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让孩子决定起床时间
不管多小的孩子,让他自己决定起床时间,无形中他就承担起了自己管理时间的责任,父母只是帮忙,这个关系要厘清,因为这是教会孩子和时间做朋友的第一步。
琳琳4岁,上幼儿园中班。每天叫琳琳起床,是家里的头等大事。妈妈来叫一遍,琳琳睁开大眼睛看看妈妈,又迷迷糊糊地睡过去。爸爸来叫一遍,琳琳答应着起床,还是又呼呼睡着了。奶奶和爷爷一起过来叫,用了各种方法,又是哀求,又是恐吓,又是帮忙穿衣服。二十分钟过去了,琳琳才迷迷糊糊地起来,闭着眼睛,打着哈欠去了幼儿园。奶奶和她商量,明天一叫你,你就起床好不好?琳琳点头答应。但第二天,还是拖拖拉拉起不来。
大人常常觉得孩子小,所以一切都给他们安排好。其实孩子虽小,却像渴望生长的小树苗,如果能够在大人的引导下自由地安排自己的事情,并克服困难去履行,就能体验到成就感,更会发展出责任感和自尊心。
小璐妈妈就是这样做的。妈妈告诉小璐,我们要在早上7点半赶到幼儿园,路上需要10分钟。确保不迟到的话,就需要在7点20分穿好衣服出门。穿衣服、洗漱、喝水大概需要20分钟。那么,你决定几点起床呢?小璐很自然地说要7点起床,又有点担心会迟到,所以最后决定要在6点56分起床(小一点的孩子定时间,常常是有零有整的)。第二天,妈妈准时去叫她,只轻声说:“小璐,现在6点56分了。”小璐虽然还是很困,但仍然一骨碌爬了起来,高高兴兴地洗漱完去幼儿园了。
当然,让孩子决定起床时间,前提是孩子对时间有概念。如果孩子对时间感到茫然,只是胡乱说一个时间,那么只是对父母的另一次应付而已,并不会真的触动心弦。
时间概念较为抽象,孩子感知起来并不容易。在婴儿阶段,孩子是完全根据自己身体的需要来饮食和睡眠。幼儿阶段,特别是4~6岁,孩子认知能力飞速发展,对时间的流转充满了好奇,对早上、中午、晚上这些大段的时间有了初步的感知,但对于更精细的时间划分,孩子还没有直观感受。
所以,在我们理直气壮地要求孩子“10分钟之内必须穿好衣服”之前,我们必须先做好两件事。
第一,让孩子认识时间。比如可以给孩子买一个儿童钟表,告诉孩子,那个长针从橘子指到葡萄的时候,就是10分钟。当然你还可以选择更省钱和有趣的办法,就是自己画一些水果小图片,贴到自家的钟表上,每个数字下贴上不同的水果。练习一段时间,孩子就对小时和分钟有了初步的概念。
第二,让孩子感知时间。孩子认识了钟表,知道了小时和分钟的概念,但并不意味着他能感知时间。事实上,连很多成年人也完全没有时间概念,比如有的人习惯迟到,而且迟到时间竟达半小时以上,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从小就没有形成好的时间感知,完全不知道走一段路和做完一件事究竟需要多少时间。对孩子来说,我们可以用很多事情来标注时间。比如读完一个故事,顺口说一句,妈妈和宝宝读这本书用了20分钟。烧开一壶水用了10分钟,诸如此类。在这样平淡琐碎又用心的积累中,孩子才会对时间形成真正的感知,才会对做什么事需要多长时间,有感性的判断。如果父母从未做过这些积累,只会劈头盖脸地责怪孩子:“只剩5分钟了,你怎么还在磨蹭?”“你怎么不早点准备?”那么有问题的是父母,不是孩子。
当孩子对时间初步形成了具体化、形象化的感知后,父母就可以开始逐渐让孩子决定一些生活事件的时间了。比如决定起床时间。因为是自己的决定,所以孩子出于对自尊的维护,按时起床的热情会很高。当然,这种热情要持续下去,不被赖床的舒适感打败,还需要我们配合以更多巧妙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