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全球视野和大国青年
袁明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院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十多年前,我开始给北大的年轻朋友们讲“全球视野和大国青年”。这个题目后来讲到了全国985高校的许多学校,还走进了北京、天津、江苏、新疆的许多中学校园。我自己也忘了究竟修订更新过多少次内容。
我之所以选这个题目,是想把自己多年读书以及参加国际活动后的思考告诉年轻人。世界在起大变化,大国青年要有担当,当然,大国青年也是很不容易做的。
几天前,我在英国牛津,参加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海外庆典暨北京大学英国校区启动仪式。在题为“国际关系新时代中的身份认同与文化多元”的演讲中,我提到,中英两国人士有一种共性,即富有历史感。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这是人性中极美的知与识之光辉。生活在信息技术不断为生活助力的当下,历史感分外重要,它会提醒我们,我们究竟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们为什么出发,并再次出发?
那么,历史感如何在现实中得以呈现呢?
历史的记忆,岁月的沉淀,常常要被生活的新实践一遍遍唤醒。当下地球上几十亿人参与其中的“一带一路”布局与实践,是被唤醒的伟大历史记忆所激发的当代宏图。
上周在往来英国的航程上,我不止一次地想起,如今万里高空之下的这块被称为欧亚大陆的土地,不知沉埋了多少人类活动的往事。除了大漠驼铃,这些人类的故事也伸展到万顷碧波之外。现任北大党委书记的郝平教授告诉过我,他在教育部工作时,曾远行到达印度洋西部岛国科摩罗,岛上的博物馆中陈列着来自中国的青花瓷,甚至海岸边还时有青花瓷的碎片出现。如瓷器这样的精美的华夏文明瑰宝,我们曾在欧洲的博物馆和宫殿遗址中见过许多,但是它们居然也被远传至非洲岛屿,这真令人生发无限遐想。历史的准备,要等有心人来发现。
《“一带一路”青年命运共同体》一书,是北京大学的青年学生为主体创作的。看完全稿后我的第一感觉是,当代大国青年需要具备的情怀、视野、敏锐和实干,似乎都闪现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全书紧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这个大主题,实实在在地涉及了当代世界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众多方面,如国际维和、难民救助、教育合作、环境保护、跨境电商、多元化融资体系、跨区域物联网建设、信息化与智能化、医疗卫生服务、反腐败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等等。
更使我感动的是本书的几个关键词,它们是: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这些词分别以各章标题的形式列出。我以为这样的点睛,至关重要。
因为古老的丝路,留下的远不止是物质的遗产。
人类不断超越自我,走到今天,太不容易。展现人类进步的主线是什么?这本书的年轻写作者们,在翟崑老师的具体指导下,提炼出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这些关键词汇,点出了真正的人类精神,或者说人类精神的真正积极方面。我们可以看一下对应的反义词:征战、凋敝、闭塞、守旧、野蛮,这样的状态,都是对人的生活与尊严的伤害。我们应当尽一切努力防止历史悲剧重演。丝路精神的当代提炼,也只有到这样的高度,才会真正激发人继续向上、向善、向美、向真的追求。
如前面所提到的瓷器,它是物质的,但它体现并传承的文明气息和气象,能以极强的魅力远播四方,早就超越了华夏先民的原住地,甚至还从异域得到了英文中“China”这一名称。同样还有丝绸,也是物质的,这样的物质所带动的审美创造,是中华文明给世界的巨大贡献,是真、善、美在生活中的具体展现。中华文明,气象万千,其中内容之丰富,一时是道不尽的。我们仅以丝绸与瓷器为例,它们这样的“开题”,给后人留下了多少创意、想象和再发展的空间。
见物如见史。华夏文明的传人,在全球化的今天,如何为世界提供新的公共产品?北京大学的年轻人,以“‘一带一路’青年命运共同体”作为标题,立意高远。
高远的立意,催生毅力和坚持,也必须靠能力甚至“绝技”来体现。
大国青年,有全球视野,有文化底气,有沟通能力,身怀“奇艺”或“绝技”,就一定能在这个时代,做好自己,服务他人,服务社会,构筑起真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谨向青年朋友们致以最美好的祝愿。
是为序。
2018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