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曲艺综览
一 非遗概述
我们人类社会能够不断发展、科技能够不断进步,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便是积累。正因为我们懂得积累,使得我们能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走得更快。而这种积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继承。作为后人,我们在不断继承着前人给我们留下的遗产。这些遗产,大到一片家园、一幢建筑,小到一只锅碗、一句俗谚。
像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遗产,我们常常把它叫做“物质文化遗产”。与此相对,还有另一类遗产,叫做“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通俗地来讲,老祖宗给我们总结出的许多经验智慧、为我们所创造出的各种文化形式,这些没有具体形态的遗产便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当然,用来实现这些经验智慧和文化形式的载体、工具、场所,我们也可以算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之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极强的民族个性,体现着民族的审美习惯,它的存在不能脱离该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是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的。它通常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的方式作为文化链,使之得以延续和传承。
也正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民族的生活生产方式依赖性很强,需要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外在生存环境,因此使得它成为了我们现在还存活的文化中最为脆弱的部分。在全球化浪潮席卷天下、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我们的生产方式也发生了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依赖的生存环境受到了很大冲击,于是它的传承和发展便越发艰难,逐渐开始濒危,趋于灭绝。举个例子来说,珠算是我国的一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计算机还没有诞生的时代,我们的祖先进行数学计算时,是以算盘作为工具,珠算便是使用算盘进行计算的技能。这项技能从古至今,一直传承下来。可是到了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们发明了计算机。随着计算机的更新换代,人们开始更多地使用电子计算器来进行数学计算。一方面,电子计算器体积远比算盘小,便于携带;另一方面,电子计算器运算速度快、精确率高。在这样的环境下,使用算盘、懂得珠算的人便越来越少了,尤其是年轻一代,大都不再学习和继承这项技能,于是珠算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着难以传承、濒临灭绝的境地。
在现代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普遍面临着这样的困境,不再像过去能够自然地传承和发展,随时都面临着灭绝的可能。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成了一项紧迫的事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可以增强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保护文化的多样性;还能使各个群体随着外在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让那些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增强各个民族的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文化交流、维护世界和平、激发人类创造力。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绝不仅仅只是官方需要做的事情,更不仅仅是投入一笔经费就能做好的事情。我们不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做成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临终关怀”。这项事业,应该是全民动员、全民参与的。对于每一个公民来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要做的便是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
那么,在我国,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呢?
截至2013年底,我国已有38项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居世界第一位,其中包含31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7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31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是:昆曲、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福建南音、南京云锦、安徽宣纸、贵州侗族大歌、广东粤剧、《格萨尔》史诗、浙江龙泉青瓷、青海热贡艺术、藏戏、新建《玛纳斯》、蒙古族呼麦、甘肃花儿、西安鼓乐、朝鲜族农乐舞、书法、篆刻、剪纸、雕版印刷、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端午节、妈祖信俗、河南平顶山大槽油传统技艺、京剧、中医针灸、皮影戏、珠算。7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是:羌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新疆麦西热甫、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中国活字印刷术、赫哲族伊玛堪说唱。
与此同时,国务院也出台了相应法案和文件,用于认定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制定了“国家 + 省 + 市 + 县”的四级保护体系,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四个层次。
到目前为止,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总共有四批,分别是:2006年5月20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2008年6月14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0项;2011年6月10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91项;2014年7月16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53项。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总计1372项。
就北京市而言,经过北京市文化局的认定和批准,先后也诞生了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12月22日,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48项;2007年4月30日,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05项;2009年8月25日,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9项;2014年12月29日,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28项。北京市的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总计240项。
在《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这一文件中还做出决定,从2006年起,将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每年的文化遗产日,均有一个以“文化遗产”为核心的主题。自2009年起,国家文物局创设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机制,在全国不同的城市开展主题活动。杭州、苏州、济宁、郑州、咸阳、景德镇、大足、承德等地,已成为近几年文化遗产日活动的主场城市。此外,一些民间社团也纷纷投身于其中,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一项全民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