作”。中国古人讲“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无形”,意思是说聪明的人智力通达,可以于无声处听有声,于无形处见有形。在事情还未显出征兆时就预见先知、预见未来。2015年3月举行的第三届世界减灾大会最终通过的《2015—2030年仙台减轻灾害风险框架》(以下简称《仙台减灾框架》)指出,做好减灾工作的四个优先事项之一,是“加强灾害风险治理,以管理灾害风险”。理论研究和各国的实践证明,风险治理是做好灾害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是从根源上避免和减少灾害发生的重要手段,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长期与各种灾害抗争的历史过程中,中国人民逐渐形成了灾害管理“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的理念,提出了“未雨绸缪”“防微杜渐”“居安思危”“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防患于未然”的思想,并逐渐形成了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灾害风险的治理模式。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灾害的风险治理工作。习近平主席强调,要进一步增加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的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的评估机制”“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的预防控制体系。”中国政府确立了“居安思危、预防为主”的方针,明确了“坚持灾前预防与应急处置并重,推进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救灾相结合”的原则。200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五条明确规定:“国家建立重大突发事件的风险评估体系,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综合性评估,减少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轻重大突发事件的影响。”
近年来,通过不懈努力,中国各级政府在灾害风险治理理论的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全国气象、地震、水文、海洋环境、地质灾害、森林草原防火、生物灾害等综合监测舆情网络更加完善。矿井瓦斯监测监控系统普遍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工作持续推进。覆盖省、市、县、乡四级的全国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直报系统不断健全,全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初步建立。公安系统建立统一指挥的网上舆情监测体系和研判预警工作机制。大型活动公共安全风险评估及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决策、重大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普遍开展。大型水利设施、重要通信枢纽、铁路交通、油气管道和核设施等重要设施的监测监控和预警系统的建设也不断加强。海外安全风险评估、境外安保信息交流初步建立,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也初步建成。
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面临的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灾害损失日趋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全面加强风险治理工作具有更加特殊而重要的意义。为此,中国政府落实习近平主席“必须把防风险摆在突出位置”的要求,提出了构建安全风险分析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战略部署。中国各级地方政府根据国务院的统一安排,积极探索城乡风险点、危险源的普查工作,提高对各种灾害风险的准确辨识、超前研判、动态监测、实时预警能力,推进风险防控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精细化,不断提高灾害风险治理的水平。
女士们、先生们,在创新与合作中全面加强风险的治理,有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是中国面临的挑战,也是当前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我在这里也提出五点建议,供大家讨论和交流。
第一,加强风险规律的研究。改革创新必须以理论研究为依托,只有客观认识和科学把握新时期各类灾害风险的规律和特点,才能为风险治理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水资源、能源资源、粮食安全等挑战集中显现,并且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为此,要加强对各类传统风险和新型风险孕育、发生、发展、演变、时空分布等规律和致灾机制机理的研究,深入研究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类型灾害风险之间的关联性和扩散性,建立和完善风险特征库及分析识别的模型,探索建立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风险治理体系,要优化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加强风险治理关键技术研发。
第二,加强各方力量参与。灾害风险的治理是一个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过程,需要建立政府主导、多方配合、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动员、引导社会力量、市场力量积极参与。
第三,加强新技术的应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更新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也为灾后的风险治理提供了新的手段。我们可以通过信息化的综合平台建设,完善合成研判、合成侦查、合成防范等模式,打造前后衔接、左右协调、上下联动,部门联动无缝隙、数据应用无死角的综合治理体系,有效实现上下级之间的快速指挥和横向部门的高效沟通。
第四,加强基层风险的治理。中国有句俗话:“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础扎实,坚如磐石。”预防灾害的关键在基层,处置灾害的现场在基层,基层防控能力监测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灾害管理的效果,灾害风险的治理必须从基层抓起。要进一步以社区、乡村、学校、企业等基层组织和单位为重点,推荐建立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全民联动的灾害风险治理工作格局。
第五,加强区域间和国际间的合作。早在1994年5月,由联合国主办的国际减灾十年中期回顾会议通过的《建立更安全世界的横滨战略和行动计划》就强调,在灾害管理中加强国际合作非常重要。2005年召开的联合国减少灾害问题世界会议强调,必须持续开展国际间和区域间的对话,以建立信任、团结并致力于改善预警系统和减少灾害。2015年通过的《仙台减灾框架》指出,国际减灾合作是支持发展中国家努力减少灾害风险的关键要素,南北合作、南南合作和三边合作已证明是减轻灾害风险的重要环节。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气候变化、恐怖主义、跨国犯罪、传染性疾病、严重自然灾害等区域性、全球性重大挑战日益增多,各国必须携起手来积极参与联合国框架下的防灾减灾合作,讨论签署双边或多边协定,共同应对各种区域性、全局性灾害风险。
女士们、先生们,这次论坛为我们交流风险治理的工作经验、研讨全球风险治理改革创新、加强风险治理国际合作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平台。真诚地希望各位代表在碰撞中升华思想,在交锋中闪烁智慧,通过深入研讨、广泛交流,汇集全面加强风险治理工作的各方智慧,为进一步推进灾害风险治理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发挥重要的作用,为全面提升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提供有益的建议,为积极推动和谐世界的建设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