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讲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在曹丕做太子期间,还召集过儒生文士,就“汉文帝与贾谊”的问题进行专门讨论。

贾谊生在西汉初期,一度受汉文帝重用,在封建诸侯的问题上,提出过很多自己的看法。他的基本主张是强本弱枝,维护中央集权,所以他说:“欲天下之治安,未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而他形容皇室与诸侯国的关系,也好比身体与臂膀、臂膀与手指,重要的,是能上通下达,“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可是汉文帝却不同意,他认为对诸侯要怀柔优容,要“曲意从之”,不行,才“切责之”,再不行,这才下狠心杀戮。

与曹丕讨论的儒生文士,大多认为比起汉文帝的策略,贾谊的办法更聪明、更切实,他们说:“孝文虽贤,其于聪明,通达国体,不如贾谊。”所谓“通达国体”,指的就是贾谊的上述建言。但在曹丕眼里,贾谊“筹划国策”,却不免为他人臣的立场所限,无法和有“大人之量”的汉文帝相比。身为太子、离摘下皇冠只差一步的曹丕,自然而然地,更认同他心目中“宽仁玄默,务欲以德化民,有圣贤之风”的汉文帝。

班固在《汉书》的文、景二帝本纪中,曾赞扬文帝即位二十三年,“专务以德化民”,使海内殷富,兴于礼义,景帝因循其例,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这样过了四十年,汉代便走上了兴盛的道路。曹丕是读《史记》《汉书》出身的人,他对于“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的历史叙述,应当不陌生,在他对未来政治蓝图的构想里面,也很难说没有“文景之治”的影子。

他在《太宗论》里面,对于汉文帝能让民众“得阔步高谈,无危惧之心”的魄力就赞佩有加,说是“尉佗称帝,孝文抚以恩德,吴王不朝,赐之几杖以抚其意,而天下赖安”。尉佗称帝,讲的是南越王尉佗自立为武帝,文帝却对他兄弟很好,以德报之,最终使尉佗去帝称臣。吴王不朝,讲的是吴王诈病不上朝,文帝反赐给他几杖。这两件事情,在《史记·孝文本纪》都有记载,司马迁评价说:“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

曹丕论汉文帝的文字,现存在《三国志》裴松之注引的王沉《魏书》里。宋代陈亮曾说:“余读其论,至于欲使当时累息之民,得阔步高谈,无危惧之心,未尝不为之三复也。”过去有人说王沉“多为时讳”,不如陈寿可靠,但他引曹丕的《太宗论》,大概没有什么问题。问题在于,“以德化民”,这是曹丕做太子时的理想。《魏志·贾诩传》记曹丕一登基,就征求贾诩的意见,说:“吾欲伐不从命以一天下,吴、蜀何先?”贾诩回答:“陛下应期受禅,抚临率土,若绥之以文德而俟其变,则平之不难矣。”希望他以“德”建国本,如“舜舞干戚而有苗服”,先文后武。但“文帝不纳”。

据说曹丕后来意识到帝王应“秉持中道”,行事不可偏颇,据以检讨汉文帝,认为他也有不足。只是他没有想到,汉文帝在位长达二十三年,他却只有短短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