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崇高的育人情怀滋养学生人格
教师的教书育人情怀是教师在教书育人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对教育工作的情感和态度,具体表现在对学生的真切关爱和严格要求,对教学工作的激情投入,以及备课上课时的尽心尽责等方面。教师教书育人的情怀会对学生产生超越学习时空的持久影响。很多时候,毕业多年的学生在回忆当年的教师及其教学工作时,能记得的多是教师对事业的情怀、对工作的态度、与学生的相处交流方式、教学的方式与方法等,而老师所讲授的内容则大多都已忘记。
复旦大学的陆谷孙教授以主编《英汉大词典》闻名于世,而在他的学生眼中,与学问齐名的是先生独特的育人情怀。他的课如同盛会,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进修生,从四面八方赶来,能把教室“撑爆”;他批改的作业,被许多学生珍藏,因为密密麻麻的修改中饱含着老师的心血;他家的饭桌,令学生留恋,学生在饭桌上与老师共同探讨理想主义和人文精神;黄昏时分,陪陆先生在校园散步,听他吟诵“消磨绚烂归平淡,独步秋风无古今”的诗句,更令学生们无限眷恋。复旦大学数千名研究生评选出的学校“十大杰出教授”中,陆谷孙教授得分最高。学生们说:“陆教授兢兢业业授课,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美好的精神世界。”注37
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在《即将消逝的风景》一文中写道:学生在学校阅读的不只是“书本”,更包括“导师”。他经常自省:我们这一代教授,是否经得住学生们挑剔的目光,是否还能为学生提供精神的乃至审美的享受,实在没有把握。注38在大学,学生成长于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及校园氛围中,这是与“自学成才”相比最重要的区别。美国教育家德怀特·艾伦(Dwight W.Allen)说过:“如果我们使学生变得聪明而未使他们具有道德性的话,那么我们就在为社会创造危害。然而,如果教授本身成为危害的话,我们就创造了危害中的危害!”注39
学者林语堂深信:“凡是真正的教育,都是风气的作用。”注40即学校的教风、学风以及由这两者所形成的校风。当然,高校中的教师所形成的既可以是清风正气,也可以是歪风邪气,也可以是一点就着火的“沼气”。注41这些都和教师的教书育人情怀有着密切关联,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应当说,我国绝大多数高校教师关爱学生,关心学生的学业与生活;教书育人兢兢业业,为学生成长提供帮助和指导,获得了学生的尊重与好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自身的价值得以实现,享受着教书育人的幸福。与此同时,不能否认的是,由于现行高校教师评价体制的不合理导向,致使相当一部分教师重视学术研究,偏爱社会服务,而对最为重要的教育教学工作重视不够、动力不足,对指导学生缺乏耐心。师生之间情感淡薄,关系疏远,研究生和导师犹如“老板与打工仔”的关系,本科生与教师犹如“演技者与看客”注42的关系,充满了功利色彩,诸如此类现象引起了学生和社会公众对高校教师的不满,学生在高校期间并没有获得应有的教育与成长。学校与社会也困惑:为什么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在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刻揭露的基础上,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对此提出了尖锐批评。他指出: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此现象的出现虽然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但我们也不得不反思高校教书育人事业的本质与目的。究竟该对高等院校的学生进行怎样的引导和教育,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