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以人民为中心”的飞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每一次社会实践的重大进步,也必然伴随着党的理论的一次飞跃,反映了从经济现代化到人民现代化的重大飞跃。诚如毛泽东所说,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的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
目前我国发展迈入新的历史阶段,已经进入上中等收入水平阶段和高人类发展水平阶段,开始向高收入水平、极高人类发展水平迈进,这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必然实现理论上的创新与飞跃,突出地表现为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升级与飞跃,这就是习近平同志所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思想体系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之魂,其发展经历了不断探索与飞跃的完善过程。
毛泽东同志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规定了党和军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群众路线成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之一。
1956年党的八大路线提出了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但历史总是在曲折中前进,之后八大路线被否定,被“以阶级斗争为纲”所取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合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后来党的基本路线概括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1982年制定的党章总纲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工作的重点,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其目的也是在生产发展和社会财富增长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城乡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这样的表述已经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内涵。
这是历史的一次重大转折,再一次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从历史的视角来看,这反映了典型的经济现代化、物质现代化的需要。当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仅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再一次的出发点,也是这条道路的必经阶段,核心是要解决富起来的问题,否则中国不可能在极贫时代(1978年农村贫困人口发生率高达97.5%)突破贫困陷阱,更谈不上实现温饱,达到小康水平。
江泽民同志提出以“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核心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事实上已经体现人民的现代化特征。人民开始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思想强调党所代表的“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从根本上还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胡锦涛同志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已经反映了中国的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的特征。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正式将人视为发展的核心,明确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本质上就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开始着手解决共同富裕的问题。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成为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结晶,其关键恰恰在强调人民的主体性,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系统运用到思想理论和建设实践之中,将一切科学理论和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归于人民。
习近平同志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仅是彻底的人的现代化,更是全体人民的现代化。这充分表现了物质现代化服务于人的现代化,“六位一体”的现代化服务于全体人民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