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随笔精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章 译本序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文学家、哲学家和科学家。他不但在文学、哲学上多有建树,在自然科学领域里,也取得了重大成就。

1561年1月22日,培根于出生于伦敦一个官宦世家,其父尼古拉·培根是伊丽莎白女王的掌玺大臣,曾在剑桥大学攻读法律,思想倾向进步,信奉英国国教,反对教皇干涉英国内部事物。母亲安尼是一位颇有名气的才女,精通希腊文和拉丁文,是加尔文教派的信徒。培根小时候身体很弱,经常生病,但他却很爱学习,喜欢阅读比他的年龄应读的书更为高深的书籍,12岁时便进入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深造。在校学习期间,他对传统的观念和信仰产生了怀疑,开始独自思考社会和人生的真谛。

大学毕业后,培根作为英国驻法大使埃米阿斯·鲍莱爵士的随员来到了法国。在旅居巴黎两年半的时间里,他几乎走遍了整个法国,接触到了不少新鲜事物,汲取了许多新的思想,这对他的世界观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579年,培根的父亲突然病逝,培根的生活随之陷入贫困。在回国奔父丧之后,培根住进了葛莱法学院,一面攻读法律,一面四处谋求职位。1582年,他终于取得了律师资格,1584年当选为国会议员,1589年取得法院书记资格,不过这一职位在20年内竟然出现空缺。于是培根只得四处奔走,却始没有得到任何职位。在此期间,培根在思想上更为成熟了,他决心要把脱离实际,脱离自然的一切知识加以改革,把经验观察、事实依据、实践效果引入认识论。这一伟大抱负是他为科学的“伟大复兴”制订的主要目标,是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志向。

1602年,伊丽莎白去世,詹姆士一世继位。由于培根曾力主苏格兰与英格兰的合并,受到詹姆士的大力赞赏,从此平步青云,扶摇直上。1602年,培根受封为爵士,1604年被任命为詹姆士的顾问,1607年被任命为副检察长,1613年被委任为首席检察官,1616年被任命为枢密院顾问,1617年提升为掌玺大臣,1618年晋升为英格兰的大陆官,授封为维鲁兰男爵,1621年又授封为奥尔本斯子爵。在任公职期间,他在学术研究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出版了多部著作。

1621年,培根被国会指控贪污受贿,被高级法庭判处罚金四万英磅,监禁于伦敦塔内,终生不得再进出宫廷,不得任议员和官职。虽然后来罚金和监禁皆被豁免,但培根却因此而身败名裂。从此培根不理政事,开始专心著述。

1626年3月底,培根坐车经过伦敦北郊,路过一片雪地。由于那段时间他正在潜心研究冷热理论及其实际应用问题,看到雪地后,他突然想作一次实验。于是他宰了一只鸡,把雪填进鸡肚,以便观察冷冻在防腐上的作用。但由于他身体孱弱,经受不住风寒的侵袭,支气管炎复发,病情恶化,于1626年4月9日清晨病逝。

1597年,培根发表了其处女作《论说随笔文集》,把他对社会的认识和思考以及对人生的理解,浓缩成许多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该书出版后,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

1605年,培根用英语完成了两卷的《论学术的进展》,猛烈抨击了中世纪的蒙昧主义,论证了知识的巨大的作用,揭示了知识不能令人满意的现状及其补救办法。在这本书中,培根提出一个系统的科学百科全书的提纲,对十八世纪狄德罗为首的法国百科全书派编写百科全书,起了重大启示作用。

1609年,培根在任副检察长时,又出版了第三部著作《论古人的智慧》。他认为在远古时代,存在着人类最古的智慧,可以通过对古代寓言故事的研究而发现失去的最古的智慧。

培根原打算撰写一部六卷本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伟大的复兴》,这是他要复兴科学,要对人类知识加以重新改造的巨著,但他未能完成预期的计划,只发行了前两卷,1620年出版的《新工具》是该书的第二卷。《新工具》是培根最重要的哲学著作,它提出了培根所开创的经验认识原则和经验认识方法。

