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文明史(第3卷):古代远东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结论

保留在商周甲骨文与青铜器铭文中的古文字资料,为我们发掘先秦时期的法律观提供不少前所未有的信息。归纳以上的考察,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

第一,祭祀与战争是中国传统法律观念的源泉。可以说,考察中国传统法律观必须由此入手,才能更好地把握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实质和精髓。

祭祀是产生神权法思想以及“礼”观念的温床,战争是产生“刑”观念的本源。温情的“礼”观念和残忍的“刑”观念构成一组中国传统法律观的主旋律与协奏曲。

第二,在“礼”观念、“刑”观念之下所掩盖的是“权力”意识。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法律观的实质就是以“权力”为中心的。

如前所述,“礼”字的古字其本身从“玉”旁,考古发掘也出土了象征权力的玉柄。又据考证,甲骨文中的“王”字是斧钺的象形。在古代,斧钺本是一种常见的兵器,既是用于“大辟之刑”的一种刑具,也是作为军事统帅权的象征之物。因此,用象征军事统帅权的斧钺来构成“王”字,说明中国古代世袭而握有最高行政权力的“王”,其本是以军事首长为前身的。参见林沄:《说王》,载林沄:《林沄学术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1—3页。斧钺原本是由新石器晚期的扁平石斧演变而来。石斧最早是一种生产工具,而后兼用作武器或刑具。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玉钺既非生产工具,也非武器或刑具实用器,它已完全成为一种王权的象征物,或许也是后世甲骨文中“王”字造字的依据。郑杰祥:《夏史初探》,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31—232页。

第三,先秦时期古人的法律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传统法律观的发展方向和走势。

中国传统法律观形成于先秦时期,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也奠基于这一时期。从法文化特质来看,先秦法律文化主要由中原(夏、商、西周和三晋)法文化、齐鲁法文化、楚法文化、秦法文化构成。其中,中原法文化是三代法文化的积淀,对其周围地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视为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发源地也并不为过。周人的“刑”观念在春秋末期的三晋地区有所发展。战国时期,秦将中原法文化继承过来并付诸实践,直至法家把“刑”观念推向一个极端,形成了独特的秦法文化。而齐鲁法文化则更多地继承了中原法文化,在鲁国,孔子继承了西周的“礼”观念;在齐国,其儒家则开创儒法合流的先河,齐法家则融合法家思想与楚文化的道家法思想于一炉。这种融合对于秦汉以后的法律观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此外,齐鲁法文化的阴阳五行说、楚法文化中的老庄法律观,也对秦汉以后的法律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秦汉以后,中国传统法律观经历三次深化过程:西汉董仲舒的儒家化,从晋律到唐律的法典化,南宋朱熹的理学化。其间,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虽然曾受到佛教与道教等冲击,但主体仍是“礼”观念和“刑”观念。经过这三次深化,中国传统法律观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内心的深处,成为中华民族法意识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一、基本史料

 

国学整理社辑:《诸子集成》(全八册),中华书局1954年版。

胡厚宣主编:《甲骨文合集释文》第三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二册),中华书局1982年影印版。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国语》(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

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修订增补本)》(全八册),中华书局2007年版。

 

二、著作


陈顾远:《中国法制史》,上海书店1989年影印本。

蔡镜浩:《汉语史札记》,百家出版社2002年版。

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二册),中华书局2004年版。

陈剑:《甲骨金文考释论集》,线装书局2007年版。

蔡枢衡:《中国刑法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顾颉刚:《史林杂识(初编)》,中华书局1963年版。

高道蕴、高鸿钧、贺卫方编:《美国学者论中国法律传统》,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高明:《古文字类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

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二册,上海书店1999年版。

胡厚宣:《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外一种)》二册,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黄侃述、皇焯编:《文字声韵训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吕思勉:《吕思勉读史札记》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李贵连:《近代中国法制与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李学勤:《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

林沄:《林沄学术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刘海年、杨一凡主编:《中国珍稀法律典籍集成》甲编第一册,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梁治平编:《法律的文化解释》(增订本),三联书店1998年版。

彭邦炯、谢济、马季凡编著:《甲骨文合集补编》第6册,语文出版社1999年版。

裘锡圭:《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2年版。

[清]沈家本,邓经元、骈宇骞点校:《历代刑法考》(全四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

唐兰:《殷虚文字记》,中华书局1981年版。

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中华书局1986年版。

王健:《沟通两个世界的法律意义——晚清西方法的输入与法律新词初探》,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武树臣:《武树臣法学文集》,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

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中华书局1983年版。

姚孝遂、肖丁:《小屯南地甲骨考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

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全四册),中华书局1996年版。

张国华、饶鑫贤主编:《中国法律思想史纲》(二册),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法律史研究》编委会编:《中国法律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法律史丛书》第一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张世超、孙凌安、金国泰、马如森:《金文形义通解》(三册),中文出版社1996年版。

郑杰祥:《夏史初探》,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张永山主编:《胡厚宣先生纪念文集》,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张政烺:《张政烺文史论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

祝总斌:《材不材斋文集——祝总斌学术研究论文集》(二册),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

赵诚:《二十世纪甲骨文研究述要》(二册),书海出版社2006年版。

 

三、外文译著

 

〔日〕白川静:《甲骨金文学论丛》第八集,1958年自刊。

〔美〕金勇义著,陈国平、韦向阳、李存捧译,邓正来校:《中国与西方的法律观念》,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日〕滋贺秀三:《中国法制史論集——法典と刑罰》,创文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