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5.1.5
这一带粒子的基本构成与原宇宙有一定差别,较低质量的中子允许稳定存在更多质子,元素周期表中各粒子的性质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偏移,较低的单位电荷使八电子结构扩充为十六电子,更多种类的粒子创造了一整个繁乱的化学界。
夜晚的苍穹有一颗闪烁的光点,它创造了原始信仰。它在圣楮上的称呼是倏,起源于光度的频繁变化。历史上,有生物通过倏的变化来旨告有权势者,一些习俗流传至今。
倏是一颗极度靠近恒星的液态星球。对轻元素而言,大宇宙发生聚变的条件很宽松,因此不存在原氦三聚变时,利用常数技术改造后的轻子作为催化剂也无法将温度降至2亿k以下的情况。
任何一颗恒星,在同一时刻,数十种元素发生着聚变反应。聚变产物在对流的作用下上升至表面,并被抛射至近日轨道。倏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成型,并被潮汐锁定,昼半球沸腾的液态海洋与背面的液态海洋发生着剧烈的反应。
不谈环境,倏本身是一处优秀的发电厂。黄昏区附近,液体海啸不那么剧烈的地方,巨大的温差能提供的能量堪比小型气泡沫海。
远距离输电的技术并不完善,但在大宇宙,部分材料的性能太过优秀,制造聚变堆的难度没有那么高,暂时别必要从恒星汲取能源。
改造倏的计划是为环日加速器做铺垫。普通的直线加速器受功率限制,勉强能创造出160号元素,之后的无能为力。理论上,172号之前的都是稳定元素,元素尽头在336号元素。我甚至在考虑用撞击制造稳定的亚原子粒子,即便理论上成立的可能性并不大。
--
在几十年前,倏作为圣地,没有组织敢发射卫星做长期观测。最出格的举动无非是让探测器在经过时记录一些数据。后来这件事情暴露,不久后,那个组织在社会的高压下解散,流落学界的数据一并销毁。
信仰迈向理智,需要不短的时间。一代人过去后,我才将控制范围扩张至倏。天的母星上有不少反对的声音,但信仰难以影响亿万公里外的建筑基址。
小规模自发的侵袭不曾停止,为此我不得不同步制造了大量的伪建筑来减少损失。
据不完全统计,建成两处发电环损失了数量近亿的各式工程机器人,其中97%来自人为攻击。
庞大的漂浮环不仅承受着海面的“巨浪”,还得提防来自太空的打击。裂变的低条件实在有些令人心痛,修补外壳的材料几乎占据了40%的运力。
说到底我还是太过人道,允许天的母星仍保持独立。因此,部分落后地区轻松地将业务范围扩张至行星际航线,他们甚至接下了针对倏送“快递”的业务。
--
加速轨道受恒星抛射粒子影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统计涨落,为了得到尽可能真实的数据,同样的实验得持续很多年。万幸的是,先前从直线加速器得到的收获远超预期,不少超重粒子彻底颠覆了许多所谓的普适理论,我不必担忧民间会反对高投入。
--
利用四维体超光速的理论在很久前就证毕,由于太过超前,只能当作扩展读物。在原宇宙,亚光速的年代不知道折腾了多少个文明。
环日加速器在一次故障中紧急叫停,保持28GeV,并在数十秒后与另一区段的粒子相撞。故障仅导致加速停滞,并没有关闭偏转部件以及探测部件,结果很玄幻,证据表明那块区域并未发生可见碰撞,连个光子都没留下,一群粒子集体消失。统计涨落可以用重复实验来抹平,但消失的结果太过震撼,后续的重复实验也确定粒子消失了。问题是,临近能级并无异常,而且消失的过程无法提供任何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