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时代下小学“微信”特色班集体创建
我们“小脚印”班共有18名男生,17名女生,35只“小脚丫”紧紧凝聚在一起。对于这群网络时代的“原住民”来说,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自主能动性,将其引向一个更大的“磁场”,从而形成独有的班级特色与主流文化?我们将班集体建设主题聚焦到了“玩”微信上。
一、积“微”致远——明特色班创建目标
如果将学生比喻为一枚枚小磁针,微信就是那块吸引众“针”、指明方向的“磁核”。在创建“微信”特色班的过程中,“微信”将发挥“磁石效应”,以文化育人,助推向上、向善的班级主流文化。
凝心聚力,“玩”出一个全新的“家”——建设团结向上的班集体。通过“微信”特色班的创建,将班集体建设的效应从课内向校外延伸,在实体班级之外形成一个“影子班级”,以“1+1>2”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建设一个“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集体的事情一起做,别人的事情帮着做”,友善互助、共同进步的班集体。
纠偏引路,“玩”出一种健康的学习生活方式——培养多元向善的e少年。通过“微信”特色班的创建,鼓励“小脚丫”们借助网络这本“百科全书”,打开全新、多元的学习与生活时空。同时,通过跟踪和深入了解“小脚丫”们的做法与想法,及时纠偏引路,引导学生成为能够自主选择、自辨是非、自我反思的e时代阳光少年。
二、“微”风吹拂——探特色班创建方式
“微信”怎么“玩”?如何找准切入口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既能满足学生正常的需求,又能避免网络成瘾的隐患?
(一)“磁石”微起步
班级订阅号“‘微’笑向暖”和班级微信群“‘微’世界”的建立通过具有感染力和号召力的符号,提升了学生的认同感。“微信”不再是他们印象中一个冷冰冰的娱乐工具,“磁石”蓄势以待。
1. “自主+自动”, “微”团队各显神通
“‘微’笑向暖”班级订阅号的启动,为“小脚丫”们提供了大显身手和无限想象的空间,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订阅号的内容构思、照片摄影、文字编辑谁负责?微信群的人员审核、组织调控、任务分配谁把控?……“小脚丫”们决定为自己量身定制岗位,体态圆润的“小浣熊摄影团”、才思敏捷的“领头雁策划组”、能说会道的“百灵鸟小记者”、妙笔生花的“小蚂蚁编辑部”逐一诞生。
各个“微”团队诞生后,“小脚丫”们又忙活了起来,每个团队该做什么?工作怎样衔接?……逐一被进行了细化。我们对此还进行了数次情景模拟,力求活动开展时能够有条不紊。
2. “自律+他律”, “微”条约保驾护航
为了更好地为“小脚丫”们在“微”世界引领导航,我们还在“度”的把握上做文章。一方面,我们进行了“约法三章”,即“三玩四不玩”:“三玩”指的是“开展活动玩起来,学习讨论玩起来,自我展示玩起来”; “四不玩”是指“上课不玩,作业未完成不玩,家长不在不玩,晚上9点之后不玩”。同时,坚决抵制含有暴力、色情等内容的信息,并对每天“玩”微信的时间进行了限制。另一方面,我们还成立了“文明上网”纠察队,联合部分学生和家长,对“小脚丫”们的上网情况进行跟踪记录。
自我约束和他人监管共同把控,如果违规,则根据条约进行相应的“禁微”处罚,这为“微信”特色班的有序创建设置了一条行为底线。
(二)“磁场”微应用
有了团队和制度的保障,加上“线上”和“线下”的互动,微信这个“磁核”逐渐散发出“磁力”,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磁场”。
1. “私聊+群聊”, “微”群体互通交流
微信的“即时聊天”功能最受“小脚丫”们欢迎。在这里,我们进行着一对一的“悄悄话”,一个对话框就能解决人多口杂的困扰,一个表情符号、一句“对不起”就能化解那些面对面不好意思解决的矛盾。在这里,我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自主建起了讨论群,交流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分享着逸闻趣事。在这里,我们通过班级微信群“‘微’世界”发布通知消息,讨论学校、班级的集体活动、注意事项……孩子们的热门话题、兴趣爱好、个性特长从网络逐渐延伸到了平时的课堂和课间,在“微”互动中形成一个更为积极向上的“磁场”。
2. “转发+原创”, “微”平台记录成长
