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汇学研究(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字典、词典、语典三分的重要意义

承认字典、词典、语典三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有利于语文辞书编纂的分工,使字典、词典、语典各司其职

过去在语是“词的等价物”的思想指导下,词典也把语汇作为收集对象,如《现代汉语词典》“前言”(1978年8月)就说:“词典中所收条目,包括字、词、词组、熟语、成语等,共约五万六千余条。”这种词典兼收语的做法,从当时来看,是合理的。但随着字典、词典、语典三分局面的出现,则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试以《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为例:

仅从立目的角度来看,至少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所收语类不够平衡。成语、惯用语收得多,谚语、歇后语收得少,许多常用谚语、歇后语未收。

二是所收的“语”,标准不够明确。汉语里,语的数量很多,相对来说,有常用和不大常用之分。就是常用的,也往往顾此失彼。笔者在《论语词分立》一文中曾经以《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远”字所收条目为例来说明。这里再以“近”字为例。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近”字下面共收36个条目,其中属于“语”的有“近亲繁殖”“近水楼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3条。而以“近”字开头的“语”,常用的还有成语“近火先焦”“近在眉睫”,谚语“近不过夫妻,亲不过父母”“近人不说远话”“近山识兽,傍水知鱼”“近水楼台先得月”等,次常用的有成语“近悦远来”“近在咫尺”,谚语“近寺人家不重僧”“近处菩萨远处灵”“近亲结婚,祸延子孙”“近家无瘦地,遥田不富人”“近邻不可断,朋友不可疏”“近河不可枉用水,近山不可乱砍柴”,惯用语“近人说远话”“近路不走走远路”“近山无柴烧,近溪无水舀”,歇后语“近视眼锄地——禾草不分”“近视眼过独木桥——且顾眼前”等。

词典收“语”之所以不能兼顾,根本的原因是“语”的数量相当多,如果尽收,并不比词少,占了大量篇幅,甚至喧宾夺主,改变了词典的性质。

2.有利于语典编纂的研究和语典学的建立

与字典、词典编纂的理论研究相比较,语典编纂的理论研究要薄弱得多。字典、词典编纂研究方面不仅发表了大量的论文,而且出版了许多专著。而语典编纂研究,不仅未见专著,论文也不多。语典理论研究的滞后,与“语典”未能从“词典”分离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品种有关。实行“字典”“词典”“语典”三分,建立与“字典学”“词典学”并行的“语典学”便势在必行。

事实表明,语典编纂有不同于字典、词典编纂的规律,探讨语典编纂的独特规律是语典学的主要任务。

语典编纂的独特规律不仅表现在总体设计上,而且着重地表现在立目和释义方面。

在立目上,语典不收字,不收词,只收语,这跟词典也收字是不同的。语典立目有三条基本原则:一是划清语与词的界限;二是划清语与自由词组的界限;三是在语内部划清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之间的界限。而要划清这些界限,必须进行理论研究。

语典的释义,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释文的叙述性原则。语是叙述性的语言单位,因此,语的释文必须具有叙述性。过去有的学者受语是“词的等价物”的观点的影响,误把语也看成是概念性单位,认为:居心叵测=阴险、一帆风顺=顺利、千钧一发=危险、虚怀若谷=虚心、风马牛不相及=无关、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巧遇。按照这个说法,释文变成概念性,显然不可取的。

二是释文内容与“语性”相统一的原则。语有表述语和描述语之分。表述语(包括谚语和表述性成语)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特点是具有知识性,既有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有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经验,因此,释文必须具有知识性;描述语(包括惯用语和描述性成语)的特点,是描绘人或事物的形象、状态,或描述动作行为的性状,释文不能具有知识性。如“挨着大树不长苗”是谚语,“哀兵必胜”是表述性成语,释文都应具有知识性;“挨板子”是惯用语,“爱不释手”是描述性成语,释文不应具有知识性,而应具有描绘性。

三是“从语料中来,到语料中去”的原则。语料是语典编纂的基础。语典编纂要从收集和分析语言事实入手,在正确理解语义的前提下进行描写,然后用语言事实来验证。这是语典释义的基本原则,也是基本做法。只有充分利用语料库,在分析语料上下功夫,才能确保释义的正确性。

四是释文慎用“比喻”的原则。根据我们的经验,下面三种情况不能用“比喻”:(1)体词性成语,中心语素与释文里的中心词同质的,宜用“指”;(2)语目里含有“如、似、若”等比喻词,表明是由比喻手法构成的,宜用“指”或“形容”;(3)释文不是指事物,而是描绘性状的,宜用“形容”。

我们在编纂《新华语典》的过程中,开展了语典编纂的初步研究。已经发表的有温端政的《〈新华语典〉立目和释义的思考》、吴建生的《〈新华语典〉惯用语立目问题研究》、巫建英《略谈〈新华语典〉惯用语例句的编写》、辛菊和杜雪芬的《〈新华语典〉成语的立目和释义》、张光明的《〈新华语典〉歇后语的编写实践》、温朔彬的《创新思维在〈新华语典〉编纂中的运用》等。温端政,吴建生,马贝加主编.汉语语汇学研究(二)[C].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当然,这只是个开始。随着字典、词典、语典三分的实现,语典编纂的研究必然会出现新的局面,这将为语典学的建立打下基础。

3.有利于汉语语汇研究和语汇学的建立与完善

语典编纂和语汇研究是互为作用的。

语典编纂为语汇研究提供了大量基础资料。语典编纂有两个基本环节,一是收集语料,筛选出语目;二是对语目逐个做具体研究,撰写出释文。这两个环节为语汇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语汇研究反过来又指导语典编纂。

近年来,语汇研究的蓬勃兴起,是和语典编纂与出版的繁荣分不开的。2007年7月在山西太原召开了首届汉语语汇学学术研讨会,有9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交流了84篇论文。会议的论文集,选收了其中的38篇,由商务印书馆于2009年出版。2009年7月在浙江温州召开了第二届汉语语汇学学术研讨会,有5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交流了56篇论文。会议论文集选收了其中32篇,由商务印书馆于2011年出版。2011年10月,在浙江杭州召开了第三届汉语语汇学学术研讨会,有7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交流了57篇论文。会议论文集正在编纂中。仅此三次会议,就交流了197篇论文。这个成绩不可谓不辉煌。

这些成绩的取得,当然不能完全归功于字典、词典、语典三分,但是,语典的大量编纂和出版,无疑是为这些研究成果的取得做出贡献的。

人们不会忘记,首届汉语语汇学学术研讨会召开的时候,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侯精一先生代表中国语言学会在“贺词”里所说的一段话:

近年来汉语语汇学作为一门新的分支学科,受到学界的普遍关注。温端政教授的《汉语语汇学》等著作的出版标志汉语语汇学已经成为汉语语言学大家庭的新的一员。汉语语汇学有丰富的内容和发展前景。

语汇研究和语典编纂的繁荣,证明了这段话的正确性和前瞻性。可以期待,在字典、词典、语典三分的指引下,语典编纂将进一步推动语汇研究,促进汉语语汇学的发展和完善。

(作者单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太原 03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