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中国: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历程:十大转变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始终围绕着一个主题,即在中国国情条件下,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就涉及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哪些社会主义现代化因素发生变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历程是如何演进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达因素与不发达因素、发动因素与限制因素、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等始终同时存在、相互竞争、此消彼长、相互转化,这既促进了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也制约了这一历史进程。

总的趋势是,欠发达因素和范围在不断缩小,发达因素和范围在不断扩大。去欠发达化与发达化过程同时发生:一方面,去欠发达化过程所出现的欠发达因素不断减少,进而不断脱离欠发达特征;另一方面,发达化过程所出现的发达因素迅速增多,明显地增加发达特征。这就是在中国大地所发生的现代化过程,也显示了这一过程的差异性、不平衡性、长期性以及从量变到质变的进程。

为此,我们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演变历程概括为十大转变:

第一,社会主义现代化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不断走向中等发达状态的过程,突出表现在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提升。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提升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人均收入的持续提升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直接手段和基本保障。目前,中国已经实现了从极低收入阶段(1978年之前,人均GDP低于637美元,购买力平价2011年国际美元,下同)到低收入阶段(1990年,人均GDP为1516美元),再由下中等收入阶段(2000年,人均GDP为3678美元)到上中等收入阶段(2010年,人均GDP为9430美元)的跨越。预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下一阶段,中国将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这是“后小康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第二,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发展能力、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历史过程,突出表现在人类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发展水平是评价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之一。人类发展指数(HDI)以预期寿命、教育水平和生活质量对一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衡量。人类发展指数的提高意味着人民获得了更全面的发展,人力资本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目前,中国已经实现了从极低人类发展水平(1978年之前,HDI指数小于0.400)到高人类发展水平(2011年,HDI指数大于0.700)的跨越。2015年,中国HDI指数达到0.738,在188个国家中排位第90位。预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下一阶段,中国将进入极高人类发展水平(HDI大于0.800)国家行列,这是“后小康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第三,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由贫困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逐步下降,最终消除贫困人口的发展过程,突出表现为农村贫困发生率的持续大幅度下降。农村贫困发生率的下降是衡量现代化建设是否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重要指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全体人民的现代化,要求现代化建设的成果要惠及每一个人。农村贫困发生率的下降体现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本质。目前,我国已实现农村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的97.5%下降到2016年的4.5%的重大跨越,贫困人口也从7.70亿人下降到4335万人。到2020年,最后的农村贫困人口将实现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将得到解决。这意味着中国用了40多年(1978—2020年)的时间,从世界最大规模的贫困人口社会转变为世界最大规模的小康社会,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

第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贫困到温饱,从小康到全体人民富裕、更加富裕的发展过程,突出表现为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重要成果。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意味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升真正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意味着现代化建设切实提高了人民的收入支配自由和发展自由。从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指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看,目前,中国已实现了从绝对贫困类型(1983年之前,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大于60%)到富裕类型(2012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小于40%)的跨越。2016年,这一系数已下降至32.2%,接近更富裕类型(恩格尔系数低于30%)。到2020年,将进入更富裕类型,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重要的标志之一。

第五,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由传统农业国,逐步实现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发展过程。经济结构的优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经之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必须以生产率的大幅提高为基础,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伴随着经济结构朝更为高级、合理方向优化的趋势。目前,我国已实现了从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滞后(新中国成立初期,现代经济仅占国民经济的10%)到基本实现工业化、向后工业化时代过渡(2016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持续下降至1/3,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持续上升且超过了1/2)的跨越。未来通过新型工业化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推动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

第六,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占主导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过程。产业和产业人口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生产现代化、产业现代化,也必然引发产业人口向更高产业形态的大规模迁移。目前,我国已实现了从农业为最大就业部门(1978年,农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70.5%)到服务业成为最大就业部门(2016年,服务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已达到43.8%)的跨越。未来,随着新型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服务业就业人口占比仍将持续上升。

第七,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由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过程。地区发展均衡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的重要保障。有先有后、逐步均衡是我国区域发展的重要战略,经过上一阶段发展,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均衡发展成为本阶段的主要目标。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三大支撑带与东部沿海、中部、西部、东北四大经济板块相融合的“东西跨越、南北贯通”大格局,这将有利于推动地区一体化、全国一体化,进而推动“一带一路”的区域一体化、国际一体化。

第八,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由文盲半文盲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比较发达的历史过程。科技教育建设的完善和人均受教育水平的提升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本质上是人的现代化,提升科技与教育建设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主要途径。目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已从1949年的1.0年上升至2015年的10.2年,相当于1949年的10.2倍,体现了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本质是全体人民的现代化这一核心要义。

第九,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由人与自然之间的差距扩大到逐步转变为缩小,进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长期过程。人与自然关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要关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定位与态度,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我国人与自然的差距经历了先扩大再缩小的过程。“十三五”时期,中国将进入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阶段,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环境安全屏障基本形成。这意味着中国进入生态文明建设时代、绿色发展时代、生态盈余时代。

第十,社会主义现代化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过程。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也是中国重返世界舞台、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以美国为标准,从GDP总量指标(以购买力平价、2011年国际美元计算)、出口额、发电量、发明专利申请数四个指标来看,中国已实现了从1950年的全面落后到2015年在经济、国际竞争力、现代化、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全面赶超的伟大转变,这直接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总之,中国经历了60多年的时间,从“一盘散沙”、“四分五裂”到国家的高度统一、各民族的空前团结,成为世界政治强国;从世界工业落后国到世界工业强国;从交通落后国到世界现代交通大国;从世界最大的传统农村社会到世界最大的现代城市社会;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经济强国”;从“文盲充斥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从“东亚病夫”到“健康中国”;从贫穷人口大国到“小康社会”;从“技术革命落伍国”到“世界创新国”;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到全面开放社会;从封闭、落后的文化之国到开放、先进的中华文化软实力强国;从“一大二弱”之国成长为当今世界综合国力强国,进入世界舞台中心。这些变迁都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进历程和巨大成就。详细分析参见胡鞍钢、鄢一龙著:《中国国情与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503—5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