转发板块是灵感思维的碰撞。当看到社区、学校及其他班级的优秀活动,我们互相转发,从这些智慧的火花、思维的源泉中汲取灵感,为开展更具活力和创新性的班级活动积蓄“养料”。
原创板块是线下活动的宣传。开展活动时,各团队分工合作,拍摄活动照片和视频,配上通讯稿、照片说明,排版整理在微信订阅号上发布并转发到朋友圈。“微”平台逐步成为我和学生无限向往的另一个“家”,这个“家”记录着孩子们的日常点滴、酸甜苦辣与成长足迹。
3. “吸引+辐射”, “微”舞台小试锋芒
伴着“微”平台的深入运用,“磁核”吸引着一个又一个的“小脚丫”争先恐后地崭露头角、小试锋芒。如“争做‘微’明星”活动:通过每月一次的自荐与他荐,配以自制视频发布于微信订阅号上进行宣传和学习。相较于现场演讲,形式更为丰富多变。“小脚丫”们对于候选人的了解也从校内延伸到了校外,变得更为立体,给予的评价也更为客观公正。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令学生们耳目一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内在向上、向善的愿望。而这种展示自我的欲望还会因为获得老师、家长与同学的认同而不断地向周围辐射,参与人数逐月递增。
三、“微”笑向暖——展特色班创建风采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微信”特色班所形成的“磁石效应”较为显著,班级主流文化也被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一)互信互助,拓宽班集体建设多层次超“连接”渠道
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离不开友善互助,团结向上的氛围。“微信”这块“磁核”将师生凝聚到一起,连接起“实体班级”和“影子班级”。
互信,连接起沟通的桥梁。在网络这层“面纱”的掩护下,“小脚丫”们更敢于发表意见和想法,也更愿意倾诉自己的“秘密”。这种对话式的互动交流方式提升了其调节和管理自身情绪以及与他人换位思考的交往能力,他们待人接物的方式更为平和,与人相处时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也愿意倾听他人的想法。
互助,连接起进步的阶梯。“微”团队的成立以及各个特色微信群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额外的共同切磋探讨的“家庭时间”,更大地激发了“小脚丫”们的好奇心与想象力。他们在思维的碰撞中探索创新,互助互补,进步极为迅速。
(二)多元向善,打造班集体建设多维度“自”媒体平台
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离不开志趣相投,多元向善的同伴。微信将学生的上网需求与素质拓展进行了有机结合,形成了一种健康的学习生活方式,展现出了班级主流文化向上、向善的活力。
以“玩”促“学”,营造自主选择的学习氛围。微信的使用给师生提供了一个开放、多元的平台。借助这个平台,学生可以随时查阅自己感兴趣的课外资料,学生的积极性被带动了,产生了浓厚的自主学习兴趣。在遇到自己看不懂的内容时,他们还会自己通过网络、书籍或向同学、长辈寻求解答。“自学”与“求教”交叉融合,玩游戏的时间少了,生活却更为充实。
以“玩”促“评”,培养自辨是非的分析能力。小学生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基本来自于外界的片面评价,比如“我性格内向”“他是一个好学生”等,缺乏个人的思考与评定。通过“争做‘微’明星”等活动,学生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能力得到了强化,对于自身和他人产生了一个更为明确的定位与评价。
以“玩”促“愈”,强化了自我反思的理性意识。随着学生自学能力的增强,他们接触到了更多的信息资料。一些正面人物与反面典型的刻画潜移默化中会引导学生自省:遇到同样的问题我会怎么做?我做得对吗?如果不对怎样改善?……信息中的众多“链接”——网友评论、类似案例等也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调节,心灵的自愈能力得到强化。
“微信”特色班的创建,带给学生的不仅是对一种工具的熟练掌握,更重要的是通过微信的“磁场效应”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正如班级订阅号“‘微’笑向暖”的名字一样,希望他们在今后的人生中,能够永远满含希望,面向阳光,给他人一个温暖的微笑,为自己写下一章永不停歇的真善美。