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二 举全省之力实施“好校长、好教师”引进工程
【案例描述】
一、相关背景
海南是我国最年轻的省份和唯一的省级经济特区,近年来正在按照国家战略加快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人才,基础在教育。
为此,省委、省政府把教育与生态并列为海南可持续发展的两大基石,坚持优先发展战略,小财政办大教育,“十二五”期间全省教育经费总投入达1130.78亿元,其中公共财政预算经费达875.68亿元,年均增长14.59%,各级各类教育普及率大幅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稳步提升,基本实现了“有学上”的目标。
但是,由于海南建省晚、经济基础薄弱,建省二十多年来我们所做工作很大程度上都是在打基础、补短板,海南教育的整体水平与全国相比仍属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水平,突出表现为教育质量偏低,优质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发展不均衡,人才培养质量不高,虽然已基本解决了老百姓“有学上”需求,但难以满足老百姓对“上好学”的热切期盼,特别是难以适应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和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
二、挑战和困难
2013年我到海南省教育厅工作后,经过大量深入的调研分析,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随着办学条件改善和普及率提高,制约海南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关键在于师资,这也是海南教育最薄弱、最急需突破的领域,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教师队伍先天不足,约计四分之一的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通过民师转正、以工代教、教师子女顶岗接班等途径进入教师队伍,其中不少教师学历起点低、知识结构老化、观念教法陈旧,短时间内既难以提升素质又难以分流。
其二是全省名优校长、骨干教师严重不足。以基础教育领域为例,全省有中小学(含幼儿园)省级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1143人,仅占全省10.27万中小学教师总数的1%,优秀教师紧缺严重影响了对全省师资队伍的引领带动,特别是部分校长教育观念相对落后、素质不高、专业能力不强,教育教学管理比较粗放,工作动力不足,严重制约海南教育发展。
其三是由于海南整体经济水平仍属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尤其是五指山、白沙、琼中、保亭等国家级贫困县和少数民族市县,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长期招不到、引不来也留不住优秀校长教师,教育质量提升更为困难。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经过深入分析、反复研究,我们认为,教师是办好海南教育的基础,也是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急需人才、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针对海南师资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必须紧密围绕、全力落实海南省第六次党代会提出的“把引进和培养好校长、好教师作为一项战略工程”,进一步加大教师队伍培养力度。但是,仅靠师资培养和教师培训周期长、见效慢,海南教育等不起,我们的孩子和老百姓也等不起,更重要的是,如果长期缺乏优秀校长骨干教师发挥“领头雁”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海南学校的办学管理水平和师资队伍的整体提升将更为困难。因此,在系统设计培养方案的同时,应该先抓引进,通过引进一批优秀教育人才来撬动和激活海南教育,首先破解海南优秀校长教师紧缺的瓶颈问题。
三、探索对策
找准了问题的关键,明确了工作的方向,但是,作为一个地处海岛、社会经济发展欠发达的省份,海南如何在全国各地都在争抢优秀师资的竞争中打赢人才仗,将“引进好校长、好教师战略”落到实处、执行到位?我们采取了如下做法。
(一)将宏观战略策划为具体项目
2014年,我们召集相关处室负责人和专家团队组成调研组,分别深入全省各市县特别是贫困和少数民族市县调研我省校长教师队伍现状和问题,调研总结2009—2012年我省为教育扶贫移民项目思源实验学校公开招聘校长教师的经验,并派出调研组分赴省外部分地区调研汲取引进校长教师的好做法,在充分系统地调研的基础上,起草了《海南省引进中小学优秀校长和学科骨干教师工程实施方案》,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厅务会研究并广泛征求意见,明确了实施好校长好教师引进工程的具体项目:自2015年起,用三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引进60名优秀校长、240名学科骨干教师,共计300名中小学优秀人才。
(二)进行系统的政策设计