培根去职后,仅用几个月时间就完成了《亨利七世》一书。这部著作得到后世史学家的高度评价,被誉为是“近代史学的里程碑”。

大约在1623年,培根写成了《新大西岛》一书,这是一部尚未完成的乌托邦式的作品,由罗莱在他去逝的第二年首次发表。培根在书中描绘了自己新追求和向往的理想社会蓝图,设计了一个称为“本色列”的国家,在这个国家里,科学主宰一切,这是培根毕业所倡导的科学的“伟大复兴”思想信念的集中表现。

此外,培根在逝世后还留下了许多遗著,后来,由许多专家学者先后整理出版,包括《论事物的本性》、《迷宫的线索》、《各家哲学的批判》、《自然界的大事》、《论人类的知识》等等。

培根的哲学思想与其社会思想是密不可分的。他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代表,主张发展生产,渴望探索自然,要求发展科学。他认为是经验哲学阻碍了当时科学的发展。因此竭力批判经验哲学和神学权威。他还进一步揭露了人类认识产生谬误的根源,提出了著名的“四假相说”。他说这是在人心普遍发生的一种病理状态,而非在某情况下产生的迷惑与疑难。第一种是“种族假相”,这是由于人的天性而引起的认识错误;第二种是“洞穴假相”是个人由于性格、爱好、教育、环境而产生的认识中片面性的错误;第三种是“市场假相”,即由于人们交往时语言概念的不确定产生的思维混乱。第四种是“剧场假相”,这是指由于盲目迷信权威和传统而造成的错误认识。培根指出,经验哲学家就是利用这四种假相来抹煞真理,制造谬误。但是培根的“假相说”渗透了培根哲学的经验主义倾向,未能对理智的本性与唯心主义的虚妄加以严格区别。

培根认为当时的学术传统是贫乏的,原因在于学术与经验失去接触。他主张科学理论与科学技术相辅相成。他主张打破“偶像”,铲除各种偏见和幻想,提出“真理是时间的女儿而不是权威的女儿”,对经验哲学进行了有力的攻击。

培根的科学方法观以实验定性和归纳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关于物质是万物本源的思想,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具有运动的特性,运动是物质的属性。培根从唯物论立场出发,指出科学的任务在于认识自然界及其规律。但受时代的局限,他的世界观还具有朴素唯物论和形而上学的特点。

培根的《论文集》自问世以来,出现了无数的版本,被译成多种文字。译者主要依据的是Bartleby.com提供的由纽约柯里父子公司出版的版本,间或参考了由都柏林大主教理查德·威特利注释的伦敦帕克父子公司于1856年出版的版本。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参考了水天同、何新、王佐良、曹明伦等的译文,在此表示感谢,其中尤其要感谢水天同先生,正是他的译文纠正了我对原文的一些错误的理解。当然,由于译者水平有限,译文中难免还有谬误,责任全在译者本人。

培根是一个非常博学的人,对古希腊、古罗马的知识信手拈来,这给我们的阅读造成一定的困难。所以,为方便读者,译者依据《英汉大词典》、维基百科等提供的内容,尽量对有关人名地名进行注释。凡涉及《圣经》的内容,则依据小乐堡圣经搜索引擎进行注释。

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培根的语言优美,但却有些古奥。这样的语言究竟该如何翻译?如何传递原文的风格?这是每一个译者需要考虑的问题,每一个译者给出的答案也不尽相同。王佐良先生用浅近的文言进行翻译,其《论读书》令人叹为观止,让人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慨。水天同先生的译文准确,但是有些句子简直要把人的牙齿聱断;何新先生的(《培根论人生》的)译文流畅,但是时有疏漏和发挥过度之处。对于王佐良先生的“信”、“达”兼备的译文,译者只能高山仰止,不敢、也无力仿效。再者,时移事迁,尤其是进入网络时代后,现代汉语本身也在变化,译文语言也应该随之变化,而这也恰恰是经典重译的根本原因。所以,惟有取水天同先生的“信”和何新先生的“达”,集两家之长,才能为新译本提供存在的理由。译者能做到吗?“法乎其上得其中,”若不把目标定得高一点,又怎能得到令人满意的译文。不过最终结果究竟如何?还是请读者自己判断吧。

张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