一是提高引进规格,由省级统一搭建引进平台,增强引进工作的影响力、吸引力和实施效果,避免各市县单打独斗。二是要求各市县提供的岗位要充分考虑对本区域、本市县教育的带动和引领作用,比如县一中校长等,引进名额倾斜支持贫困、民族市县。三是针对越是贫困边远需要优秀校长教师的地方越缺乏经费、越难引进人才的问题,明确由省财政全额负担引进人才费用1.5亿元。四是设计有吸引力的待遇政策,除工资待遇外,最高奖励每人100万元,如给予一次性安家费,引进校长和教师最高可分别拿到50万元和25万元,特级教师再加10万元;前五年发放优秀校长教师补贴,校长和教师每年最高可分别拿到10万元和5万元;并解决家属子女随迁就业就学;解决周转房,优先安排经济适用房等。五是采取团队式引进并以团队方式派驻学校开展工作,即为一所学校引进一名校长和若干名学科骨干教师,组成学校管理团队,让引进校长拥有强大的团队支撑,避免“单枪匹马”难以开展工作。六是制定一系列引进人才的后期管理、考核奖励和培养的政策,让他们引得来,也能留得住、干得好。
同时,统筹兼顾“输血”和“造血”,在一手抓引进的同时,另一手狠抓现有教师校长的培养,同期制定实施了“好校长好教师培养方案”,通过为艰苦边远地区教师办十件实事、设立现职名校长名教师工作室、加强教师培训、提高省属师范学校培养质量、实施海南免费师范生培养计划等,多措并举地促进现有教师队伍建设。
(三)积极争取多方支持协作
一是争取省委、省政府特别是主要领导的支持。在方案研制过程中,我分别向分管副省长和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做专题汇报,争取支持。引进方案先后经分管副省长、省长研究审签,报省委书记审定,省委罗书记还亲自修改完善方案,并明确由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使教育专项工作上升到全省的重大工程。二是主动会商协调省委组织部、省编办、省财政厅、省人社厅共同参与并给予政策支持。如省编办对市县超编给予了先进后调等政策支持。成立了由五部门组成的省级引进工作协调小组,统筹协调、各司其职,共同推进落实。三是推动督促各市县政府落实。引进工作由省里搭平台,用人单位是各市县政府,因此,在引进过程中,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召开市县政府专题会,凝聚市县政府对此事的共识和认同,调动各市县工作的积极性,并让其全程参与到引进工作中来。
(四)狠抓项目的执行落实
从方案印发到完成引进工作(当年新学期开学前要到位)只有不足三个月的时间,我要求工作专班倒排时间表,列出路线图,职责到人,挂图作战。每天分管领导向我报告进展,实时掌握工作动态和问题。每遇重要环节我都亲自带领团队研究推动解决问题和困难,确保引进工作有序顺利推进。一是做好宣传发动。会同相关厅局市县组织召开省政府专题新闻发布会,在媒体刊登公告并充分发挥新媒体作用进行了多方位、长时间的宣传推介,公布咨询电话,每天安排专人值班答疑解惑。二是严格资格审查。组织50人的专家团队按照省定方案资格条件进行资格初审和复审,从656名报名人员中筛选出符合引进条件的307人。三是开展业绩评审。组织100人的专家团队从个人基本素质、资历经历和工作业绩三个方面进行量化评审,按1∶3的比例确定215名面试入围人选。四是组织面试考核。组织150人的专家团队对面试入围人选进行面试考核,按照应聘岗位做好拟录及调剂工作,向市县推荐入围者。五是市县考察录用。各招聘市县由市县委组织部牵头,市县教育、人社、编办、财政等部门参与,分赴各省逐一对推荐人选进行考察,最终第一批共有48名引进校长教师在当年秋季学期开学前到岗,并全部受邀参加全省教师节大会,受到省委书记、省长的亲切接见。
(五)强化督查并不断完善政策
圆满完成了第一批“好校长、好教师”引进任务,只是成功迈出了第一步,接下来既要持续跟踪落实好从“引才”到“用才”“留才”,又要根据引进工作中的经验和不足,进一步调整完善引进的政策设计,为引进第二批、第三批提供指导。因此,在第一批引进的校长教师到岗后,2015年10月初,我们立即派出专项督查组到各市县督查调研,检查督促各市县各校待遇落实情况,要求一一落实、兑现承诺,对于个别没有及时落实的,主动帮助市县协调,并安排专人跟踪督办,定期了解引进校长教师的工作、生活情况和思想状况。在第一年引进工作结束后,我及时召集省引进工作协调小组专题研究总结第一年引进工作的经验和不足,对2016年第二批引进政策做出适当调整,如放宽特级教师年龄要求,据全国范围内教师职称评聘和荣誉称号的实际情况调整招聘条件,允许选报两个岗位,等等,不断完善政策设计,使其更符合工作实际,更有利于广纳优秀人才。
四、主要成效
“好校长好教师引进工程”被评价为海南建省以来“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经费最多、待遇最优”的人才引进工程,彰显了海南省委、省政府和海南900万人民群众对办好教育的坚定信心、热切期盼和实际行动,经由媒体宣传报道,得到各地优秀校长教师的热烈响应,也在海南乃至全国引发广泛关注。2015年第一批引进即有来自23个省份的656名优秀校长教师报名,其中校长222人、竞争20个岗位,一些平时乏人问津的边远贫困地区岗位,如国贫县、民族地区的保亭什玲中心校校长一职报名达到22人,国贫县临高实验中学校长一职报名达到30人。2015年第一批引进的48名校长教师全部为中学高级以上职称,其中特级教师9人、正高级教师1人;全部为市级以上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其中全国优秀教师3人、省级优秀校长6人。到岗工作以来,这些引进的优秀校长教师积极融入当地教育,运用丰富的办学经验和先进的教育理念,短短的一个学期就使所在学校的学风校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人才引进效益十分显著,搅动了海南基础教育的“一池春水”,对本地原有校长教师也产生了积极的促进影响。在第一批引进效益的推动下,2016年第二批引进工程共有1274人报名,报名人数较2015年翻了一番,其中校长359人、竞争25个岗位,海南教育人才的集聚效应已经初步显现。
【案例反思】
一是抓住关键,明确目标。教育工作点多线长面广,要统筹兼顾,更要善于抓住制约海南教育发展的“牛鼻子”,落实省委的“好校长好教师战略”,坚持把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基于多年的行政工作经验,我深知一项重大战略的落地必须依靠具体决策特别是具体项目的策划和实施,通过广泛调研、征求意见、专题研究、会议审议等,我们将宏观战略转换为具体项目,明确了工作的方向和目标。
二是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引进人才是一项涉及各级政府、多个部门的系统工程,必须得到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高度共识,特别是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经我们多次汇报后,在方案出台前的2014年教师节庆祝大会上省委书记就明确表态:“投入经费面向全国引进好教师、好校长,我认为这种钱花得值得”,促成五部门联合搭建省级引进平台,省级财政投入1.5亿元专项资金;2015年第一批引进校长教师到岗后,当年教师节省委书记、省长亲切接见了引进校长教师代表;2016年第二批引进工作还被省政府纳入当年的为民办实事项目。这种举全省之力推动项目的合力,极大地鼓舞并保障了引进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是问题导向,科学设计。围绕让优秀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的工作目标,我带领团队以问题为导向反复研究设计相关政策,在实施一年后又根据情况进行调整。我认为这种科学、系统、创新性政策设计是项目顺利落地的前提保障。例如我们创新的“校长+骨干”团队式引进、团队式派驻学校工作的政策设计,就是根据海南教育的实际需要和学校管理的科学规律,为充分发挥引进人才作用所做出的一项重要制度性安排。
四是强化执行,督查落实。“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只要一把手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我相信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和落实不了的工作。为此,我将引进工程作为我本人当年“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的“钉钉子”工作案例,每日一报、每日过问、紧盯不放,引进工作过程中出现需要我推动的难题,我第一时间研究并协调解决,重要环节我亲自参与,关键细节我严格把关。例如各市县报送的引进岗位需求,我亲自审查,对没有提供正职校长岗位或没有设计团队引进岗位的一票否决,并主动帮助市县协调岗位重报;对个别没有落实引进校长教师待遇的市县,我直接联系市县主要领导协调资源推动落实。
五是共启愿景,激励感召。要让五湖四海的优秀校长教师心向海南、奉献海南,必须营造“爱才、惜才、用才”的良好氛围,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真心诚意和求贤若渴,建立共同的海南教育愿景。为此,引进过程中,我召集省引进工作协调小组召开新闻发布会并做动员讲话,引导媒体集中报道了一批先期引进海南的校长教师优秀代表,增强感召力;第一批引进校长教师到岗后,我看望并参加了座谈会,向他们介绍海南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目标,恳切地与每一位校长教师面对面交流,一个学期后还派出三个调研组到校看望每一位引进校长教师,详细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和需求建议,努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让人才真正发挥作用。
【案例点评】
领导工作两件大事,一是决策,二是用人。对女性领导者来说,做好战略决策既是难题,更是要题,女性领导者成长为一把手必须过这一关。
战略决策重在吃透“两头”。一是“上头”,对本案例来说,作为教育厅决策者,必须吃透海南省现实情况和发展战略,做到有的放矢;二是吃透“下头”,摸透海南省教育的优势和短板在哪里、薄弱环节和关键之处在哪里。在吃透“两头”的基础上,一把手做出了把基础教育作为切入点,把引进好校长好教师作为突破口的战略决策。
战略决策重在执行,执行重在用人。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如何落实好战略决策考验着女性领导者的综合能力和水平。一是赢得上头支持,把教育厅的决策上升为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并通过省政府办公厅发文的方式,成功地赢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支持。二是赢得同级支持,主动会商协调省委组织部、省编办、省财政厅、省人社厅共同参与并给予政策支持,如省编办对市县超编给予了先进后调等政策支持;成立了由五部门组成的省级引进工作协调小组,统筹协调、各司其职,共同推进落实。三是赢得市县校的支持,会同有关部门召开市县政府专题会,凝聚市县政府对此事的共识和认同,调动各市县工作的积极性,并让其全程参与到引进工作中来。
女性领导者既要抓决策,又要抓执行,把决策和执行结合起来,把决策和用人结合起来,把凝聚共识和凝聚力量结合起来,做起领导工作方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